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宝力 《文物天地》2021,(10):126-129
<正>明代宫廷写实画卷《出警入跸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描绘青年时期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图一)出行谒陵的盛大场面。在侍从队伍中有一组人物惹人注意,四名挑夫抬着一对朱漆带底座的大箱(图二),负责押运的太监身穿过肩蟒袍,骑着白马,配有打长柄青罗伞和背包的跟班,地位十分显赫。从他关注的神情来看,这对箱子里所贮藏的物品非同一般。该箱髹有明代皇家专用的朱红大漆,通体戗金龙纹,极其华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掌握和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漆器的制作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学家发现提供的资料表明,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已出现了漆器。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优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漆工艺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取代了青铜器皿。位于江苏省宝应县境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于1981年出土的一件汉代彩绘凤纹杯盘盒,堪称汉代漆器的杰作。彩绘凤纹杯盘盒,通高22、底径27厘米,杯、盘和盒均为木胎质,体轻胎薄。此盒呈圆筒形,外髹淡猪肝色漆,内髹朱红色漆。盒分为上下两层,上为盖盒,下为底盒,上下相投,套合为一体。盖面为盝顶式,底盒内套置有叠放耳杯的座子,座有三个椭圆形槽孔,呈三角形。槽孔分大、中、小三式,每个槽孔内各叠放同一式耳  相似文献   

3.
1975年湖北江陵雨台山297号墓出土。口外径25.8、腹深8.8、通高12厘米。木胎,挖制。盖、身子母口扣合,盖较矮,顶微弧,盖正中有一套环圆形钮,弧腹、平底、矮圈足。器内髹红漆,器外描绘花纹的部位髹黑漆,无纹饰的部位髹红漆。盖顶四周绘有两两对称的卷云纹,  相似文献   

4.
2004年3月,江苏省徐州市的民间收藏家张继超先生将其收藏的一套西汉时期的七子奁盒无偿地捐赠给南京博物院,并当场将1万元奖金捐给了江苏民间收藏研究会。当时,全国许多媒体都对这次捐赠做了报道。在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中,专家对这套罕见的漆奁盒最后估价是500万人民币,轰动一时。这件七子奁盒也一度成为最著名的漆器。《鉴宝》节目固然有其娱乐性,但这件七子奁盒确实是罕见的汉代漆器珍品。  相似文献   

5.
《文物》1979,(8)
1977年11月,四川省冕宁县城关公社幸福大队社员平整土地时,在县城北山边缘发现塌毁明代砖室墓一座;出土墓志铭一盒,彩绘陶罐一个。据墓志铭记载,该墓下葬干明正统七年八月十五日。彩绘陶罐短颈、卷唇、鼓腹内收小平底,最大腹径在肩部,高27、口径9.5、底径11、最大腹径27厘米(见图)。器形具有明代陶器一般特征,唯通体施一层  相似文献   

6.
《文博》2014,(5)
本文利用科学分析手段对玉皇庙彩绘泥塑的脸部白色部分进行了成分测定,并对其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恢复实验,为以后对此类工艺的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期封面和封二、封三页刊出的照片药柜和书格,原物均藏故宫博物院。药柜高100厘米,纵56.8厘  相似文献   

8.
黎黎 《旅游纵览》2007,(6):40-42
<正>序:十八罗汉彩塑可谓尊尊优美,座座传神,色彩上、形体上给人以美感,人物个性鲜明,神态逼真传神。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个惊天动地的事情,这十八罗汉的头在90年代的时候竟出去神游了一番。这事情当时竟轰动了全国……在山西灵石县的苏溪村里有个寺院叫资寿寺,寺院创建于唐代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据说宋代寺中香火兴盛,每日朝钟暮鼓过堂上  相似文献   

9.
站在宽阔壮丽的北海前金鳌玉栋桥上,向东眺望,带灰色的紫禁城墙上,聳峙着一座幽美玲珑的古建筑—一西北角楼,鎏金宝顶放着闪烁金光,黄色的琉璃瓦顶和下部朴实而绚烂的彩画色译,交织着一幅美丽的图案。紫禁城角楼有同样形制的建筑四座分佈在紫禁城墙上的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明代木质古建西安鼓楼彩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有关中国木质古建彩绘材料及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本工作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SEMEDX)、X射线衍射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对建于公元1380年的中国西安明代鼓楼木建表面彩绘样品进行了科学检测研究,分析了其中的无机材料组成及彩绘所用粘合剂,并收集了所涉及到的相关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木建表面彩绘的材料组成和制作技术与历史调查获得的信息完全吻合。地仗层主要由粘土、石灰、干性油(桐油)及纤维织物组成,且地仗层保持最初的原材料。颜料分析结果显示,尽管修复时所使用的粘合剂与最初建造时的粘合剂完全相同,但目前彩绘的颜料即有原来使用的材料,也有十八世纪修复时所使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59,(10)
火箭模型火箭是利用火药制成"起火"发射箭支的火器,是我国最早发明的,在元明时期,已成为战爭武器。它的原理是由热力变換为机械的功能。当定量的流体火药用高速度从高压向低压噴射时,所产生的反动力推动了箭支前进。經試驗,一两五钱火药射角在45度,它的射程达150—200米。模型是根据"武备志"就清代箭支制造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泥塑彩绘工艺的研究兼具文化遗产传承和文物修复保护方法探讨的双重意义。须弥山石窟保留着的大量泥塑彩绘,在中国泥塑彩绘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本研究采用悬浮沉淀法、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能谱仪、显微拉曼光谱、酶联免疫和免疫荧光法、哈式切片法等检测方法对宁夏须弥山石窟48窟明代5件泥塑彩绘样品进行了由内及表的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发现,塑泥中使用的土和砂都经过人为加工处理,粗泥层的掺砂量大于细泥层,塑泥中掺加的纤维根据不同部位的需要分别选用了麦杆、苎麻、黄麻和棉;彩绘胶结物检测发现,须弥山48窟明代泥塑彩绘中曾使用动物胶和蛋清作为颜料粘结剂,彩绘层中红色颜料为朱砂,白色颜料为白垩;手指部位采用了贴金技术。研究结果为探讨古代彩绘泥塑原料成分和制作工艺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为对秦始皇陵出土的彩绘铜车马采取非接触且科学可靠的方法开展研究,选择使用高光谱成像技术,以非接触方式无损地获取文物表面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实现对于文物表面彩绘纹样的发现与复原工作。针对秦始皇帝陵出土的二号青铜车马彩绘纹样的受损情况,提出了结合高光谱成像技术与计算机图像技术的数字复原方法。主要是利用了高光谱成像技术“图谱合一”的优势:一方面利用其在近红外区域的高光谱成像结果检测并复原出彩绘纹样难以识别的图案边缘信息;另一方面利用高光谱数据中的光谱信息,将铜车马彩绘纹样上未知矿物颜料的光谱同实验建立的矿物颜料标准光谱库进行拟合,识别出铜车马上彩绘所采用的颜料种类(雄黄1、石青5、石绿1、黄丹、铅白等),从而获得色彩信息。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的铜车马彩绘纹样的数字复原图像,并为今后对于铜车马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利支撑。  相似文献   

14.
李国强 《收藏家》2002,(1):20-24
明代福建建阳书坊均称书林,或简称“建邑书林”。建阳别称为“潭阳”,所以也有称为“潭阳书林”、“潭邑书林”或“闽建书林”。还有一种情况,是“潭阳××”,以地望在人名之前,也说明是建阳版刻,不过,这种情况还是不多见的。据张秀民先生考证,明代建阳书林有堂名刊刻书籍流传下来的有47家之多,主要都在建阳、建安书林只有数家。宋元两代建阳。建安书坊刻书业以刘姓为多,余姓稍次。而明代余姓12家,刘姓为10家,依次为杨、叶、郑、熊等诸姓。建阳余氏书业起源干宋代广西安抚史余同祖,宋元时极盛一时,明初稍衰,至万历时又兴盛起来。从中国出版史乃至世界范围的出版史情况来看,余氏自12世纪至17世纪几百年来家族承前  相似文献   

15.
邵安定  张勇剑  夏寅  段毅  杨军昌 《文博》2009,(6):468-472
2007年6—7月,在位于西安市长安县北里王村村东的上洛县主墓中,出土了一批色彩鲜艳的彩绘木俑。因该墓葬曾遭受早期盗扰,出土时木俑较为凌乱摆放在墓室前厅,原来的摆放位置已被扰乱。出土的彩绘木俑均有不同程度的腐朽,其中部分彩绘木俑保存较完整,部分有残缺;整体彩绘保存相对完整,局部有脱落现象。由于长期遭受墓葬环境的影响,所有的彩绘木俑出土时都处于亚饱水状态,而且机械强度较低,没有彩绘或彩绘脱落部位的木胎外观变黄、变脆。这批木俑的木俑颜色鲜艳、姿态各异,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研究明代民间的宗教信仰,以及葬丧习俗也颇有裨益。为了保护这批珍贵的文物,通过对比试验研究,采用自然脱水法使其脱水定形。使用3%PrimalAC33的水溶液对其彩绘层进行加固保护。同时,在保护处理的过程中,通过显微观察以及一些科学分析手段,对这批木俑的制作方法、装饰材料及工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92年元月,陕西彬县底店乡二桥村农民在民警协助下,截获了被盗掘的一套五代冯晖墓彩绘伎乐砖雕。从6月中旬开始,陕西省文物局组织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保中心对这套珍贵文物进行了保护处理和复原工作。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清理、加固与复原工作告一段落。当  相似文献   

17.
当涂县明代琉璃窑考察记卢茂村1983年5月份,安徽省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对当涂县青山公社龙踞大队窑头生产队琉璃窑址进行了考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窑址是座落在一个丘陵地的小山坡上,其上现为青山河经窑址旁缓缓流过,由当涂城经马鞍山注入大江。古代交通便利。...  相似文献   

18.
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历史悠久,自汉代置县以来沿革代异,越西城几经迁修,至建国后保留下来的越西古城池,是明代嘉靖年间修筑的,其城墙外沿皆用石条砌成,坚固精美,周长约四华里,有石城之称。因形似龟状,又名“龟城”。 近年来,越西县文化馆发现了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越西城记”碑。该碑高大,气势雄伟,圆首方趺,通高380厘米。碑首呈半圆形,底宽140厘米,高78厘米,厚35厘米。碑身长242厘米,宽128厘米,厚31厘米。碑身下有一楔子与碑座相连,碑座呈四方体,座高60厘米,长边178厘米,短边85厘米。碑额正中阳刻二行篆书“重修越  相似文献   

19.
龚德才  王鸣军 《文博》2009,(6):422-425
常熟严呐宅明代彩绘是江苏地区古建彩绘的典型代表。本文就传统材料白芨、明胶、荼皂素及传统方法如书画装裱的清洗等,在严呐宅明代彩绘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应用结果显示,这些传统材料和方法在古建彩绘保护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严呐宅彩绘保护中使用白芨和明胶加固液加固、茶皂素清洗、剥皮移植和纸纱封护等技术,未见有相关文献报道,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20.
明代在南京设置的中央机构都集中在当时皇城的南面,即今光华门内御道街的两侧,独有刑部和都察院设在都城之外。据"南京刑部志"的"后序"说是因为:"盖古者天子迩德而远刑,抑修刑北郊其制从久远矣",实际上这是朱元璋故意玩弄的一套政治手法。关于刑部和都察院的具体位置,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编纂的"洪武京城图志"中有这样两段记载:"刑部、都察院在太平门外"太平隄,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