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郑州地区的龙山文化李友谋河南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存,早在30年代初就已发现。最初在河南发现的龙山文化属晚期遗存,是在安阳后岗发现的,故被称为“后岗期”龙山文化,后来又有人提出“后岗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之称。50年代中,在陕县庙底沟又发现“庙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半叶与21世纪之初,在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的王城岗遗址,先后发现了两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小城与一座大城,根据碳十四测定的城址年代数据,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认为王城岗小城为鲧作之城与禹避舜子商均所居的阳城,王城岗大城则是禹都阳城.  相似文献   

3.
马庄遗址龙山文化遗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900年之间,属于后岗二期文化的范畴。与其他地区的后岗二期文化相比,马庄龙山文化遗存具有一些独特之处,如"吕"字形建筑、双人合葬墓等。马庄龙山文化遗存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周边文化的影响,墓葬中随葬猪下颌骨、手握獠牙的现象,以及鬶、鸟首形足鼎、蛋壳陶、子母口器等器物的发现,都是山东龙山文化对其影响的结果,而夹蚌陶器的发现,则明显受到了王油坊文化的影响。在受到周边文化影响的同时,马庄龙山文化遗存也将自身的一些文化因素传播到了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4.
煤山遗址位于汝州市北部、北刘庄村西的一处土岗上,东临洗耳河,南面为汝河,面积约20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过四次考古发掘。煤山遗址龙山文化墓葬是洛阳博物馆于1970年首次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1]。由于墓葬已遭破坏,形制不清,墓内出土的随葬品均为小型明器,资料发  相似文献   

5.
197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在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王城岗龙山文化时期的小城①,2002、2004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发现王城岗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城②.关于王城岗遗址是否为禹居阳城,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由于王城岗遗址关系到鲧、禹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关系到夏文化的初始等重大学术问题,所以,王城岗遗址的性质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300余万平方米,是一处重要的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的史前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78~1984年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相似文献   

7.
四、中国史前文化的年代和分期确定考古遗址和遗物的年代,是考古学的关键问题。安特生从发现仰韶遗址起,就一直试图解决仰韶遗存的年代问题。他正确地确立仰韶遗存为中国人的史前文化(见下节),并且还对绝对年代进行了考订。但是由于他的发掘方法上的问题(见下节),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存搅到了一起,因此在年代上造成了不少混乱。龙山文化的发现,尤其是后岗三叠压层的发掘为认识这种混乱提供了依据,后来尹达在《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一文中,把龙山文化的遗物从所谓的仰韶文化中剥离出来,在相当程  相似文献   

8.
“后岗第二期文化”类型是依据最初发现于安阳后岗龙山文化遗存而得名的。安志敏同志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一文中做了详尽的论述,梁思永先生在“小屯龙山与仰韶”一文中作了简要的叙述,《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以下简称《收获》)把这种文化类型也叫“河南龙山文化”。我们认为这种命名值得商榷,因为:1.根据《收获》一书中说:“它(指“后岗第二期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和河北南部……”也就是说它不仅分布在河南,而且在山西和河北南部  相似文献   

9.
试论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长时间以来,考古学界一般将河南省境内发现的龙山文化及与该文化特点相近、地域毗邻的冀南、晋南、鲁西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统称为河南龙山文化(亦称后岗第二期文化)。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增加,近年来人们根据新的资料对河南龙山文化又进行分析研究,区分出“王湾类型”、“王油坊类型”、“大寒类型”。还有同志主张把“王湾类型”改为“煤山类型”,再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从考古学研究角度分析,取“王城岗”之名弃“望城岗”之俗称,并不等于该岗上的龙山文化时期城堡就一定是王城了。从城址规模上看,王城岗城堡在龙山文化时期并不具备中心地位。王城岗城堡的夯土遗迹不足以说明,当时城内存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青铜 残片,时代尚有疑问。王城岗城堡的使用期相当短暂,仅存在于王城岗龙山文化二期。把文献记载的禹居阳城(或都阳城)与王城岗城堡联系起来,还存在着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王城岗城堡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史前考古没有城堡的研究空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湖北随州义地岗墓群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续出土大量曾国青铜器,特别是2009年以来经过多次考古发掘,逐步厘清了墓地的格局。其中2009年抢救发掘的文峰塔M1(曾侯與墓)出土了一套编钟,铭文讲述"稷之玄孙"伯括(南公括)因为"左右文武,挞殷之命"而被  相似文献   

12.
一、"昙石山文化"之界定及其文化内涵 "昙石山文化"因20世纪50年代最早发现于闽江下游流域的昙石山遗址而得名.昙石山遗址是闽江下游流域的一处贝丘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进行第一次发掘以来,至今已经进行过八次发掘,总揭露面积约达1800平方米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前城址略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史前城址略论曹兵武在中国的史前遗迹中,城址①是规模最大且最引入注目的。1930年山东历城(今属章丘)城子崖首先发现了典型的龙山文化城址,稍后,安阳后岗也发现了时代相近的城址。近年来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辉县孟庄、郑州西山,山东寿...  相似文献   

14.
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都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考古学方面系统地探讨夏文化,应从1959年夏季徐旭生同志在豫西调查“夏墟”时算起,至今业已二十八年。在此期间我国学术界确定了早于郑州二里岗期商文化和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属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煤山类型;发现和发掘了河南偃师二里头、洛阳矬李、临汝煤山、登封王城岗、禹县瓦店、商丘坞墙、永城王油坊、淮阳平粮台、汤阴白营和山西东下冯等遗址,获得一大批重要考古资料;并召开两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不少同志撰文著说,阐述自己对探索夏文化的意见和看法,发表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见解。总之,近二十多年以来,经过有关  相似文献   

15.
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自从1930年秋第一次发掘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对河的城子崖遗址,确认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存在着一个以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以来,已经整整五十年了。在这期间,田野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对于龙山文化和同它有关系的其它原始文化的认识也发生过许多变化,总的说来是大大地前进和深化了。在龙山文化发现之初,人们相信它是从山东发源,而后传到河南北部,成为商文化的重要来源。到了三十年代末期,发现的遗址逐渐增加到了七十多处,并且"显示出  相似文献   

16.
一 引言 龙山文化最初得名于1930年发掘的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从那时到现在,已过去了六十余年。在这期间,全国各地发现了许多具有黑陶特征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由于人们最初对龙山文化面貌的认识不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许多具有黑陶特征的文化遗存统统划入了龙山文化,因而使龙山文化概念的内涵大大外延,造成了龙山文化的复杂化。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渐渐注意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有一定的区别。五十年代末,安志敏先生就指出,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有独自特征,应与中原地区各类龙山文化相区别,而称之为“典型龙山文化”或“山东龙山文化”。此后很多人都认识到了不能将所有具有黑陶特征的文化遗  相似文献   

17.
良渚文化因1936年良渚遗址的发现而得名,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由于资料的不足,人们对于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良渚遗址发现伊始,人们曾根据它的黑陶特征,将其归入龙山文化系统.50年代初,尽管梁思永先生已经敏锐地感到:良渚遗址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确定的地域差异,并在龙山文化的分区研究中划分出杭州湾区,以示与山东沿海区和豫北龙山文化区的差异.然而,当时的人们仍未超越把它视为龙山文化系统的认识.直到60年代初,经过吴兴钱山漾等遗址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考古学史上,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登封王城岗城址发现确认以来,史前城址犹如雨后春笋,不断从田野考古工作中涌现出来。迄今见诸报道的史前城址已有50余座,其中得到学术界普遍肯定和确认的也有40余座。史前城址的大量发现与确认,不  相似文献   

19.
龙山文化尹家城类型的分期及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从1928年春吴金鼎先生在城子崖遗址发现龙山文化算起,迄今已逾60个年头。纵观龙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三十年为第一阶段,这期间在发现与确认龙山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试掘和初步综合研究。梁思永先生对龙山文化基本特征的归纳“三区说”与尹达“三期说”的提出,无疑代表了龙山文化研究第一阶段的最高水平,其中一些基本观点即使在60年后的今天,还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0年代后半期,在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对内蒙古中南部龙山阶段文化遗存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一般归入“龙山文化”,或称“龙山晚期类型”,亦有名之为“房塔沟类型”。1973年发掘准格尔旗大口遗址后,依其第5、6层所含遗存的面貌,称之为“大口一期文化”。80年代以来,由于凉城老虎山遗址的发掘,又有人将此阶段含鋬手鬲的遗存包括在“老虎山文化”中。也有人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