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邓小平是全党思想解放的先导。大讨论开始后,他坚决支持讨论的开展,为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准备了条件。全会后,他领导全党全国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补课,进行思想路线教育,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王炳毅 《百年潮》2007,(2):54-58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发表了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的重要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击中了“左”倾错误思想的要害。激起强烈反响。当年刚从上海调到北京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兼顾问的杨西光,是推出这篇文章的主要筹划人之一,可谓功不可没。这是广为人知的。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2015,(6)
<正>1978年5月,粉碎"四人帮"近两年,经过政治上批判和组织上清理,社会政治形势逐步稳定之后,现实向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是继续沿着"文化大革命"所实行的路线和政策前进,还是在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新的发展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央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华国锋等一方面在逐  相似文献   

4.
吴江 《炎黄春秋》2001,(9):12-19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胡耀邦主持中央党校期间发生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促进了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准备了思想条件。记述这一大讨论的文章,不仅引起报刊读者的兴趣,更为史家和党务工作者所关注。讨论期间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成员、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室和理论研究室主任的吴江,是这场讨论的具体组织者之一。记述这场讨论的文章已不少,吴在耄耋之年,本着为历史留下点记录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并交本刊发表。这是我们很高兴的事,想来也一定会得到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问题的提出“文革”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党校工作。1977年9月中央党校复校开课时.我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党校校长和第一副校长暂由华国锋和汪东兴两人兼任,但主持全部日常工作的为副校长胡耀邦。课程安排,第一是哲学课程。课程结束时我作专题报告,时值1977年9月底。这是我第一次登上中央党校讲台。我的报告着重讲“两条战线斗争”问题,即既反对  相似文献   

6.
真理标准讨论中的一段曲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在思想理论战线上进一步做好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党中央宣传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了理论工作务虚会。这个会是当时理论界的一件大事,前后历时3个多月。前一阶段,从1979年1月18日开到2月中旬,继续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大多数与会者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春节休假5天和继续休会几天之后,务虚会继续进行。但情况有些变化,会议由党中央领导,最主要的是在3月30日听取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报告,然后进行讨论,到4月初就匆匆结束了。真理标准讨论出现曲折务虚会之后不久,…  相似文献   

7.
《百年潮》1997,(3)
在深切悼念小平同志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坚决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功绩。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实质上是个思想路线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从一开始,这个讨论就显示出它的  相似文献   

8.
1977年—1982年,我先后任中央党校校刊编辑室副主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在胡耀邦同志领导下,分管《理论动态》的工作,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情况比较熟悉。下面就我在理研室和《理论动态》工作中所接触到的一些情况做一些简要的回顾。邓小平打破“两个凡是”禁锢,胡耀邦站在思想解放最前列早在1977年4月,邓小平就针对“两个凡是”,提出“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点燃了思想解放运动的火炬。后来他又多次表明反对“两个凡是”的立场和态度。1978年5月,当胡耀邦和《理论动态》开展真理标准讨论面临着…  相似文献   

9.
1978年,邓小平同志支持并领导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极其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二十年来,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转变了思想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有了新的飞跃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回顾二十年的历史,展望新世纪的末来,二十年前所进行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中国,人们的思想受到“两个…  相似文献   

10.
史学与现实的关系是史学理论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如英国史学家卡尔所言,史学“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我们从那些史学名著和有持续影响的史学流派中总能感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当年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一个原因就是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工人苦难的深切关注。同样,今天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满足新的社会需要。为此,编辑部特邀几位史学工作者笔谈,意在促使史学界同仁更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史学的社会责任,因为这实在是史学专业能否真正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时代精神与历史研究"这一主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什么是时代精神?二、为什么说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和认识不可能脱离时代精神的制约?三、既然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和认识不可能脱离时代精神的制约,他还能不能认识历史的真理?  相似文献   

12.
孟凡 《炎黄春秋》2000,(7):32-35
胡乔木同志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前后持有相反的态度。 1978年5月10日《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同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新华社全文转发。之后,有一种说法:当胡耀邦同志在受到来自坚持“两个凡是”的党中央负责人的巨大压力之际,6月20日,胡乔木同志曾到耀邦家对他说,这场争论是党校挑起来的,华主席已经不满意了,再争论下去要造成党的分裂,汪东兴已在讲你代表哪个中央了,所以,应立即停止争论。胡耀邦同…  相似文献   

13.
沈宝祥 《百年潮》2005,(4):11-19
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由胡耀邦发动,在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和领导下开展起来的.胡耀邦作为这场大讨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功不可没.本人有幸在胡耀邦的指导下,参与这场大讨论,是这场讨论中有些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现将有关情况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追忆——真理标准讨论第二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江 《炎黄春秋》2001,(11):2-9
《我所经历的真理标准讨论》一文(载《炎黄春秋》2001年第9期),只是记述讨论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讨论的第二阶段即当时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是讨论的主要阶段。兹将这一阶段的讨论情况摘要补记于下.  相似文献   

15.
1.什么是真理真理这个概念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没有相应的条目。《微软大百科辞海》中有四种定义:相符即真理,有用即真理,普遍一致即真理和削减的真理论。这里的任何一种定义都不能令人信服,它们仅仅给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导致许多人从根本上否认真理的存在。我国的《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都对真理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辞海》称: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同“谬误”相对。《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称:真理是与谬误对立的认识论范畴,指认识主体对存在于意识之外、并且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规律性的正确反映。这两种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真理确定为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指明了真理在认识领域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历史性质的探讨,自19世纪兰克学派兴起后,似乎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尽管对历史的科学理解在20世纪初受到了新兴历史学派的挑战,但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二还是一致的。然而,在人类跨人新千年之际,后现代主义向严谨的历史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致使历史的真实性本身成了问题。历史的真实性何以存在?  相似文献   

17.
张爱茹 《纵横》2011,(1):61-64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随着对“四人帮”的揭发批判的日益深入,党内外广大干部和群众越来越强烈地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错误,彻底查清和摧毁“四人帮”的反革命帮派体系,对包括“天安门事件”在内的一大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希望在全党、全国享有崇高威望的邓小平等同志尽快出来参加中央的领导工作,把党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15周年。此次会议是叶剑英同志提议,胡耀邦同志主持,邓小平同志作重要讲话的会议。本文作者参加了会议的全过程。文章虽是对15年前“理论宣传界的一次盛会”的回顾,却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追求精品的努力●张明廉《母亲万岁》着重揭示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及其后西路军悲壮的历程中一代投身革命的女性的精神风貌。编导者以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意识去重新审视历史,审视开天辟地的前辈们的人生,因而,《母亲万岁》既是对母亲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奋斗的悲...  相似文献   

20.
涛影 《世界》2005,(6):24-26
1963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大雪之后的天津和平路上已是厚厚的积雪,著名的天津老字号“劝业场”等建筑上也披上了银色的外衣,特别是无轨电车驶过后留下的几条深黑色的车辙,在葵花灯的照耀下真像一幅美丽的油画。在和平路上有座书画店,名叫文苑阁,透过橱窗可以看到里面的陈设和琳琅满目的古玩字画。大雪之后使得平时人流就不多的文苑阁显得更加清冷,也显得更加高雅和不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