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独山花灯以灯、戏、唱、说兼容的独特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优美的音乐曲调闻名于世。独山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6月,独山花灯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初,独山被评为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名城。3月,独山花灯被邀请参加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迅速在欧洲走红,在世界音乐界引起轰动,成为了全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
语像     
《旅游》2012,(11):6-7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蔡尚思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冯骥才"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要提醒的自觉;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梁晓声  相似文献   

3.
阴山 《中华遗产》2007,(5):48-53
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的文化。佛教寺院不只是烧香的地方,不能只单单把佛教看作一种宗教,还应该知道它也是一种文化。我们不能丢掉我们的信仰传统,一个民族的根是不能动摇的。——心澄法师语录  相似文献   

4.
"孝"的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宗法家族制度中得以确立和体系化。两千多年来,从统治者到普通民众,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目的共同构建了"孝"的道德网络和行为模式。以"孝"为中心,形成了一整套观念范畴,构成了"家——国"两个超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孝"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志刚 《黑龙江史志》2013,(15):155+157
顾友仁博士的著作《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历史进程,论述了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通"等创新观点。文本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盘点和分析,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在"国学热"与党和国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该著作的出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中国思想界的主流一直是在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讨论中发展的,从"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是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和"现代化"予以对立。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认识和肯定我们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时,需要做哪些新的思考?能否可以通过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促使一场中国式文艺复兴的出现,同时促使一个新绿色文明的建构,使中国成为世界率先迈向生态文明的国家?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是从人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识,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回归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人的新的"生活样式"开始的,因此,其复兴的形式主要是表现在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上,而这种来自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复兴正是激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内容简介"走近中国"丛书分为《走近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体制》(作者:王义鹏李培元郭守文)《走近中国——灿烂历史文化》(作者:易健贤)《走近中国——秀丽河山》(作者:邓宏姜廷辉郭遂宁张宏邓涵中)《走近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作者:刘亚卓)四种,采用问答的形式,有重点地介绍了外国人最需要了解  相似文献   

8.
李鸿明 《丝绸之路》2010,(14):82-84
作为现代设计者,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以便充分挖掘传统的文化底蕴,从而能够利用传统装饰图案的艺术魅力,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本土化、国际化的语言来表达,把中华民族装饰语言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体现设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张涛 《史学集刊》2004,(3):73-79
作为美国社会中一个较大的学术群体,美国历史学家的中国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美国知识分子的中国观具有很大的参照意义。最权威的美国史学刊物——《美国历史评论》——在20世纪90年代所发表的中国研究文章便从一个极为重要的角度展示了美国史学界的中国研究在最近十年的主要线索:中国的传统儒家思维方式左右着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荣辱观的现代转换。通过分析中国传统荣辱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从传统荣辱观的"爱国思想"、"民本思想"、"义利观"、"艰苦奋斗精神"、"科学观"与"法治观"入手,结合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论述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现代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曼 《沧桑》2014,(3):204-2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厘清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苏夏在他的《歌曲写作导读》里说:“诗是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歌曲是美化加工了的语言”。[1]由此可见,语言因素对歌曲曲调有重要的影响。“民歌同一切民族文化一样,都是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2]“民歌的创作过程和它的演唱、流传过程是不可分割的”。[3]传统民歌的传承主要靠口头世代流传,与方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的语言差异,形成了我国丰富和风格不一的传统民歌。  相似文献   

13.
《风景名胜》2008,(2):84-93
爱情,也许是人类最无法明了的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对待爱情的态度: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现在面临着快餐文化所导致的速食爱情——追求瞬间的快感带来的冲击。在这个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的时代,我们所能祝福的,就是在爱情来临的时候,尽情享受它所带来的喜怒哀乐。既有代表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阳朔,在"跟着感觉走"式爱情的丽江,在有着迥异于汉族少数民族的爱情观念的康定——这些情感用歌声、影像——记录。在观赏这些自然风光已经足够秀丽的时候,希望您的眼睛里有别样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些的新的"民本"理论,实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性嬗变。  相似文献   

15.
在胡适的著述中不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严厉批判,以至其被认为是"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更有甚者,称其为"洋奴"。但遍观胡适的英文著述,却给我们以完全相反的印象,在其英文著述中,胡适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炽烈的依恋与爱护,对传统文化多方回护。这些表达与中文著述多不一致,甚至看似矛盾,本文拟就此做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6.
闫冬 《神州》2013,(11):146
中华传统书法是中华先祖留给我们的异常珍贵的智慧财富和美术遗产。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今天,在钢笔、圆珠笔、中性笔等统治的"简易线条时代",中华传统毛笔书法艺术正在逐渐被人们忽视或淡忘!作为基础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中不该缺少的重要环节——传统书法教育的处境异常艰难!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断失的危险!如何使传统书法艺术为人们所重新深入认识,特别是为当代中小学生所了解、掌握,以至于传承并发扬光大?如何恢复正在泥泞中匍匐前行的中小学传统书法教育,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出巨大作用?这是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今天,国家教委正大力推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我们高声呼吁:恢复中小学传统书法教育!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华传统书法及其书法教育!  相似文献   

17.
汲春锋 《神州》2014,(17):166-166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社会现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离不开传统,传统是不能割断的。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同样也不应与传统割断,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有利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江泽民在2001年建党80周年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  相似文献   

18.
《神州》2012,(16):26-27
中国文化传统是"史官文化"。古训"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是中国士大夫阶层追慕和仰从的道统楷模。东汉史学家班固日"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正所谓卷帙浩繁的二十五史是史官修的"正史",此外的史书都被看作"野史"。班固又日"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可见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两大学说——儒家学说、道家学说是由史官文化升华、凝合而成。那么,这一官职制度如  相似文献   

19.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联合承办,浙江工商大学、杭州西湖国学馆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历史学——第五届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27-2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多所科研单位的5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就下列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功夫熊猫》成功获得了巨大票房。"功夫"和"熊猫"的结合不仅有着明显的中国符号性特征,在解读中国文化方面也渐渐深入。文化的"出口转内销"让一些中国人心理不平衡了。作为"熊猫"和"功夫"原有和原创者的中国人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其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束之高阁,还不如送出去遍地开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