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宽春花  阚敏 《神州》2014,(6):191-191
本文浅析了新媒体传播中“人肉搜索”致网络暴力的原因及影响,新媒体传播可以导致网络暴力事件,而网络暴力事件也会促进了新媒体的传播力度与效应。  相似文献   

2.
Web2.0所具有的"社交网络"以及"个性化"等特征,使受众真正成为网络媒体的主体。在web2.0技术运用的网络空间,受众既可能是互联网内容的浏览者,也可能是互联网内容的制造者、服务的提供者、信息的传播者、行为的创新者。而随着Web2.0的发展,网络暴力呈现出新的传播特征,这表现在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主体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张晓宏 《沧桑》2014,(5):150-152
随着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社会、学校、家庭对校园暴力的关注日益增多。校园暴力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家庭是人的第一教育场所,并且贯穿于人的一生,它对于学生是否产生校园暴力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防治,家庭教育理应起到基石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校园暴力的简述,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教育因素,从国家、社会、家庭三方面提出减少负面家庭教育对校园暴力产生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政治小说《雪》是奥尔罕·帕慕克进行暴力叙事的重要小说之一。它采用与历史互文的暴力组织方式,具有深刻的"当下指向性";用"雪"这个具有丰富象征意蕴的意象,拓展了暴力内涵的隐性空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暴力叙事审美境界,即"呼愁"的文化诗学风格。《雪》的暴力叙事为反思当代人类历史进程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迪和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5.
成长电影是将青少年成长变化作为叙述支撑的一类电影。本文将从符号学视域出发,分析成长电影中对于暴力行为的刻画,从暴力的呈现以及其中卷入的身份问题入手,来解读这类电影是如何利用暴力来表现劝诫暴力的意图意义,从而构建去暴力化的结局。青少年暴力最终消弭在成年人所构建的文化秩序中,暴力的呈现与消退,恰恰反映了青少年向成人社会规则的妥协与认同。  相似文献   

6.
金容兰 《神州》2011,(15):66-68
《现实一种》是余华先锋实验小说的代表作,表现了人性中"暴力与死亡"的一贯主题。本文对《现实一种》进行分析,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冷静展现出的暴力、暴力中人情的冷漠人性的缺失,残忍的告诉我们暴力才是现实的一种真相。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它具有主体的隐匿性、范围的广泛性、传播的快速性、效果的累积性的特点。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有着打击违反犯罪行为、监督政府官员行为、强化道德压力、为人排忧解难的正面效用,但同时可能不当泄密当事人个人档案信息,侵犯当事人隐私权、名誉权,还有可能演变成"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8.
正重读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暴力论"(恩格斯曾打算在此基础上写部《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的专著,未能完成)及其它相关著述;从中看到,在暴力问题上,恩格斯既有作为革命者的基本坚守,又有因时、因势而变的一面。(一)驳斥暴力"万能论",阐发唯物史观恩格斯在写作的准备材料中提到,在杜林的"全部暴力论中,正确的仅有:到目前为止,一切  相似文献   

9.
中东政治暴力的历史考察孟庆顺自从人类开始有了政治活动以来,以政治为目的的暴力活动就逐渐演化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中东作为一个动乱、冲突连绵不绝的地区,其政治暴力也源远流长。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探讨现代中东政治暴力的根源。一在世界历史上,中东是一个充满神...  相似文献   

10.
暴力感十足的球场肉搏,小人物身上不可小觑的小宇宙和单纯执着的性格构成简单有趣的励志故事。制作上并未用技术烘托,但改变传统体育竞技模式,以暴力热血带活整个团队的斗志和激情。男主演完美的融合了赛场上的凶猛和生活中的呆傻。自然而滑稽表演令我们真的愿意去相信:他并不喜欢暴力,暴力对他而言,绝非解决一切矛盾的手段,而只是获得尊重和归属感的方式。实际上,他让我们忽略了影片剧  相似文献   

11.
刘小青 《史学集刊》2024,(1):97-106
政治暴力是罗马共和国后期政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被认为泛滥于各个政治领域,严重破坏了各项政治制度的正常运作,使政治秩序陷入全面混乱,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然而,对共和国后期执政官选举的深入考察显示,暴力发生频率实际并不高,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选举秩序也未全然失控。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政治斗争舞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与分散了执政官选举领域的暴力冲突;执政官选举机构——百人团大会寡头色彩浓厚,军事性质突出,并在选举竞争中较少涉及施政纲领的争执,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暴力的发生。因此,尽管暴力现象常见于共和国后期政治生活之中,但是在具体领域呈现出的图景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2.
张宇 《神州》2011,(22)
团成一团,圆润离开,这是上海电台广播员发出的声音,这一语惊煞了申城数以万计的听众,也一度成为沪上论坛的热门词汇。团团说成为中国语言暴力的一个缩影,这种不带脏字,却伤人于无形中的暴力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中不断上演。出口伤人缘何不足为奇?探究每种语言暴力形式,其背后掩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学术界,近十余年的大革命史研究延续了修正史学所推动的对大革命的政治面向的再发现,革命中的暴力与恐怖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近年的恐怖研究通常都避开了传统史学中的“形势论”和“意识形态论”,而是注重从革命造成的政治化和革命政治的内在动力来理解暴力与恐怖,并且认真对待革命对IHN度暴力文化的继承和转化。  相似文献   

14.
赵子林  王正 《攀登》2023,(2):72-78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发展与变异。它崇尚直接民主,易造成“多数暴力”;鼓动群体极化,激化社会矛盾;解构主流文化,销蚀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政治运动工具。防治网络民粹主义要认清和批判其人民观和民主的虚假性,同时,要做到标本兼顾,既要注重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消弭民粹情绪的滋生,又要加强网络舆论环境综合整治,遏制其传播势头。  相似文献   

15.
邵骏鹏 《黑龙江史志》2014,(3):196-197,203
欧洲无政府主义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重要来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其追求"绝对自由"和以"暴力达到目的"两大特点被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几起几落,于20世纪40年代破产。但是,这种思潮没有绝迹,尤其是以"绝对自由"、"暴力抵抗"为旗号蛊惑人心,实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所以必须对其"自由"和"暴力"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6.
单文  单强 《神州》2011,(8X):33-33,35
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精神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要求世界的更新与更替的精神,这对于在中世纪时期缓解官方教会死气沉沉的教条桎梏下的严酷统治带来的社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就在这种狂欢精神之中却隐含有一种暴力的种子,即替罪羊机制下的集体暴力。狂欢节中的混乱、狂欢节广场、加冕与脱冕等相当重要的要素均带有鲜明的集体暴力色彩。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的宪章运动史学中,尽管某些资产阶级史学家总是标榜被称为“道义派”的宪章运动右翼,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却都肯定诉诸“暴力”的运动中革命的一翼。但是,深入的研究使我们觉得,仅仅得出以上结论并没有完成对于宪章运动左翼的认识。必须对左翼宪章派初期的“暴力”政策的利弊得失作出全面考察,以对其在宪章运动中的地位作出历史的评价。一“暴力”政策的理论来源和群众基础宪章派对于“暴力”策略并不感到陌生,在1831年成立的全国工人阶级联合会(圆厅  相似文献   

18.
魏东梅 《神州》2013,(26):195
暴力执法现象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严重的行政违法行为,具有深厚的社会思想根源和客观的现实原因。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在这一层面上处于什么立场,就决定了暴力执法的出现和走向。  相似文献   

19.
马霞 《丝绸之路》2013,(16):41-42
近年,网络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对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现实社会构成了强烈冲击,已引起了社会民众、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网络暴力现象,试对网络暴力的概念内涵予以界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校园暴力"已成为让我们无法承受的字眼,引起了教育界、传媒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缘何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本文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对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