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范老的大公无私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范老的大公无私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何兹全解放前没有机会看到范老,那时知道的范老是一位国学家。50年代史学界同志开会,才得认识范老。印象一次次深,觉得范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完全是一位学者风度。我和范老个人间的接触不多。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不会交际,...  相似文献   

2.
1965年5月,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革后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通史编写组工作,成为范文澜同志的助手之一。此时,范老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已经出版了四册,范老要求我为他继续编写宋代历史准备资料。1966年6月初,近代史所的部分青年起来"造反",自发组成"文革小组",领导开展"文化大革命",揪斗四位副所长即刘大年、黎澍、李新、张崇山同志。  相似文献   

3.
追忆范文澜同志余绳武我和其他来所较早的同志一样,年轻时曾有幸得到范老的指导,从治学到做人,范老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往事历历,令人难忘。范老是博古通今的史学大师,不仅在古代史方面有重大成就,而且在近代史领域也作出了卓越贡献。范老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上册是...  相似文献   

4.
我简直不敢相信,刚刚过去的12月27日,“三家村”的最后一位幸存者──廖沫沙先生已经先我们而去整整6年了!这是一位多么慈祥善良的老人,学识渊博的学者,疾恶如仇的斗士。我深深地怀念他,不仅是因为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痛失一位对中国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  相似文献   

5.
我学中国近代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 ,我正在北平华北大学二部史地系学习。 8月下旬的某一天 ,系主任尚钺同志约我到办公室谈话 ,主要内容是副校长范老 (人们对范文澜同志的惯称 )主持的历史研究室准备从学员中挑选几位旧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本科生去读研究生 ,研习中国近代史 ,享受供给制待遇 ,他征求我的意见 ,是否愿意去。范老是当时名满天下的著名历史学家 ,无论学识、人品 ,都是我极为崇敬的偶像 ,所以很爽快地答应服从组织安排。于是我和傅耕野、刘明逵、高大为、王涛等 7个人经范老亲自调阅档案后被选中。 9月初 ,我们就到设在东厂胡同的研究室去报到。一、“二冷”…  相似文献   

6.
范文澜同志去世十年了。他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一直广为流传,大家很熟悉。全国解放以前和以后,他发表在报刊上的论述历史问题的文章不少,过去没有集中过。《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汇集了这些文章,它是范老历史著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历史学领域讲,郭沫若同志、范文澜同志可以并称为我们  相似文献   

7.
今天,近代史所举行范老铜像揭幕暨建所4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庄严隆重的时刻,我作为本所的一名青年史学工作者,表达我们对范老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我们的第一任所长,没有聆听过他的教诲,但我们从他的文章和著作里,从本所的老同志那里,认识了这位可敬可亲的前辈,感受到他人格和学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我在甘肃任团省委书记时结识了胡耀邦同志,并在其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与耀邦同志有过多次交往。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境遇下,我亲身感受到耀邦同志多方面的人格魅力。在我的眼里,耀邦同志既是一位充满活力和正义感的伟大政治家,又是一位亲切和蔼、富有人情味的兄长。如今,耀邦同志已离我们而去19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心里。  相似文献   

9.
怀念千峰     
李千峰同志仙逝了,一位宽厚的长者,资深的新闻工作者,我师、我友离开了我们,使我深深的怀念与他相处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范老的《中国通史简编》,自一九五一年起开始修订,中经十六个年头,至一九六五年完成四册。六、七十岁高龄的范老,摆脱事务的干扰和病魔的缠绕,把修订书稿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他那孜孜不倦地为祖国史学献身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范老去世后,修订本于一九七八年起改名《中国通史》出版发行,并由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组的同志续作,至今已出至第六册。六册的累计字数和发行总额,都已突破百万大关,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部通史。这部书材料丰富、观点明确,作为史学工作者或历史爱好  相似文献   

11.
记李一氓同志的为人和他的几个重要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方 《百年潮》2001,(5):20-29
为纪念李一氓同志逝世十周年,除将《模糊的荧屏》改名《李一氓回忆录》再版外,还计划出一本纪念文集。他的夫人王仪同志要我再写一篇回忆文章,这在我也是义不容辞的。因为同一氓同志相交的四十年里,我受到他的关怀和教导实在太多。我一直视他为恩师,不时向他请教。而他对我这个没有什么学历的晚辈后生却全然平等相处、以朋友相待,并给予极大信任。这就使我们成了忘年交。特别是最后十多年,更是经常相会,无所不谈,可以说是我今生接触和来往的老同志中惟一可称得上莫逆的一位。因此,对于他,真是情深似  相似文献   

12.
怀念范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念范老丁名楠今年是范文澜同志诞生100周年。他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国内久有很高声誉。他平易近人,生活简朴,热情关怀青年成长,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范老,以表示对他的尊敬。1950年6月,我通过研究生论文答辩。结束在清华大学的学习,急...  相似文献   

13.
缅怀范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时,我们举行第一任所长范文澜同志铜像揭幕式,意义是很重大的。 范老是我国最早应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的一代大师,和郭沐若同志齐名。他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神似”,不要“貌似”,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行动的指南,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正确地解决历史上的具体问题,否则就是教条主义,他叫作带括号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王苏淮 《神州》2012,(27):15-16
李一氓,大家都尊称他"氓公"。1990年12月4日,曾经担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的李一氓同志以87岁高龄谢世,远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与世长辞,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无限忠诚的老共产党人,淮安人民失去了一位备受敬仰的老领导。一氓同志生前曾立下遗嘱:"我的后事从简。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其他任何称谓。不开送别会和追悼会。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三年七月一日,尹达同志不幸病逝于首都。噩耗传来,我悲痛难言,不能自己。他的逝世,对于我国史学界,特别是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是一个重大损失。就个人而言,尹达同志和我合作共事几三十年,而在十年浩劫中,我们更是患难与共的知己,他溘然离世,使我失去了一位亲密的同志和兄弟。悲痛之中,往事历历,思绪万千,谨以此表示我对他的深切悼念。尹达同志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考古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怀着对科学真理的追求的态度,一直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着,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是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原始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建国以后,又是历史学科的组织者之一。无论在考古发掘、史学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中,他都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我刊的主任编辑、我省著名考杆学家程欣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88年3月25日和我们永别了。我们的心情无比沉痛,仿佛看到他是踏着沉重的步伐,带着隐隐的忧虑,留下他未竟的事业,默默地离开人世的。但他崇高的“红烛”人品,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治学精神,却使我们永远怀念。他的逝世,是我省文博考古事业的一大损失,更是我刊编辑出版工作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战友、良师。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周扬诞辰100周年。他离开我们也已19年了。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在数十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从上海到延安,以及在张家口、石家庄等敌后解放区,直到新中国建立,都是在他的影响或直接领导下工作。作为同志、同事和战友,他是一位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的人,是一位令我思念不尽的好领导。  相似文献   

18.
黎洪走了,走得那么匆忙,我痛失亲人,也为安徽新闻出版战线丧失一位杰出的人才感到深深的惋惜。我与黎洪相识58年,共同生活也已有54年。他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年轻的时候,常常读书到深夜。1950年代中期,他开始担任《安徽日报》副总编,以后十几年经常值夜班,一边看书,一边等新华社  相似文献   

19.
我区着名考古学家,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李逸友先生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2002年5月6日不幸逝世,享年71岁。李先生的辞世,使我们痛失了一位尊敬的长者与考古学的前辈,是我们内蒙古考古学界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20.
耀邦同志离开我们20年了,不管情况有什么变化,他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为人,他的所为,有口皆碑。此时,此刻,回忆起了和我有关,使我感受很深的一件事,容我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