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8年盛夏,正值早稻登场季节,从《人民日报》上频频传来有关早稻高产的报导。是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用醒目的黑体字印出了“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的通栏标题。接下一行是套红副标题:“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这篇报道称:“截至目前,这是我国早稻大丰收中放射出的大批高产‘卫星’中的冠军,它比安徽枞阳县石马乡高丰农业社……创造的高产纪录高出一倍以上。”一亩水田真能生产这么多稻谷吗?稍有农业生产知识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在关于亩产三万六的那篇报导中却分明写着:这是根据湖北省…  相似文献   

2.
1958年盛夏,正值早稻登场季节,从《人民日报》上频频传来有关早稻高产的报道。 是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用醒目的黑体字打出了“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的通栏标题,接下一行便是套红副标题:“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这篇报道称:”截至目前,这是我国早稻大丰收中放射出的大批高产‘卫星’中的冠军,它比安徽枞阳县石马乡高丰农业社……创造的高产纪录高出一倍。  相似文献   

3.
周学雍 《江淮文史》2000,(1):121-123
1958年,我在安徽省潜山县农业局工作。有一天,领导找我说:“前两天,地委有位部长看了我县模范乡新光高级社的一块早稻高产样板田,他跟县委领导打招呼,说枞阳县那块亩产1.3万斤的早稻,收割前他去看过,长得还没有这块田早稻好。这块田早稻,亩产两三万斤,看来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4.
图虚名招实祸的“天下第一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16亩水田创下了亩产早稻干谷36956斤的世界纪录,这是真的吗?《人民日报》曾以头版头条的通栏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专题报道了这件事(见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前苏联《真理报》也登载了介绍此事的文章照片。当时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及朝鲜政府副总理等贵宾曾亲临现场,并给予高度评价。然而,无情的历史告诉我们,这只不过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席卷全国的浮夸风中的一场闹剧。当时在全国,它曾被许许多多受蒙骗的人广为传播,也曾被许许多多明知是假的人津津乐道。为什么这样一场…  相似文献   

5.
1958年6月30日早晨,太阳如往常一样,冉冉从东方升起,照耀着神州大地。但在这个平常日子里,却发生了一些不平常的事情,鄂东麻城县有个叫林世猛的复员军人,创造了他种的试验田早稻亩产36525斤高产“卫星”,一时轰动了国内外,《人民日报》报道了“天下第一田”。  相似文献   

6.
新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专设了《“大跃进”“十三万斤亩”》一章,详细记载了1958年“大跃进”期间,环江县人为炮制的“亩产13万斤”的“高产卫星”及其带来的惨重灾难,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志书记载失误和问题提供了范例。文章就志书为什么要记载失误和问题以及如何记载失误和问题谈了读志感受。  相似文献   

7.
1958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的一则消息:河南省西平县卫星人民公社第四生产大队创造了小麦亩产量7320斤的全国高产纪录,这是农业战线上放出的第一颗小麦“卫星”。一卫星公社第四生产队长、共产党员陈炎理作为创造小麦高产“卫星”的组织者,被评为模范人物,许多地方的干部群众也开始对这个先进队刮目相看。1958年秋,全国科联科普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陈炎理出席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他以《揭开了“7320”之谜》为题,介绍他们试验田小组放卫星的“经验”。这个发言稿引起以刊登学术性论文为主的杂志《自然辩证法研究通…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原亳县(今亳州市谯城区),位于安徽西北平原。“大跃进”的1958年,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下,亳县和各地一样,普遍大放农业高产“卫星”。之后,县委为显示伟大成就,责成有关部门编出了一部农业高产“卫星”史书——1958年《亳县农业丰产经验汇集》,上报下发,广为流传。当时我在县人委(政府)办公室任副主任,被县委指定为审稿人之一。现就史书《汇集》出台前后的那些使我们子孙后代难以置信的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年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特载是年鉴的独特形式。凡一地之年鉴,篇首大多设“特载”,以达到纲举目张之效。如《福建年鉴》、《福州年鉴》、《厦门年鉴》、《龙岩地区年鉴》等都如是。也有不设特载,而是以另外的形式替代的,如2000年《福建地税年鉴》设“文献篇”,选辑当年省地税务颁布的9份主要文件。2006年天津市《河东年鉴》却设“领导笔谈”,由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长、区政协主席、区纪律检察委员会书记5人署名文章替代“特载”。1999年《秦皇岛年鉴》也采用领导人署名文章。  相似文献   

10.
《炎黄春秋》2001,(7):64-64
编辑同志: 第5期《炎黄春秋》76页《柔石故里仰高风》,引用柔石写的诗纪念“二七”殉难烈士。非也。 这首诗建国后被认为是烈士佚名之作,收录在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中。后来萧三发现是无为县张恺帆所作,特写信向他致歉。恺老复信说:“我是幸存者,能获烈士称号,当不胜荣幸,何歉之有!” 当年,我曾在无为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工作,了解这首诗的由来。1933年4月张恺帆同志受中共江苏省委外巡部派遣先后任中共上海吴淞区委书记、沪西区委书记。同年11月,由于叛徒出卖,在吴淞被捕,关押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看守所。 …  相似文献   

11.
《江苏地方志》2000,(4):17-19
《广陵区志》编纂,始于1988年底,1993年成书出版发行。其间,先后在区志办工作和参与编纂的人员有19人。他们1989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受到市政府表彰;1994年受到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表彰,荣获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他们在方志战线上,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很大心血。当时的区委书记崔如松说,他们为编纂《广陵区志》留下了“笔迹、汗迹和血迹”。  相似文献   

12.
黄璜 《江淮文史》2007,(1):4-13
在安徽省的版图上,无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县份,然而曾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书记的黄璜,却发出了《无为在我心中》的激情之言。是什么使然?最主要的应当是无为人民勤劳勇敢、战天斗地、“无为而有为”的豪情与壮举吧。  相似文献   

13.
1958年,全国各地刮起了一股夺高产、放“卫星”的浮夸风。震泽县浦庄乡原来在东太湖岸边有一片低洼圩田,也被吹嘘成为亩产超万斤的“万斤圩”。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折腾,曾经号称的“万斤圩”却颗粒无收。笔者亲历了这个高产神话破灭的过程.50年过去了,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4.
1946年,我在汉口统一街一个叫“辅仁”的教会小学读书,课余喜欢到交通路的书店看书,在街头看报。当时报纸不少,其中有一张《武汉日报》,它只有一个文艺副刊“鹦鹉洲”是我喜欢看的。第二年,我来到宜昌,不久就失学了。仍然喜欢在书店看书,在街头看报,居然发现宜昌也有一家《武汉日报》,是汉口《武汉日报》的分社。一天,在报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本报排字房招考‘练习生”’。我走进去了。里面的人让我用毛笔写了一篇自传,录取了,从此走进了排字工人行列。  相似文献   

15.
1966年,我在湖北汉川搞“四清”运动,夏秋之交,由于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四清”运动提前结束,10月初我回到了湖北应城县三合区参加“文化大革命”,当时,我认为自己没有什么问题,对于过好“文化大革命”这一关,还充满了信心。殊不知,我是区委书记,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16.
谁被偷了?     
在佛山采访,拿到一份材料,说是某区委书记的家被小偷光顾了,损失在好几百万元。结果.这个“传言”被区委书记的竞争对手利用.找人将“传言”发到了网上,轰动一时,都知道书记被偷了。  相似文献   

17.
我于1918年冬出生在毕节县城内沙石牌坊一个贫民的家里。6岁时,家里把我送到威宁街吴老夫子的私塾启蒙读书。先生收了父亲用红纸包起的“贽敬”(小洋十元),行礼如仪之后,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活。第二年,我转到号称“神童”、“才子”的燕贻谋先生设在大横街“少白楼”(餐馆名)的私塾,读《诗经》、《左传》,第三年仍在那里读《古文观止》、《唐诗》,开始作文。第四年,燕先生不来了,我转到水东门内水沟边车绍轩先生的家塾里读了两年。  相似文献   

18.
李锐 《炎黄春秋》2007,(4):64-65,73
2005年年底,收到一位老同事寄来的《综合哲学随笔》,他同作者高亮之是浙江大学的同学。读后使我大开眼界,许多思考过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启发。首先想到的是,我1990年写的《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思想初探》那篇八万字的长文中,曾对毛泽东的理论思想、哲学观点包括《矛盾论》、《实践论》作过探讨。剖析过他的“斗争哲学”思想。“动”与“斗”是他早年哲学思想的一个核心观念,既是宇宙观也是人生观;终其一生,好动喜斗,尤其实践了自己“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诺言。  相似文献   

19.
祝伟慧 《风景名胜》2009,(10):28-28
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朝阳区区委书记陈刚曾表示:“北京有什么地方值得关注?我希望大家能记住我们的口号:长城、烤鸭、798”。  相似文献   

20.
龚锦文 《炎黄春秋》2013,(6):34-34,72
1958年早稻登场时,国内报纸、电台竞相发表《广西环江县飞出水稻亩产十三万斤大卫星》特大新闻。此报道套红标题,还配发有大姑娘坐在未割倒的谷穗上的特写镜头照片,借以提高新闻的可信度。环江"壮举",一时轰动国内外。广西公安系统管辖的古瓦农场(在来宾县)不甘落后,奋起超环江,决定晚稻放一颗亩产30万斤的大卫星。笔者原系(广西)平乐农民报记者,1958年被错划右派,遣送古瓦农场劳动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