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清代服饰研究及实物辨识过程中,人们一般根据《大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等记载清代服饰典制的文献,把八团彩云金龙纹样认定为清代后妃吉服上的专用纹样,并进而以之作为区分清代皇帝和后妃服饰的重要标识。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清代服饰实物、清代宫廷绘画中的服饰图像以及清代文献中相关的记载等直接或间接的资料的考察和分析,认为这一认识存在片面性和不准确性。事实上,八团彩云金龙纹并非清代后妃服饰所专有的纹饰。清早期,皇帝也曾穿用过饰八团彩云金龙纹的吉服,这种男用八团彩云金龙纹吉服与女用八团彩云金龙纹吉服存在着明显相异的形制特征,并有其特有的始创、演变和消失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在中国,龙纹在服饰上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龙究竟是什么?它和帝王是什么关系?龙纹何以为少数人所独享?笔者试以龙纹在服饰上的运用为研究对象,对龙的起源和发展、龙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化身、龙衣、龙袍的出现,以及本馆所藏清末代皇帝龙袍在龙纹造型、色彩运用及刺绣针法等方面进行一次初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7,(6)
<正>清代的服饰制度,从清初创立,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不断修订,至乾隆时终于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服饰体系,在形式上既保留了紧身窄袖的民族特色,同时又沿袭了汉文化中一些传统典章制度。龙袍作为宫廷服饰中重要一类,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清代龙袍以故宫博物院存世量为最大,其他文物收藏机构也有部分传世品,总体来看,清代龙袍形制丰富,制作工艺复杂,集历代织绣工艺之大成,  相似文献   

4.
王建芙 《收藏家》2014,(4):50-56
<正>衣冠自从摆脱了蔽体御寒的原始属性后就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最外在的文化表征,蕴纳着深邃而多元的文化内涵。中国作为伟大的文明古国,更赋予衣冠以明礼仪,辨尊卑的政治功能,并且在王朝更迭时必制定新的冠服以作为新政权的外在标志。清王朝一统天下后,借鉴吸收了传统服饰文化中色彩与纹饰等精髓,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骑射文化元素,形成特点鲜明的服饰制度,以皇帝后妃为主体的清代皇家服饰,包括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等在不同场合穿着的各种服饰。礼服肃穆庄严,吉服喜庆热烈,行服  相似文献   

5.
简讯二则     
北纬首拍清宫龙袍半数成交北纬拍卖首届艺术精品拍卖会1月16日上午在北京港澳中心落槌,共成交5542.1万元,成交率56%,其中"宫廷艺术精品专场"共40件拍品,成交4315万元,成交率55%。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拍前被广泛看好的数十件龙袍并未掀起高潮,全场30件龙袍仅半数成交,且绝大多数是以起拍价成交,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蓝色龙纹男夹吉服袍以200万元成交,创下当日龙袍拍卖的最高价。拍前  相似文献   

6.
王建芙 《收藏家》2014,(5):43-49
<正>贵胄冠袍清朝王公贵族和文武官员在宫廷朝会及筵宴活动中,要跟随皇帝穿著礼服、吉服、行服等不同的服饰。同时,由于清朝文武品官自上而下均实行九品官阶制,其佩戴的冠帽、穿著的服装也必须按照各人官衔和品级戴用,不允许发生僭越错误。官员服饰实际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标志。清石青直径纱补服(图20)补服是君臣在春夏秋三季里举行嘉礼庆典和吉礼祭祀活动时套在朝袍外边穿着,或单穿的一种礼褂。既属于礼服,又属于吉服。清,纱,身长122.1、中腰70.9、下宽116、袖长84.9、袖口30.8厘米。  相似文献   

7.
蒙元龙袍的类型及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袍一直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但目前对龙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明清两代,只有黄能馥先生写过《龙袍探源》一文,讨论过早期龙袍的起源问题。笔者也曾经对辽代的龙袍以及龙袍的类型作过局部研究。除此之外,明代以前的龙袍基本是个空白。蒙元时期是中国龙袍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的龙袍类型及其在龙袍形成历史上的地位作一探讨。元代丝织物虽然常用龙纹作为图案,但用一般的小龙或暗花龙进行装饰不能称为龙袍。本文所指的龙袍,是用较大的龙纹在袍服的显著部位进行装饰,明确地显示龙纹以作为其等级的象征。其袍服类型包括长袖和短袖的各种长至膝盖的外套,其中包括一般的窄身袍、腰线袍以及辫线袍、海青衣、短袖袍和大袖袍。根据龙纹的装饰类型不同,又可将蒙元龙袍分为三种类型云肩式龙袍、胸背式龙袍和团窠式龙袍。一云肩式龙袍云肩式龙袍是在环绕领子的区域内装饰龙纹。这种环绕领子的区域可以是圆形,但更多是用云肩的形式。几乎所有的云肩式龙袍在环绕领部进行装饰时,同时又有一种带状纹样装饰肩袖和膝部,称为袖裥和膝裥,因此又被称为“云肩裥袖式”。这一名称见于《元典章》“至元十年某月某日袁州路申奉到江两行省劄付坐到机张综线合用丝线料例”,其中提到熟机、花机和云肩裥袖机三种织机,以及这些织机所用的综线、衢线、直线、过线等各种线料的数量。这里的云肩裥袖机,应该就是专门用于生产以云肩、袖裥、膝裥为特征的妆花织物的织机。这种带有袖裥和膝裥的袍子在《朴通事·操马》中称为“通袖膝裥罗帖里”,其注云“元时好着此衣(前后具胸背),又连肩而通袖之脊至袖口为纹,当膝周围亦为纹如栏干,然织成段匹为衣者有之,或皮或帛,用彩线周遭同曲为缘如花样,刺为草树、禽兽、山川、宫殿之纹于其内,备极奇巧。皆用团领着之,其直甚高。”云肩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史·舆服志中》“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妇”条“又禁私家用纯黄帐幕陈设,若曾经宣赐鸾舆服御,日月云肩龙文黄服、五个鞘眼之鞍皆须更改。”这里提到的日月云肩龙纹黄服,应该就是在云肩左右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21,(1)
正孔府旧藏明代服饰目前主要保存在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其中藏于山东博物馆的明代服饰是20世纪50年代从曲阜孔府调拨而来,孔子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服饰早先是由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保存。孔府旧藏的明代服饰实物种类丰富,涵盖朝服、礼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吉服、便服等主要的服饰门类,具体可分为衍圣公冠服:朝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命妇冠服:礼服和常服。吉庆场合穿着的吉服以及日常起居穿着的便服,其中以纹饰绚丽的吉服和用色素雅、款式多样的便服为大宗。朝服作为等级地位较高的一类冠服,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礼仪场合。《明会典》载,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降、开读、诏敕、进表、传制时,文武官员穿朝服。明代朝服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形制,包括梁冠、赤罗衣、赤罗裳、白纱中单、蔽膝、大带、革带、玉组佩、大绶、小绶、白袜、黑履、笏等。目前唯一一套比较完整的明代朝服实物保存于山东博物馆,孔子博物馆则收藏了一件朝服上衣和一件白纱中单。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历史和陶瓷发展史,皇权、瓷器、龙纹三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三者也不是一成不变,每个时代甚至每个朝代,陶瓷上的龙纹都会有所不同,有些龙纹的细部处理与当朝皇帝的性格、政治局势、社会关系等都有某种密切关联。明代享国276年,历经17朝16位皇帝。自嘉靖皇帝按照宗法制中的"兄终弟及"侧入皇帝之位始,明代社会发生重大转折。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99年,处于明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的多元性、皇帝个人的偏好和景德镇制瓷业"官搭民烧"现象的普遍,造成代表皇权的瓷器上的龙纹独具特色,与其他各代、各朝形成鲜明对比。本文拟通过提取各时代典型标准器上带有龙纹的御窑瓷器,形成"龙纹标准器群",来表现龙纹在各个时代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朝珠.源自数珠,是清代服饰独有的一种佩饰,清代君臣命妇穿着朝服或吉服时垂挂于胸前。朝珠共108颗。祖先努尔哈赤就佩带朝珠.乾隆时期朝珠制度已经完善,并把它列入《皇朝礼器图式》,以示郑重。朝殊因身份地位的不同.材质也各不相同,以皇帝和皇后佩带的东珠最珍贵。  相似文献   

11.
严勇 《收藏家》2007,(4):53-59
清代皇帝的服装十分繁复,根据清代冠服典制,清代皇帝的服装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等。朝服属于礼服的一种,为举行登基、朝会、万寿节、元旦和祭祀等重大典礼时穿用,它是皇帝各类服装中规格等级最高的服装。朝服至高无上的尊贵特性,决定了它在制作、用料、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6,(5)
正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清宫服饰的重要收贮地,目前珍藏着一定数量的清朝帝后服装。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研究中,发现清帝御用礼服、吉服之上,多绣有精美的"十二章"纹,它们在排列组合位置上,与明朝"十二章"存在着较大差别。即使是清朝本朝,"十二章"纹的排列组合方式也并不相同,如乾隆早期以前"十二章"纹的排序,比较接近于明制,呈两两对称式;而乾隆晚期以后"十二章"纹的排序,则改变为清朝特有的排列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清宫里,最喜庆热闹、最复杂隆重、最奢侈浪费的活动即是皇帝的大婚典礼,但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幸在紫禁城里举办婚礼,只有幼年登极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位皇帝,真正举行了大婚礼迎娶皇后。本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大婚典礼红档》,简要介绍光绪帝大婚典礼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作为神兽,能够上天入地,包括入海、入水,无所不能,这是龙作为皇帝象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文史》2012,(12):44-44
从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作为神兽,能够上天入地,包括入海、入水,无所不能,这是龙作为皇帝象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与众多皇帝身着便服的读书像不同,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组清帝吉服读书像,画风严谨肃穆。经与文字档案比对,这应是清代供奉在避暑山庄绥成殿中的皇帝御容。在避暑山庄供奉的皇帝吉服读书像,始于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供奉康熙、雍正二帝御容,主要为了寄托对祖父及父亲的敬重和怀念,同时又不失皇帝祭祀的威严。此后皇帝驾崩在山庄供奉吉服读书像遂成定例,由此形成这组与众不同的清帝画像。  相似文献   

17.
何谓龙袍?     
《中华遗产》2012,(2):158-159
在人们一般的印象里,身着龙袍是帝王的标志。而上期我们已介绍过,中国历史上,帝王的礼服为冕服。“龙袍”,顾名思义即有龙之图案的袍服,它是何时为帝王所专门穿用?它又有什么讲究呢?  相似文献   

18.
针黹“活计”是中国古代对妇女刺绣、缝纫一类女红及其作品的统称。这类作品一般用于传统服装的佩饰,或作为卧室幔帐内的悬挂用品,以荷包、香囊类最为常见。在清早期,受北方草原自然环境的限制,织绣面料匮乏,服饰乃至随身佩囊多以动物皮子为之,或是用锦缎匹料的零头缝制,朴素实用。清入关之初,服装佩饰尚沿袭旧制,有一定实用性。在忠孝带、吉服带、行服带上都有荷包、火镰套、匕首等实用佩饰,清康熙时期的忠孝带并无过多的装饰物,等级符合《大清会典.舆服制》的规定,实用美观,显示出皇家气派(图一、二)。清康熙时期的行服带,简洁朴素,既符合…  相似文献   

19.
正首都博物馆的金银器藏品中有数量众多的明代遗物,它们大部分出土于明代墓葬中,有些器物上镌刻了"龙凤"图案,但这些器物的主人,就其身份而言是不可以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的。事实上这些金银器物上的"龙凤"与帝后使用的龙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们是明代宫廷等级规制下的产物。明代宫廷的等级规制《大明会典》的冠服制度最能体现等级尊卑,它规范了从皇帝到平民的服饰,细化到形制、材料、颜色、纹样及穿戴规格、使用场所诸多方面,即使在以皇帝为中心的最高统治集团内,也按各自的等级地位有尊卑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20.
<正>三、清宫铜器制造的特点如前所述,为了满足内廷、苑囿、坛庙的各种需求,更因为皇帝的爱好与志趣,内廷的炉作与铜作,在雍乾二朝,尤其是乾隆朝制造了大量的铜器。这些铜器与前代相比,在诸多方面有很大发展,并形成了独有的时代特点,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工艺齐备,技艺精湛打造金属器,成型工艺是前提。"清档"记录和实物显示,清宫铜器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