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住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唐代中期,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此后,品质愈发晶莹的越窑备受文人雅士推崇,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的赞誉。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秘色瓷”称谓。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罂和雕塑等。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制式。以碗为倒,分圆口、花口。圆口碗以斜壁  相似文献   

2.
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内出土一批稀世珍宝,其中有晚唐瓷器16件,物帐明确记载为“秘色瓷”,引起古陶瓷界的重视。经多位专家鉴定为越窑产品。而属越窑的哪个窑口,尚无论及。越窑是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窑系,包括上虞窑、慈溪上林湖窑、鄞县东钱湖窑等,我们认为法门寺出土之“秘色瓷”当属上林湖窑产品。其理由如下: (一)法门寺出土的瓷器中有一件八棱净水瓶,小直口,圆唇,细长颈,耸肩,浅圈足,通体施青绿色釉,釉层薄而均匀。在上林湖Y66、Y61、Y63晚唐窑址出土了净水瓶的口沿、肩部及底部,釉色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3.
秘色瓷浅议     
根据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已确认浙江上林湖窑址是我国著名越窑青瓷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受人注目的作为贡品的秘色瓷——越窑青瓷精品的产地。  相似文献   

4.
从唐代越窑遗存来看,窑址相对集中在上虞曹娥江流域和慈溪上林湖四周。何处才是越窑秘色瓷的原产地?至今学术界还没有找到确凿的实物证据,也没有地方志记载,只有唐诗对越窑秘色瓷的记载较为详细。本文通过研读有关描写越窑、越瓷的唐诗,实地考证诗文中记载的越瓷产地的人物、地名和相关典故,结合窑址附近出土的墓葬志文和族谱,提出秘色瓷原产地"上虞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青瓷创烧于东汉,到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而以浙江慈溪市上林湖窑场为中心的唐宋越窑,则成为南方青瓷的代表。建国以来,文物考古部门多次对上林湖青瓷窑址进行考古调查,采集了大量的瓷片、窑具等实物标本,为揭示上林湖青瓷窑址的产品特征,开展对越窑有关问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物资料。现根据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就“秘色瓷”与上林湖越窑、“贡窑”与“贡瓷”、“贡窑”与上林湖越窑等相关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浙江上林湖出土了一批秘色瓷,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在外观、造型、装烧方式上相似。通过对窑址的实地调查与样本的科技检测分析(包括热释光测年、化学成分检测、显微结构分析、吸水率测试)发现,这批秘色瓷与一般品质的越窑青瓷在胎釉化学成分与显微结构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从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角度并不能将秘色瓷从越窑青瓷中区分开来。此外,在工艺技术上,秘色瓷的特点是坯泥处理细致,修坯严格,施釉均匀,并使用瓷质匣钵密封装烧。所以,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工艺技术较好的一部分精品瓷。  相似文献   

7.
绍兴在唐代称越州,下辖山阴、会稽、诸暨、上虞、余姚、嵊县等县。其州府设在绍兴,越窑因此而得名。当时,这里的越瓷生产已较发达,特别到了吴越钱镠时,更以越瓷和丝绸生产为大宗。可是过去绍兴发现的窑址,如九岩、禹陵、王家楼都属六朝时代。人们也只知道越窑在余姚上林湖。1965年在绍兴上灶发现了几块越瓷碎片,但未进行详细调查。1980年5月,我们在当地公社配合下,找到了上灶官山越窑窑址。这是继  相似文献   

8.
正海丝申遗工作启动以来,我受申遗地方委托,承担了浙江上林湖越窑窑址、福建东溪窑窑址以及九日山摩崖石刻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海丝申遗赋予我们新任务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上林湖越窑、东溪窑、九日山摩崖石刻均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促进其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使其得以有效、科学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将对当地文化、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产生显著的、积极的推动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秘色瓷胎釉成分特征及其与普通越窑青瓷之间的异同,并探讨越窑青瓷制釉技术的时代特征,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对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和荷花芯窑址出土的青瓷标本进行了无损测试。结果表明:(1)后司岙窑址秘色瓷的胎体元素组成与普通越窑青瓷无明显的差异,即二者均采用当地的瓷石原料制胎;(2)晚唐和五代秘色瓷釉的元素组成与同时期普通越窑青瓷也无明显差异,其独特的釉色与其采用瓷质匣钵的烧制工艺有关;(3)晚唐至五代时期越窑青瓷釉料配方可能发生了重大改变,即由早期的瓷石加草木灰的二元配方变成瓷石加草木灰、石灰石的三元配方。(4)晚唐至五代秘色瓷以及五代耀州窑青瓷、北宋汝官窑、南宋官窑以及龙泉南宋青瓷均将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严格控制在10%?14%范围之内,即各个窑口的制釉技术是非常类似的。  相似文献   

10.
上林窑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陆龟蒙这首千古绝唱的诗篇,古往今来使上林湖与秘色瓷这二个名词紧紧地连在一起,博得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崇敬和向往。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与创造,对上林湖越窑秘色瓷的研究,首先值得赞誉的应该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默默无闻地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古代上林窑工。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黄岩窑"青瓷的工艺技术及艺术装饰特征,并探讨该窑场与同时期浙东地区的"越窑"青瓷的关系,本研究从田野考古调查入手,通过对黄岩沙埠窑窑址及窑场周围地面考古调查和典型青瓷标本的实物取样,结合科技考古的手段,着重对其产品特征、制瓷工艺技术及烧造年代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解剖了黄岩出土青瓷胎釉的内部结构;通过热释光技术对黄岩出土青瓷典型标本进行年代测定;并运用EDXRF技术对黄岩出土青瓷标本和上林湖越窑标本的胎釉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浙江黄岩沙埠窑址是晚唐至南宋时期浙江重要的窑址遗存,具有较高的陶瓷烧造技艺。  相似文献   

12.
北宋中期,以浙江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瓷业核心区窑址数量急剧减少,窑场规模缩小。与之相对,浙江其他地区却发现了大量这一时期的窑业遗存。研究显示,限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北宋中期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核心产区不再适宜大规模的瓷业生产,而这直接迫使制瓷工匠作出选择,或许其中一部分工匠开始另辟他地继续从事窑业生产,从而在浙江范围内出现了众多这一时期的窑址。此外,在瓷业技术的传入过程中,制瓷工匠也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自我创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梳理了唐代两京都城长安城和洛阳城遗址范围内出土的若干越窑青瓷,并结合最近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发掘情况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从而研究探讨越窑瓷器的贡瓷年代,产品面貌以及运输路径等方面的问题。认为早在唐代早期,越窑瓷器就已经纳入皇家宫廷用瓷的名单之内,至唐代中期持续,唐代晚期作为贡窑继续输入宫廷。至于其输送路径,从目前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输送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晚唐至五代时期秘色瓷和瓷质匣钵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和光学显微镜(OM)对上林湖后司岙窑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粗质和瓷质匣钵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测试分析。初步研究表明:(1)后司岙窑晚唐五代时期瓷质匣钵和粗质匣钵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存在差异,即二者所用原料不同,推测晚唐时期后司岙窑工已认识到瓷质匣钵以及用釉密封装烧工艺的独特作用,开始有针对性地挑选原料用于烧制秘色瓷的瓷质匣钵。(2)晚唐时期瓷质匣钵和秘色瓷胎体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基本相近,但五代时期瓷质匣钵和秘色瓷的胎体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3)后司岙窑瓷质匣钵密封釉与秘色瓷釉的化学组成差异明显,且瓷质匣钵釉各氧化物含量的波动范围较大,表明其釉料配方与秘色瓷釉料配方不同。推测古代窑工已认识到匣钵釉仅仅起密封作用,因此仅使用剩余青瓷釉料或随意配制一些釉料即可,无需使用固定的釉料配方。  相似文献   

15.
<正>上林湖的文物保护工作起步非常早。上林湖越窑遗址早在1963年就经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强遗址的保护和管理,慈溪市政府于1987年批准建立了上林湖文保所,作为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管理的常设机构。当时对于遗址的威胁,主要是人们挖沙、建坟,也有一些盗掘现象发生。建坟会破坏环境,挖沙会破坏窑址,所以当时市政府发布通告,明令禁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釉色特征和发展规律,探讨釉色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分光光度计、光学与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等,对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及普通越窑青瓷、荷花芯窑址普通越窑青瓷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普通越窑青瓷相比,后司岙秘色瓷釉色更偏青、饱和度更低,其釉色处于普通越窑青瓷向汝窑青瓷、南宋官窑青瓷等釉色的审美过渡阶段。(2)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釉层较为相似,均属于较薄的透明釉,影响二者釉层颜色差异的因素主要为胎体颜色及釉层中的过渡金属离子。(3)后司岙秘色瓷胎体颜色较白且深色颗粒较少,使得秘色瓷釉面明度值较高且更加纯净透亮。(4)后司岙秘色瓷采用的瓷质匣钵和釉封的工艺是其釉中Fe2+含量高于普通越窑青瓷的原因之一,后司岙秘色瓷釉色因而更加偏青。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仪对后司岙秘色瓷窑址出土晚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的显微结构进行鉴别与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秘色瓷与同一时期普通越窑青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存在差异,秘色瓷釉层中几乎没有原料残余相和晶体生成,胎体中大孔隙少,残余石英小且圆润,表明秘色瓷在原料处理、装烧方法等工艺上进行了革新和改变.(2)晚唐至五代,普通越窑青瓷釉中草木灰残余相组成和形貌差异明显,推测晚唐至五代时期越窑釉料配方可熊发生了改变.(3)研究证实了秘色瓷的烧制工艺更为规范、标准,是越窑工匠精益求精地进行工艺创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正>号称"上林窑业甲天下"的越窑遗址群,坐落在今慈溪上林湖一带。这里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瓷土矿,且草木茂盛,燃料充足,交通便利,为越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东汉创烧成熟青瓷以来,越窑一直执青瓷之牛耳。唐时,它与北方邢窑齐名,素有"南青北白"之誉,不仅生产民间用瓷,而且早在唐代就设置贡窑,宋时又"置官监窑",烧制高档的官廷用瓷,其产品在唐代晚期开始大量外销,在亚非许多  相似文献   

19.
上林湖越窑在晚唐、五代时期烧制出了釉色青灰、色泽莹润的秘色瓷,迎来了越窑瓷业的巅峰。以上林湖后司岙越窑遗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青瓷科技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当地沉积黏土、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开展了秘色瓷的工艺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对比了不同类型匣钵和装烧方式对模拟烧制青瓷釉的影响。此外,通过色度分析仪及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模拟烧制青瓷釉色度和着色物质铁的价态进行测试,探讨了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秘色青瓷的作用和机理。越窑青瓷实验考古中,对七件青瓷样品进行了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青瓷釉的Fe2+/Fe3+比值为2.8,远大于普通匣钵内青瓷釉的0.57。结合考古实地调查研究,可以推断这是越窑秘色瓷呈色不同于普通青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上林湖窑区、上虞窑寺前窑区、东钱湖窑区等窑址以及墓葬中出土的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世界系统理论中的中心—边缘关系,结合相关文献,对上述越窑窑址在五代北宋时期的青瓷生产与不同政治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