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林泰曾(1852—1894年),字凯仕,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系林则徐胞弟林霈霖长子林龙言第四子,中国近代海军的缔造者沈葆桢的外甥。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被寄托给其嫂子培养成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林泰曾,"性沉默,寡言笑,存心慈厚,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同治六年(1867年),成为福建船政学堂后学堂第一届学生,学习驾驶专业,"每试皆列优等",后成为被选送赴英  相似文献   

2.
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林金枝、庄为玑编著的《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以下简称《选辑》)是一部研究近代华侨在中国大陆企业投资的大型历史资料性丛书,填补了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历史资料的空白。全书150万字,按地区编排分《福建卷》、《广东卷》和《上海卷》三卷。其中《福建卷》已于1985年8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博  相似文献   

3.
学堂乐歌的演进及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笑瑜 《史学月刊》2005,(9):118-120
“学堂乐歌”是我国近代史中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它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西方音乐知识,促进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繁荣,以及为建立中国自己的近代学校和音乐教育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一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学堂乐歌即学校唱歌,是一种集体唱歌的形式,具体是指清末民初新式学堂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所教唱的歌曲。这种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兴起的学堂乐歌,掀开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的新篇章。(一)学堂乐歌的产生学堂乐歌产生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我国通商口岸举办一批教会学校,学校的课程中…  相似文献   

4.
曾凡 《文物》1975,(11)
严复(公元1853—1921年),字几道,福建省闽侯县阳岐(今属福州市)人。他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中尊法反儒的突出代表,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论人民民主专政》)。建国后,福建省博物馆收藏了一批严复的书信手稿,其中有三封书信,是写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第一封信,写于光绪二十  相似文献   

5.
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它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同时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本文试图从福建船政学堂的创办发展、课程设置、教学制度和教育管理的进步来考察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1877年~1927年),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出生于“弃儒而贾”的封建地主家庭,幼得塾师和父亲教育,因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亦深受封建思想熏陶。1898年年22,赴上海入时务报馆掌书记事,业余在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文、英文。时务报馆被封闭后,任东文学社庶务。期间,与该社聘请的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冈佐代治多有过往,在他们影响下始涉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学说,间趣文学。1901年春始,先后应罗振玉招请,任湖北农业学堂译述,主办《农报》,任《世界教育》主编。1902年,留学日本,肄业于东京物理学校。1903年起,相继任江苏通州、苏州师范学堂教习,用西方资产阶级观点讲授哲学、伦理学、社会学。1905年,辑旧撰诗文,以题《静安文集》行世。翌年,赴京任学部图书馆编译,着重教育学研究,始治戏曲史、古器物、古文献。辛亥革命前,王氏用资产阶级观点分析和研究哲学、文学、戏剧、  相似文献   

7.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洋务派创立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军事学校。“中国驾驶兵轮船学堂,创自福建船政。”①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引进了西方军事教育的思想、体制和内容,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学术界对近代中国音乐和国民意识的研究成果颇多。其中,但兴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再诠释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生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0期)、王力平的《从孙中山民族革命实践的悲剧意识看近代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误区》(《暨南学报》  相似文献   

9.
<正>一、政治、制度清末政治史研究的宏观检讨李细珠史学月刊2013:2/中国近代史2013:6近代早期出洋中国士人的西方认知及其思想世界的转型:以王韬《漫游随录》为线索邵建史林2013:6清季中央政府对保存国粹学堂的态度演变郭书愚南京大学学报(哲社)2013:2/中国近代史2013:7清末十年新政改革与清朝的覆灭崔志海社会科学辑刊2013:2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被称为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由于面临着“造船制械”等各项新事业.使传统的旧体制下产生的封建“人才”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所以在兴办洋务中,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开始为培养新式人才而创办洋务学堂,福建船政学堂作为洋务学堂之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新思想、新文化的代表和传播者,它对近代中国早期的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乃裳 (1849— 192 4)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以领导创建沙捞越“新福州”而蜚声中外 ,至今仍备受东南亚华侨华人尊崇。黄乃裳又是中国近代史、革命史以及福建地方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名人。他参加过维新运动 ,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他追随孙中山 ,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丰富的人生经历使黄乃裳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在为祖国富强而不断探索、奋斗的过程中 ,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 ,其思想也随之演变发展。黄乃裳的思想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并兼谈近年来新发现的黄乃裳文章等史料 ,希望能够比…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国志》以志书体裁叙述日本史事,成书于一八八七年,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史(特别是明治维新史)的一部值得重视的历史著作,对后来的戊戌维新也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作者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一八七六年中举,先后随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和坡。甲午中日战后,黄遵宪投身于“变法”活动;晚年闲居故乡,开办学堂,以讲学终年。他的著作除《日本国志》外,另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诸书传世。  相似文献   

13.
林增平教授的《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一书终于在1991年8月由湖南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方面的文章29篇(其中绝大多数是论文),共三十二万余字。这是作者奉献给史学界的最后一部近代史专著。 该书基本上分成五部份。第一部分共12篇文章,关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研究;第二部分共三篇文章,关于辛亥革命时期会党  相似文献   

14.
沈葆桢,字幼丹,福建侯官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洋务派主要人物。同治六年(1867年)到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任福建船政大臣。任内8年,他主持马尾船政局创建、投产,历尽艰辛,完成了第一期造船计划。他重视培养海防人才,设立船政局前、后学堂,为中国近代海防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专业骨干。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入台湾时,奉命入台巡视,以钦差大臣衔办理台湾等处海防,积极调兵遣将部署海防战备,以实力挫败日本侵略野心。他致力于台湾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刘玲 《纵横》2003,(12)
戊戌变法前后,我国知识界出版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科技杂志。这说明,戊戌变法不只是一次维新变法的政治活动,还是一次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普及活动。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要算《利济学堂报》(半月刊)了。它于1896年在浙江温州创刊,由陈虬主编。陈虬当时在端安创办了利济医院,任医院院长。这个利济医院附设着利济医学堂,《利济学堂报》就是该学堂的医学专业杂志。《利济学堂报》为木刻本,按全年二十四节气日为出版日,每月两册,每册约五十页。该杂志虽在温州,但发行甚为广泛,除了在温州设有22个售处外,还在浙江省设26个售处,北京设3个售处,…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徐锡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重要领袖;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中国早期的革命教育家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任教和兴办的学堂就多达6所,其中既有普通学堂也有军警学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锡麟在短短6年的办学过程中,由始至终推行带有鲜明色彩的军体教育,培养出大批青年革命才俊,堪称“中国推行军体教育第一人”。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与"她"字的认同》一文,对《"她"字的文化史》一书内容和观点有所误解。该书并没有将"现代性"与"西方性"加以割裂,只是不予等同看待、视为一物;也并无强调中国传统"内在动力"的特别动机,只是意欲凸显近代国人在语言文化问题上的"主体性"。此书重在揭示"男女平等"观念与"她"字创生和认同之间的历史关系,并无全面评价近代中国男女平等观念的任务,它从"男女平等"思想内在矛盾的角度,对那种绝对平等观念的不足有所指陈,并不意味着就要否认其在近代中国的积极作用和客观历史地位;"现代性"问题异常复杂,该书调和新旧认知的努力有理论探索性,它将"她"字问题置于近代国人的"现代性诉求"与西方语言、汉语传统和现实社会文化运动的多方互动关系中去把握的研究实践,也绝非通常所谓的"目的论"所能拘囿。  相似文献   

18.
王平 《安徽史学》2011,(4):103-107
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皖江公学试办章程》的分析与考察,认为:皖江公学创办和停办时间大约在1903年5月初至1904年4月中旬之间;清末提倡实学之风、日本近代私立高校之成功、近代安徽高等教育不发达、民间缺少"私学"等因素皆对该校的创办有影响;皖江公学是近代安徽第一所私立高等学堂,为大学预科,是"壬寅学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醒狮周报》的撰稿人基本上出生于1890—1900年之间,他们在青年时期大多就读于都市的新式学堂,后在国内高等学校或国外继续深造,所从事的职业部门也集中于大学、报社与出版社等新型自由行业。将各撰稿人汇聚成群的联结纽带主要是对国家主义的共同兴趣和信仰。这一新型聚集途径的出现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密不可分,集中反映了"后科举时代"知识分子新的聚集方式与身份认同的产生。但《醒狮周报》撰稿人对"国家主义"的侧重点不尽一致,曾琦等人看重的是"国家主义"这块政治招牌,王光祈、余家菊等人视民族文化的复兴为"国家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何炳松、邓叔耘等人则将兴趣放在国家主义学理的探索上。在长达两年(1924—1926)的办报过程中,随着《醒狮周报》本身思想主张的变化,以及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其撰稿人队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严重的分化。通过研究《醒狮周报》撰稿人的构成、聚集与分化的情况,有助于把握1920年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高考"的本义指"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作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之一已在全球普遍实行,而作为人才选拔与晋升方式,则与中国古代的科举传统相贯通。近代"西学东渐"后,清政府在1905年将科举自行废除,同时在各地推广学堂。其中要旨,即如贵州籍的晚清变法精英李端棻在《请推广学校折》里所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