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08,(9):16-17
"我在清远的时候,和市长一起去跑发电厂的审批,去到那个部门,那里的人告诉我,现在拿张凳子给你坐已是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待遇了,因为天津的书记来也是站在那里的。而他给我们凳子坐已很不错了。"  相似文献   

2.
古代席地而坐,没有椅子凳子,椅本是木名,不是器物的名称。诗经有"其桐其椅","椅"卽"梓",是楸木的别名。在没有椅子的时期,床和榻是卧具也是坐具,春秋左传、周礼、尔雅等书都有床榻的记载。释名释床帐说"人所坐卧曰床"又说"小者独座,主人无二独所座也",汉魏南北朝以来史书上有很多"坐床上""踞床上"的描写。五代画家顧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有椅子和绣墩。宋陶榖清异录说"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绠條以容座,转缩须臾,座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频多,从臣或待诏野顿,属驾登山不能跂立,欲息则无从寄身,遂创意为此,当时称遥逍座"。从这段记载里  相似文献   

3.
交椅     
正交椅是一种便携式坐具,源自古代的胡床、绳床。所谓绳床,其实就是马扎,在马扎上加一个椅子背,就成了交椅。与四条腿的椅子不同,交椅可以折叠,便于携带,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树荫还是墙根,把马扎展开就可以有坐有靠。在北方农村,到了炎夏时节,村里人喜欢提着马扎、交椅到树下乘凉。寒冬到来,则倚靠在墙根前晒太阳,话家常。在乡村集市上,交椅还是行商  相似文献   

4.
我国床榻出现得很早,传说神农氏发明床,少吴始作箦(ze)床,吕望作榻。当时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西汉后期,又出现了“榻”这个名称,专指坐具。西汉刘熙《释名·释床帐》说:“长狭而卑日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日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13,(3):36-36
要说交椅,还得从古人的坐法说起。汉魏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自然没有什么椅子。而“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卧具。  相似文献   

6.
一、椅子的起源及发展 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画就有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象(图一);257窟壁画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长凳的妇女;龙门莲花洞石雕中有坐圆凳妇女。这些图像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椅、凳在仕宦贵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尽管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椅子发展到五代已相当成熟,这从《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毫无疑问,椅子在五代之前即唐代应该有一个发展过程。本文拟结合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对这一问题略作一些探讨。椅子起源于西方,确切说起源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一带。从公元前一千纪左右真吉尔里出土墓碑上北叙里亚女王的坐具(图一)看,当时的椅子已经很完善了。后来,古代希腊、古代波斯等地也都有椅子出现。图二是雅典考古博物馆藏公元前400年左右赫格索墓碑上雕出的坐椅。这种高脚  相似文献   

8.
邓庆  刘晓晨 《收藏家》2014,(8):79-86
宝座为中式家具中的大型坐具,无论是从造型上看,还是从名称上讲,都充满霸气,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清代,它是通过在大型椅子基础上的崇饰增华来显示统治者无上尊贵的。作为皇权象征的宝座是供帝王专用的坐具,也有供太后和皇后专用的,只不过是在纹饰上由龙改为凤。  相似文献   

9.
杌子     
正杌子是一种坐具,是凳子的一种,有方有圆有半圆,常见的是方形凳面。杌子由杌面和腿、撑组成,结构简单。杌面有整块木板的,也有拼合的。杌子的腿有直接楔在杌面上的,也有压在杌面下的。就体量而言,杌子也有大有小,大者和椅子等高,小的则与马扎、板凳之类为伍。民间常用杌子都是小杌子,为儿童坐具。小杌子一般用榆木或硬杂木做成,材质坚硬,结实耐用。也有用柳木做的,轻便光滑,便于搬动携带,只是易受损害。杌子的四条腿或竖直或外紊,腿与腿之间由撑联结。为了耐久,有的小杌子在四条撑的基础上,还在两头再加一条撑。杌子的腿粗壮外紊,放在地上稳当牢靠,不易碰翻倒。杌面方形,坐下去很宽畅,即便是再好动的儿童,坐在杌子上,也可以任意扭挪晃荡。  相似文献   

10.
正春光明媚的一天,我和好朋友宝儿、小韩、宁宁和一个五年级的姐姐一起去居委会参加抢椅子比赛。刚一进门,裁判就开始讲游戏规则。他搬来六张椅子,一共有七个人。大家先围着椅子转几圈,主任说"停"的时候,我们马上坐在最靠近自己的椅子上,谁没坐下来谁就退出。最后剩下来的人为胜利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21,(1)
正中古汉人从席地坐改为垂足坐,这种民族重大礼俗的演化过程极其缓慢,起始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过渡期,直至唐宋才最终完成,历时800余年。坐姿的演变,乃由多种因素促成,其中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高型坐具的使用。西域胡床的传入,竺国佛座的泊来,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所见,古代高型坐具史料,大都来自于我国的西部和中原地区,而地处东北的高句丽的相关文物材料,或许受限于零散和交流的不畅,尚未被古代家具研究者所了解和认知。本文对此略作介绍,希望能给古代家具演化史的学术研究补充一些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随着辽代家具资料特别是椅子数量的不断增加,辽代家具在造型、制作技术、装饰工艺等方面的特征逐渐显现出来,一系列辽墓中椅子壁画或实物的出现,使得辽代家具的多元化风格更加清晰。从这些椅子的特征来看,其多元化是受游牧文化、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草原丝绸之路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传统坐姿进行区分,确认垂脚踞坐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殊坐姿。胡床由东汉灵帝时传入中国,魏晋渐盛,隋唐在民间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胡床不仅使用地点与床、榻有别,而且取独坐和踞坐为坐姿。1世纪前后胡床传入日本,传入途径可能并非由中国,而是直接通过东胡输入。宋人名胡床为交椅,故推想胡床为交腿折叠椅,初为革面,后改绳面,因而北朝、唐也称绳床,且可能带有靠背。折叠椅早于固定椅子由西方舶来中国,是因为游牧民族尚其便利,并由其传入中国。《补遗》根据胡三省所记元时实物定绳床为固定扶手靠背椅,胡床为折叠马扎,而板制固定椅子后出,仍袭用胡床的旧称——绳床为名。  相似文献   

14.
专家认为,中国大多数女孩儿的青春期在9岁左右就发生萌动,到了10.5岁,也就是女孩子刚刚升入小学五年级时,她们中的三分之一多已经惊慌失措地迎来了自己的初潮。刘星璐同学就是一个普通的例子:她在迎接自己的初潮时心情压抑,还悄悄地哭了一场。但不久得知她的好友冰莹、李菲波都来了初潮后,她的感觉好些了。但不久,李菲波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她告诉刘星璐和女同学们说:从此得离男生远远的,尤其不能坐他们坐过的凳子,否则你就该倒霉啦!至于怎么“倒霉”,李菲波也说不清楚,只说特别是你用卫生巾的那段日子,一定不要坐男生坐过的凳子。刘星璐…  相似文献   

15.
张广河 《神州》2014,(4):44-47
<正>乾隆宝座、紫檀木扶手椅、榆木剃头凳……2014年初,中国坐具艺术经典代表作于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面向公众进行了集中展示,展品有自辽金至民国近百件。"坐具"作为我们生活的物化存在,见证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思想和礼制的变迁,同时也是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鲜活、直观的历史地域文化代表性物件。  相似文献   

16.
在我所遇到的老师中,没有一个像她那样粗俗,也没有一个像她那样脾气古怪。我虽然只上过她的一节课,但从此就从心里恨她,她竟然在全班人面前大骂我一顿。又是一天下午,我兴致勃勃地走进音乐教室,这是一个挺宽敞的屋子,可是设备十分糟糕,幸亏只有上音乐课时才来这儿。我远远地望见那张板凳,不禁又毛骨悚然,每次只要有人坐在上面,背后不是青一块,就是紫一块。哈!这次是李红坐那儿,她可真倒霉。“老师!”李红举起了手。“什么事?”音乐老师不耐烦地喊道:“这凳子是坏的!”李红说道,并指了指她坐的那张缺胳膊少腿的凳子。“能坐!能坐!”老师仍然不耐烦地回答,说  相似文献   

17.
默默是个漂亮而文静的小姑娘。每天早晨到幼儿园,妈妈把她交给老师,她就一声不响地搬张椅子坐桌子边玩玩具,轻轻拿,轻轻放,  相似文献   

18.
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床及其礼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早期床的演化经历了一个由专而泛的过程。在殷墟卜辞和西周文献中,床专指卧具,东周时期床分化为坐具和卧具,汉代又附加了榻之类坐与半卧的功能。唐宋以来,很多与坐卧无关的床形器物,也被叫做床。考古所见早期床的形制,也反映了这一过程。同时,古代在使用床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文化和礼俗。  相似文献   

19.
读书     
《山茶》2009,(10):204-204
《坐具的文明》 家具是人类文明生活的必需品.其历史遗存都是文明的坐标;坐具又是家具中的原点.影响到其他家具的发展。本书收录了专业文章《坐具的文明》.以及每套各80件明清优质坐具。书中既可看到明式家具的简洁风雅,亦可一览清式家具的雍容大气。  相似文献   

20.
朋友搬了新居,十几万元的房子,装修得富丽豪华。特别是他为儿子刻意设置的书房:长条书桌、大理石桌面,豪华转椅、真皮沙发,再加上什么空调机、调光灯等等,用朋友自己的话说就是:“要用最优越的条件、最舒适的环境培养一个最卓越的人才。”可是,他这样做真能保证孩子成为卓越人才吗?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成绩相等的两个组,其中20人坐在舒适的沙发椅上学习,另外20人坐在很不舒服的木椅子上学习。过一段时间测试的结果发现:坐木椅子的学生学习成绩要比坐沙发椅的学生高出许多。对此现象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坐木椅子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