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妍 《旅游纵览》2014,(6):94-97
<正>兰惠泉兰惠泉,字九畹,号惜石。河北省山海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篆刻研究会理事、中国铁路书协会理事,秦皇岛市政协委员、山海关书协副主席。获"书法百家""火车头职工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书、印作品发表近500余件(方)。娴熟各种书体,尤以篆书擅长。应邀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镌刻印章,书法作品刻入多处碑林。已出版《兰惠泉书法篆刻集》《惜石斋印稿》、长城砖刻挂历"山海关行"、《"书刻我心"兰惠泉书法篆刻集》等。  相似文献   

2.
<正>兰惠泉兰惠泉,字九畹,号惜石。河北省山海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篆刻研究会理事、中国铁路书协会理事,秦皇岛市政协委员、山海关书协副主席。获"书法百家""火车头职工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书、印作品发表近500余件(方)。娴熟各种书体,尤以篆书擅长。应邀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镌刻印章,书法作品刻入多处碑林。已出版《兰惠泉书法篆刻集》《惜石斋印稿》、长城砖刻挂历"山海关行"、《"书刻我心"兰惠泉书法篆刻集》等。  相似文献   

3.
刘刚 《收藏家》2006,(4):9-16
湖南省博物馆所藏明清书法作品甚丰,艺术涵盖面广,尤其是湘籍名人的书法作品,更能彰显出书法湘军的独特艺术风采。2006年2月起,湖南省博物馆将原有五大基本陈列之一的《馆藏明清绘画陈列展》更换为《馆藏明清书法陈列展》,特为湘中观众献上一份“文化大餐”。这次展示的明清书法作品,许多都是明清时期书法大家的代表作,既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等各种书体,又有立轴、横幅、对联、屏条、手卷、册页等不同的形式,而且大都是第一次公开展示。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书家各自的风貌特点和艺术成就。现择其中部分陈列作品简要介绍,以…  相似文献   

4.
<正>王卫军,江苏泗阳人。现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首届全国书法"三名工程"书法家、首届"中国书法院奖"获奖书家、首届"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委。书法作品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12月30日,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推出了"以碑破帖尚古出新——清代碑学书法作品展(上辑)",首次大规模展示了清代碑学书法,超过三分之二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为全面展示南博藏明清时期的书法作品,南博已分期推出了"江左流韵——明代中期书法作品展""风神超逸——明代晚期书法作品展"和"气格俊迈——明末清初书法作品展"三个明代书法展览。关于清代书法展览,南博按照"帖学"和"碑学"两大脉络,  相似文献   

6.
<正>信札是一种"点对点"的私密文字往来形式,作为消息往来的重要媒介,其信息丰富,书写自由,情意自然,最能表达书者的情意。古人遗留下来的尺牍不乏精品,书法名家的信札更是艺术珍品。笔者从北宋三位名家蔡襄、苏轼、米芾的书迹中,选书于新年正月者,各家一件,略作赏析。  相似文献   

7.
刘军 《收藏家》2023,(2):69-79
“康熙书坛四家”之一的陈奕禧好临古,上追晋唐,喜临《来禽馆帖》,由此帖学晋人法。陈奕禧尊唐法宋,在书法创作中多抄录唐诗和南宋诗文,并直接取法“宋四家”,尤其是米芾。陈奕禧自作诗文书法创作往往出精品。此外,他视野开阔,观念超前,还开启了清人学习北碑的序幕。南京博物院收藏陈奕禧书作十余件,多为行草书,皆为代表作;赏析、解读这些书法作品,亦可了解陈奕禧的书法取法、书法特征、创作题材和书学观念。  相似文献   

8.
《文物》1979,(4)
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明代和清代都出现了一种风格特殊的楷书书体。习惯上,明代的这种楷书被称作"台阁体",清代的则被称作"馆阁体"。 "台阁体"本是对那些御用文人专为皇帝服务的官样文章而称的,其后也用来称官样书派。它和"馆阁体"书法的形成,与我国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当时,应进士试的考生必须用工整匀称的楷书答卷,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台阁体"和"馆阁体"书法便在热中功名的书  相似文献   

9.
张雨是元代有名的道士,因其是“以儒者抽簪入道”,所以象许多文人一样,既精于诗文,又擅长书法。他的书迹,大多数是书画的题跋,也有一些卷册类的书法作品。其中有两件著名的书作,经寓目和对照出版物细致地考鉴,终下鉴伪的决心。这两件书作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小楷自书诗札卷》和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行书自书诗册》(以下简称《书诗卷》、《书诗册》)。下面分别说明辨伪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21,(4)
正新年伊始,国家博物馆将专题展览"中国古代书画"的全部书画展品进行了换陈。此次"中国古代书画"专题展览仍以时间为主线,共分为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和清代的绘画与书法三个单元。展览通过52件(套)宋元名家的珍品名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画坛书界的发展风貌,可谓丹青留美、翰墨淋漓。一宋元时期,宫廷画院创立,绘画题材多样,士大夫绘画形成潮流,"文人画"对笔墨和意趣的强调,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劲 《文博》2004,(6):70-75
明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转折时期,明代以前的纸本、绢本书法作品多是尺牍,信札,诗稿之类的小字作品,供人们近距离案头欣赏,即所谓的案头书.然自明代始,书法作品在其阅读功能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一种新功能--装饰功能,即把书法写成楹联(图1)、中堂、条幅、多条屏等形式张挂于壁,供人们远距离观赏,形成了书法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悬壁书.……  相似文献   

12.
闫建科 《收藏家》2011,(1):17-22
旅顺博物馆书法藏品数量众多,上自西晋,下至明清,跨越千年,又以明清作品为大宗。其中文徵明的行书似学赵孟,展示了书法端庄秀美的一面;傅山的草书向我们呈现了狂野豪放的一面;郑燮的"六分半书"和金农的"漆书"则令人见识清代中期两位书坛名家新奇怪异的书风。  相似文献   

13.
"界行",也称"行格界线",是版本学研究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界行"是古籍中与文字相随、间隔字行的细黑线条。近代,西洋活字印刷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版刻、活字技术,洋装书取代了线装书,"界行"也随之从书本上消失。过去认为,王祯《造活字印书法》(简称《印书法》)中的"界行",就是明清活字印本上的"行格界线"。近期,笔者重新审视西夏文佛经《本续》,对将其定为木活字印本的主要依据是"隔行竹片印痕"的认识有所领悟:《造活字印书法》中的"界行",与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明清活字本"行格界线"不同,它是不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王祯《印书法》"界行"进行了论证:1.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概念不同;2.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性质不同;3.它与金简《程式》"套格"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族》2005,(1):F002-F002
李贤德,笔名土乡书人,1963年生,土族,大学学历,现为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域书画摄影艺术研究院高级书画师,互助土族自治县书法美术协会主席,作品曾在国家级书画展中多次展出、获奖、收藏,并被编入《中国书画艺术博览》、《燕都金像奖中国书画艺术家作品集》等书,《中国书法》等杂志对他的书法作品作过专版报道。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1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合作举办的"笔墨文心五百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精选了100余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明清时期书画作品,分为文人画与名家书两个部分。其中既有借助山水和花鸟抒发情怀、  相似文献   

16.
劳棠 《收藏家》2015,(2):34
2014年12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收藏集粹》新书发布会于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书法》、《百年收藏集粹》是国家博物馆近年聚集馆内精英推出的二部大型学术性图典。《中国古代书法》是在国家博物馆藏3万余件古代书法作品中精选近400件,以文物类型和材质为经,  相似文献   

17.
王丽娟 《神州》2013,(9):205-205
书法与国画一样,是世界东方独具的一种美的艺术。它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懂得书法作品的艺术欣赏是学习书法者摄取书法艺术营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从事书法艺术者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书法作品的艺术欣赏,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而且对于欣赏者本身提高书法艺术水平也是颇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汉字的书法艺术,最能体现书法家的学养、阅历与个性。比如毛泽东的书法大气磅礴,周恩来的书法俊雅隽永.而民族英雄岳飞泣血书成的《出师表》,字里行间就充满金戈铁马杀伐之声。欣赏韩秉成的书法作品,更加深了我这种直观感觉与艺术判断。正如书家不事张扬处事沉稳的禀性风格一样.他的书法作品功力深厚,笔墨凝练,神形皆备,内敛锋机,富于变化,大胆出新,品读一篇篇书法新作,分明就是“字如其人”、“功夫在字外”的最好见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诗、文、书、画,古已结下了不解之缘,然向来者多论书画同源、诗情画意者,而少有论及诗与书者。徐渭(1521—1593年),是明末嘉靖至万历间的艺坛才子,诗文、戏曲、书画都有相当的造诣,并自评:“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一件书法典型之作——《行书七律诗》正有助于我们认识诗、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亦旻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10):263-281+349
临写苏轼书法作品是乾隆书法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全面感知苏轼人文思想的重要途径。清宫旧藏苏轼书法墨迹绝大多数是乾隆在位时入藏内府的,乾隆不仅进行鉴藏和刻帖,还反复临写,并将临写范围扩大到前人刻帖中的苏轼书迹。这些临书之作多保存于故宫博物院,整理研读这些书法习作,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痴迷书法艺术并深受苏轼书学思想影响的乾隆皇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