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涂慷 《福建史志》2012,(4):34-36
木刻年画至迟在宋代就已经产生。随着时代的演变,除了门神之外,又增加了新年欢乐吉庆迎福和幽默有趣的各种年画。清乾隆间年画开始以版画形式大量印制后,开始在民间盛行起来,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郑海涛 《收藏家》2013,(12):82-86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兴于宋代,盛于明、清。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近岁节,市井皆印买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是中国记载最早的民间木版年画。它题材丰富、造型古拙夸张、构图饱满、线条单纯、色彩浓重强烈,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发展,为鲁迅先生所称道,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2006年,朱仙镇年画被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人们所了解、欣赏,收藏它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明清戏曲年画初论凌清一、戏与画有机结合的“复合型”艺术中国民间年画,源于年末岁首除旧迎新、驱鬼禳灾的门神画。历代渐有发展,至明清得木版印刷之助,从此风行。年画的内容,初期多以祈福纳祥、驱鬼辟邪的《天官赐福》、《招财进宝》和门神为主,渐而历史故事、小说...  相似文献   

4.
<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有着400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2006年5月20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的木刻版画最早由徽州传入,最初兴盛则在山塘街。山塘街是当时苏州商业最繁荣的地区,外地商人来苏,总是先到这一地区立足,徽州木刻  相似文献   

5.
门神     
《中华遗产》2014,(2):106-113
天冒、道家做门神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也是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审美图画。除了司空见惯的纸质年画门神,各地还流行一种绘制(或刻制)的门神,它们与大门合而为一,冲击着人的视觉感受。左页图中的门神,拍摄于四川成都宽窄巷里的大户人家,原本冰冷的石头门上,浮刻着两尊身着官服、白面美髯、慈眉善目的天官门神。这是文官门神的一类,完全有别于武将门神威严、狞厉的形象,显得文质彬彬,透着雍容华贵,折射出主人祈求降福的心理。上图是中国四大年画流派之一——绵竹年画门神像,这两尊道家门神,具有浓烈的禳除性巫术的色彩,也是门神最本真的一种形象。  相似文献   

6.
年画是我国民间传统画种之一,因主要在农历新年张贴,故得名。其由专业画工经画稿、刻版、填色、印刷等工序制作,旧时主要张贴在民居门、墙、窗等处用以增添节日气氛。平阳木板年画是一门传统雕版印刷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是展现黄河流域晋西南临汾、运城地区(古平阳地区)“年文化”的典型载体,是当地人民展现民俗风情、表达美好祝福、寄托生活愿景、传承精神内核的重要媒介,具有典型、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在简述平阳木版年画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分类别对平阳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进行赏析,进一步研究并挖掘平阳木版年画的内涵和价值,着力让平阳木版年画这一文化遗产在能够“热”起来的同时,更能依托艺术载体让其所表达的内在精神“传”下去。  相似文献   

7.
中国年画     
华羽 《成都文物》2005,(4):17-17
中国的年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之一。一般是采用工笔画形式。也有工笔带写意,当然也不乏大写意的传统中国画法。年画,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早在东汉、六朝时就已存在了。宋代时,年画已很兴盛。清代康熙、乾隆年问。年画的作坊日益发展。当代的年画.也是在沿袭历代传统年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版画也加入了年画的行列中。  相似文献   

8.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历史悠久,是广大劳动人民在过年过节时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品,在明末时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至清初获得进一步发展,称为"姑苏版",与天津杨柳青相并称,为我国木刻年画的南北中心,驰名国内外.桃花坞木刻年面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内容极富人民性,表现了劳动人民新年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春节张贴年画的习俗。每逢春节来临,在大门口贴上“如意平安”、“富贵寿考”、“丹凤朝阳”、“三阳开泰”之类的吉祥年画,顿时,春节的气氛就显现出来,人们个个兴高采烈,似乎画里的吉兆在新的一年中已经如愿以偿。这些年画大都和民情风俗有关。以下试举数例,以飨读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新年画运动     
<正>1949年11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下达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11月27日《人民日报》将《指示》全文发表。《指示》指出:“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流行的形式之一。在封建统治下,年画曾经是封建思想的传播工具。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文艺工作者利用旧文艺形式从事文艺普及运动以后,各老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改造旧年画用以传播人民民主思想的工作已获得相当的成绩,新年画已被证明是人民所喜爱的富于教育意义的一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1.
胡清波 《民俗研究》2016,(4):121-128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晚清年画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为年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造型元素,使之以强烈的故事性吸引了大量受众。生动形象的年画图案则将文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在民间文化想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演绎,使文学在这种活态建构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题写有诗词文本的年画则直接将文学与图像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年画表意系统的多媒介特征,又进一步增强了年画的文学性,使其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样式。晚清年画在不断地借鉴、重构文学并与之合体的过程中传播和完善了彼此,体现出文图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国家文旅部提出"年画重回春节"的口号,这对于年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然而,如何让年画重回春节?只是回到春节,还是更多地回到当下人们的生活?这一系列问题引发我的思考。什么是桃花坞年画?论年画,中国素有"北杨南桃"之说,北方有天  相似文献   

13.
武强年画天下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又艳,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武强年画是中国北方的四大年画之一,兴于明,盛于清,至明末城内还有年画作坊400余家,全县达1500余家,可以说是户户雕木版,家家绘丹青。1985年武强县年画博物馆落成,2003年在旧城村又发现了一批古版,几十家媒体的跟踪报道更使武强年画名声远播。  相似文献   

14.
王建芙 《收藏家》2012,(2):52-54
挂门神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过大年习俗。传说唐太宗经常在睡梦中受到鬼魂的惊扰,就派手下两位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把守大门,非常有效,于是便将二人的画像贴在门上,后世仿效沿袭,广为流行,称为门神。门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克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辟邪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相似文献   

15.
崔欣 《丝绸之路》2011,(3):8-12
年画就是与年俗有关的版画,也是过年期间特有的民间艺术。年画是中国民俗的形象反映,是节日文化风俗的典型体现。 民间年画因风俗节日而兴起,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畜平安和祈福迎新、驱灾辟邪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在山东西部为数不多的的民间美术中,阳谷县张秋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鲁西人民刚劲、朴实、豪迈、大方的人文特征而流传于鲁西大地,并促成了山东西部年画产地的发展,它与山东中部杨家埠年画相呼应,共同促成了山东民间年画的繁荣。2008年,张秋木版年画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年画浅谈黄玲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珍藏11帧太平天国年画,据悉是目前国内外独无仅有的。年画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太平天国年画打破了旧年画的俗套,不绘封建、迷信的人物故事画,而专以花卉鱼虫、飞禽走兽、山水风景为题材,现今保存下来的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18.
高雄山 《丝绸之路》2011,(14):48-49
作为我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年画汇集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绘画形式,其源远流长,影响甚广。目前,年画所表现出的衰退现象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低潮,随着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它将变换其文化价值和艺术形式,以符合当代人审美标准的方式,逐渐形成新的年画情趣和现代年画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9.
范育桦 《东方收藏》2024,(1):150-152
木版年画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审美与创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武强木版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紧随时代步伐,在做好传承的前提下,结合传统木版年画视觉语言迎合现代社会审美。文章以研究武强木版年画吉祥文化的视觉语言为基础,讨论其构图、造型、象征符号等要点,探索如何通过设计法则与传统年画的融合应用,沉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展现内在灵魂,从而赋予传统年画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去年十二月,承文物編輯部寄来王树村同志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一文和年画照片四张,叫我看看。我看过之后,經初步研究,写成这篇考証。鉴定这批年画,必須具备两个条件,就是熟悉年画的制作、历史和熟悉太平天国的历史。我对年画知識是完全陌生的,本来没有条件做这一鉴定工作,好在这方面有了王树村同志的鉴定,我只是在他对年画本身鉴定的基础上,再从太平天国历史方面进行鉴定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