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林州金灯寺杨宝顺河南林州市(原名林县)城西南三十余里,有一座名闻逻逸的庙院金灯寺。金灯寺位于河南林州市与山西省乎顺县的交界处,太行之巅的欲峪山。由山下的北庵沟村背后,沿着一条曲折的羊肠小道盘绕而上,沿途山高陡峭,怪石睁峙,形势颇为壮观。整个寺院依...  相似文献   

2.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今河南林州),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资金、粮食、技术都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历尽艰辛在太行山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10万林县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战10年,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不仅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更造就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3.
林县(今为林州市)之所以能够建成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中共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和新乡专署的积极支持、鼓励,平顺县的无私援助,以杨贵为首的中共林县县委一班人的正确决策和全县各级党组织、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李顺达同志的不懈努力有着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许多人都知道,当年河南省林县(今为林州市)修建红旗渠的时候,杨贵是该县县委第一书记。然而有趣的是,当时他的搭档、林县县长与他同名——叫李贵。这其问,我曾给李贵当过四年通信员,因而对李贵的事迹有所了解。他辞世距今虽已三十多年了,但与他相处期间的一幕幕往事还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5.
引漳入林工程动工后,中共林县(今为林州市)县委、县人委成立了以刘友明(县商业局局长)任组长,牛占彪(县商业局副局长)、董开元(县生产资料经理部经理)任副组长,王保章、李启学、王顺德为成员的中共林县县委水利建设物资供应领导小组。为了确保工地的物资供应,又在工地成立了红旗渠物资供应股,接受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和水利建设物资供应领导小组的双重领导。  相似文献   

6.
1999年5月,林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河南省林州市区清理了一座砖室墓葬。该墓为仿木结构,室内用雕砖、壁画做出孝子图和花卉,以及斗拱等建筑构件,还有残余的瓷枕和瓷碗、铜钱。依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判断,该墓为北宋中期遗存。  相似文献   

7.
我家住在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采桑镇南景色村。当年,我曾祖父因在武术上小有名气并设馆收徒,家境还算可以。但他后来染上了吸大烟的恶习,致使家道中落。及至我父亲秦易于1899年出生时,已是家徒四壁了。  相似文献   

8.
白英  秦加福 《旅游纵览》2012,(11):68-71
<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大地流金,果实满山,袅袅炊烟,涓涓溪流……位于南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市石板岩乡的林州大峡谷,每到秋季,金黄与梦幻辉映,火红与激情相间,还有那薄雾缭绕的山村,仿佛都附着了灵性,构成一幅完美的秋景图。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末,我在中共林县(今为林州市)县委办公室工作,主要任务是跟随领导下乡搞调查和写材料。关于起草《引漳入林动员令》之事,虽已过了44个春秋,但那是我亲自执笔写的,所以至今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0.
石玉殿,河南省林县(今为林州市)东岗镇东冶村人,1894年生,1967年因病去世,享年73岁。他是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在植树造林和嫁接果树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从1952年夏至1954年8月,因工作关系,我和他接触较多。后来,  相似文献   

11.
1966年5月21日至25日,国务院参事室办公室主任刘岱、秘书秦萍(女),带领由金汉鼎、谌小岑、章友江、谭惕吾、徐仲航、张可曾、王卓然、陈修和、郭秉毅、张知行、贾潜、陈钧、李一平、杜超杰、陈汉章、管易文、陈达邦、张可曾等30位参事组成的参观团,在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安阳专员公署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林县(今为林州市)参观。至今虽已过去了38年,但当时他们在林县参观的情景我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2.
1936年,我出生在林县(今林州市)姚村镇李家岗村。林县是个严重缺水的山区穷县,土薄石厚,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 记得我六七岁时,父亲在山西当铁匠,母亲整天在地里辛勤劳作。有一次,母亲给人家纺了八天棉花,挣了半升谷子。她说:“千万别吃,留着当谷种吧。”谁知不久国民党军队就抢走了这半升谷子,还把母亲打得遍体鳞伤、卧床不起。  相似文献   

13.
在旧社会,我家里很穷。由于山里人烟稀少,可以开点儿荒地,又有野生柿树结的柿子充饥,所以我爷爷在世时就把家从林县(今为林州市)的东岗村迁到了石板岩村对面的山上。此后,我们的本家又陆续迁来几户,新建了一个村子,取名叫尹家庄。  相似文献   

14.
我于1952年到林县(今为林州市)城关供销社工作,1957年调到县供销社。由于当时单位的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所以我这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人就算是个“秀才”了。于是,领导先是安排我到人事科当巡回教员,后来又让我到办公室写材料。  相似文献   

15.
赵凡的回忆 1960年2月10日,中共林县(今为林州市)县委、县引漳人林总指挥部发出了《引漳入林动员令》,从而拉开了苦战十年、劈山引水的序幕。当时,我在林县九中(今为河顺中学)初中二年级读书。2月22日下午,学校召集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开会,动员与会师生到引漳入林工地参加劳动。23日凌晨4时,我们吃过饭,每人领了2个花卷馍作为干粮,便在夜色中整队出发了。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的赵国,一都晋阳,二徙中牟,三迁邯郸.晋阳在今太原南,邯郸今仍袭旧名,而中牟至今未能定位.近年来,在林州市境内发现赵南长城、东周贵族墓群、隆虑古城址,结合文献考证,林州应为赵都中牟时的政治中心区域,隆虑古城址可能是赵都中牟时的都城.  相似文献   

17.
回望红旗渠     
正红旗渠,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后期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经十年辛苦,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在太行山腰的悬崖峭壁上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今天,我们回望红旗渠,仍然能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身上吸取精神的力量……红旗渠的由来1959年春夏,林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境内的淇、淅、洹、露等大小河流都干涸了,致使已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  相似文献   

18.
红旗渠从开始修建到现在已将近40年了。我们的“班长”杨贵同志在《红旗渠建设的回顾》一文中,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历史。当时,我在中共林县(今为林州市)县委工作,参与了红旗渠的酝酿、决策和建设的全过程。修渠的10年间,困难重重,所经历的事情很多。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事情已记不清楚了。  相似文献   

19.
在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工地上,“十二姐妹”的名声是很响的。几十年来,我一直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深感荣幸和自豪。 在红旗渠通水之前,我们采桑村和林县(今为林州市)许多村庄一样,也是个水贵如油的穷地方。每逢天旱,我村的人就得翻山越岭,去5华里外的南景色村挑水,半天只能挑两挑。  相似文献   

20.
1955年5月,我毕业于林县(今为林州市)一中初中部,因身体欠佳而没有继续深造。正好这时我县建设科招人,我就报了名并被录取。 经过短期培训,我初步学会了测量技术,先后在本地和外地测量过渠线、矿源。1956年测量我县英雄渠的渠线时,从安阳专署来了几位技术人员,其中就有吴祖太。这是我和吴祖太第一次见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