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通惠河     
北京通惠河自明代嘉靖七年(1528)吴仲修复以后,历明清两代始终通畅不废。公元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随即议立北京为京师以后,通惠河仍承担运输漕粮入京的任务。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津铁路竣工以后,海运漕粮由天津通过铁路直运北京,不再经过通州,通惠河数百年来转输京师天庾的任务才算告终,转以运送各地商货入京为主。但是通惠  相似文献   

2.
"剪灯"系列小说是明代文言小说领域的重要作品,通过对其序跋的研究,可以透视明代初期洪武年间到明代中期万历年间小说的生态环境;四个阶段的序跋恰好体现了明代小说逐步突出困境,日益赢得受众的喜爱,同时又不能不受主流思潮制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眼于明代早中期书法变革的时代背景,阐述了陈献章书法在这一变革时代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裕明 《安徽史学》2007,(4):98-103
明代前期徽人,以歙、休两县为主,承继宋元商业传统,外出经商从不间断.其活动地域十分广泛.遍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主要经营盐、布、粮食、木、茶等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多能获利,有的成为一代富商,甚至数代相传而成商人家族.明代前期徽州商人的活动,奠定明中叶徽商勃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南京大报恩寺建筑布局的“三怪” 明代大报恩寺由明成祖在原天禧寺旧址上重建,建筑规格和布局依准按大内宫阙模式,建九级五彩琉璃塔,至宣德三年历十六年建成,建成后的大报恩寺成为明初南京三大寺之一,富丽堂皇,精巧绝伦,尤以琉璃宝塔最令人叹为观止。而大报恩寺的建筑布局也迥异于其他的皇家寺院,南京民间称其布局有“三怪”。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以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血缘组织四大要素为其标志。自明代在客家地区普遍形成了共同扶持、紧密协作的家族制度后,直到今天,客家人依然保持这一传统。客家人不仅是由每一个家庭单元的血缘关系联系着,而且还有一种基于血缘之上的、更为广泛的整个客家群体的情感联系。  相似文献   

7.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戏剧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亦源远流长。我国第一个有人物、有化装、有情节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就产生在三辅地区的民间,而后经过不断地加工演出,成为我国戏剧的雏型。汉代,是我国“百戏”的繁荣时期;宋元杂剧是汉、唐杂剧的继承与发展;明代中叶到明末清初,是以秦腔为主的陕西地方剧种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明代中期“秦腔”名称的出现,标志着陕西地方戏剧从金元杂剧派生出来后,成为陕西的独立剧种,同时也标志着秦腔艺术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中期。仅在清初顺治八年至顺治十八年间曾短期由朝廷正式立法并发行过全国通行的名为“钞贯”的官方纸币,此后经近二百年直至鸦片战争期间,朝廷未再发行过纸钞。但自康熙朝起,历雍正、乾隆、嘉庆直至道光中期的整个清前中期里,其货币流通结构却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除清代法定货币制度规定的仅有的白银和铜钱这两种金属货币外,还一直在流通支付领域中大量使用各种商办金融机构发行的信用票据。  相似文献   

9.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发展的高峰阶段,景德镇窑不仅是官窑瓷烧造的中心,同时也是民窑青花瓷的大本营。明中期以后,民窑迅猛发展,至正德年间,民窑开始大量生产烧造一种独特的青花瓷罐,俗称圹罐,其主要作用是用于丧葬。仅以安庆地区为例,在已发掘的大多数明代墓葬中均有这类瓷罐的出土,除了青花瓷外,兼有法华或单色釉,罐或出土于棺内外,多数则将罐置于棺头处,极具时代风俗和特色。明代中晚期,在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也得到高速发展,摆脱传统礼制束缚,寻求思想的解放,是这一时期青花纹样变化的主要特点,甚至出现民仿官、官搭民烧的现象,《江西大志》中就有青色狼藉……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的相关记载。从另一方面来说,丧葬习俗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也进一步促进这类青花瓷罐量和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张岳(1492-1552),福建惠安人,明中期著名贤官。他为政为官坚持匡君斥奸、廉洁奉公、勤政利民,以功烈、德义破除邪恶、黑暗势力。虽屡遭贬抑,但宁死不屈表现其可贵的铁骨精神。其清正廉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我们这里说的宁都地区,指江西省的宁都、瑞金、石城三县,间或联系到左右“邻居”。关涉的时间,定为明清时期,主要是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换言之,所论历史事件的时空范围与南赣巡抚特区一致,是我对“南赣特区”研究的继续。明朝设立南赣巡抚,划出偌大的一个特区,最直接的动因是社会剧烈动荡,盗寇严重。为什么南赣特区多盗?致盗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要认清南赣特区的这个老大难社会问题,必须深入考察最基层的社会经济关系。南赣特区的地域很大,其内部还有地区差异,本专论宁都、瑞金、石城三县,因为它们有较多的共性,清代曾把它们划为一个行政区——宁都直隶州。考察这个地区的佃农抗租活动,能够具体揭示“客家基地”的基层社会动向,而这正是“客家”这个大课题中的紧要部分。在客家研究园地里,前辈学罗香林将宁都、瑞金、石城三县列为“非纯客住县”(见《客家源流考》第四节);而现在的一些客家论中已将它们升级为“纯客县”。本不对宁都等县是否“纯客县”问题进行讨论,只探索这里社会演进中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期尤其是正德以后,中国社会,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社会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这种变化鲜明地体现于士人身上。吴中地区城市工商经济的发达,导致部分士人对生活方式作出了全新的选择,并由此带动了当地士风的变化。文徵明作为出身官僚家庭的传统文人,一向以保守、审慎著称,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当时的文化市场,并对商人、商业活动有着不同于以往士大夫阶层的全面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吴中社会风尚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13.
刘启寰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11):137-145+151
明代御窑管理制度包括设计、发样、督烧、拣选、运输、收贮等方面。其中,御瓷输京方式在明代晚期有过重大的变革。本文通过对明代官修典籍的系统爬梳,初步得出了嘉靖九年以前为水运、之后为陆运的结论,并对运输方式发生变革的背景因素进行辩证分析,指出主要有自然条件影响、更换船只的风险以及宦官督陶废除三点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东北的教育是近代东北教育的基础,由于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地区有着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使这里的教育呈现出与内地不同的特点.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略做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时至清代,棉纺织业成为中国产值最大的手工业,原棉需求愈旺。在输华白银短缺的情况下,印度棉花一度成为外国输华货品的第一大宗。印度棉花的批量入华印证,在鸦片战争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东方产品"而不是"西方产品"在中国行销走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化的外来原料输入,涉及中国最重要的两个经济领域-—农业和手工业。耕织结合系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结构的核心,此时中国的棉花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贸体系,而是开始受到异域的影响。英国等赖此重建对华贸易结构,海外棉也首次与中国千家万户耕织结合的小农、小手工业经济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朱声敏 《文史天地》2012,(10):37-41
评假历史人物,关键是考察其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张璁为一例。  相似文献   

17.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吴人写的《临海水土志》,就已对台湾作过明确记述,三国孙吴政权曾派人去台湾考察居住。到明中期,大陆赴台开拓者已达十余万人。但是,明朝中期后,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殖民者相继侵扰台湾。明末,荷兰人打败西班牙、葡萄牙和日本倭寇,占据台湾全岛,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8.
扬之水 《收藏家》2008,(4):41-44
重庆江北大竹林明墓出土的一支金钗,是明代首饰的精品之一,它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依其式样,可知这是用于插在鬓边即鬏髻两侧的掩鬓(图1)。女子首饰的插戴方式,明代与此前相比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以簪为主,围绕罩在发髻上面的鬏髻而插戴。前面当心的一支名挑心,前后口沿各簪一支名分心,插在鬏髻两侧的即为掩鬓。  相似文献   

19.
早在明代以前,我国就设置海防,但没有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自明代开始,在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辽宁和京师等沿海各地设立卫所,构筑了涵盖卫所城池、海上会哨和烽堠报警的海防体系,为防范和打击倭寇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鲁玲 《沧桑》2013,(1):61-62
《宝贤堂集古法帖》是山西历史上晋藩集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也是明代中期法帖佳作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这部法帖的成帖过程和内容择选等,探讨帖学在明代中期的发展情况,再一次证明应该给予《宝贤堂集古法帖》在中国帖学史上重要的地位和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