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我参加热闹婚礼的次数很多,而最富传统习俗,使人兴趣极浓的是鄱阳湖奇特的渔家水上“连家船”婚礼。 鄱阳湖渔民都是“水上人家”。他们世代以船为伴,生活在浩渺的鄱阳湖上。小伙子“成家”在鄱阳湖上,“立业”也在鄱阳湖上。年轻人举行婚礼,至今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合船会婚”的“连家船”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2.
《炎黄春秋》2012年第一期刊登的《吴忠谈“九一三”事件》一文,公布了一封据称“‘九一三’以后,从毛家湾查到一个材料,是林彪1971年5月23日的信稿”。因为该文是根据吴忠的谈话录音整理的,且整理者还承认“磁带有些地方听不清”,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文中由吴忠转述的此一信稿,与原文存在不少的误差。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研究的基础,首要在于必须将该事件的原始材料搞清楚搞准确。将光凭某人“口述”而未与原件核对过的材料匆匆拿出来“示众”,并非是对历史负责的严肃态度。故而,我们认为,公开该信稿的原文,恢复其本来的面目,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幼学琼林》有一句话:“贵州省近蛮方,自古名为黔地。”因此一般人都认为贵州是没有文化的蛮荒之地。继后又出现三无之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一来,贵州就被贬为全国最贫瘠、最落后的地方了,对贵州视为畏途。更有甚者,一些人竟然不知道贵州在何方,闹出了贵州是归昆明管的笑话。由于对贵州的陌生、不了解,所以一些人对贵州和贵州人,往往还带有一种轻视的眼光。 为什么有些人对贵州和贵州人歧视呢?主要是他们不了解贵州,与发达省区比较,自然落后,但也决不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  相似文献   

4.
早期章门弟子与"民俗学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毅 《民俗研究》2006,3(4):24-33
章门弟子是一个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风云一时、举足轻重的学术文化群体。它的阵容十分庞大,然而就其中坚主体而言,无疑是章太炎始终念念不忘的早期弟子。他们不仅著述宏富、造诣精深,而且均先后执教于国内各知名大学,有些人还长期执掌某一研究机构或文化团体。缘此,他们能有机会充分阐扬学术观点与文化主张,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从而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这其中,“民俗学运动”的兴起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即拟就此展开详论。  相似文献   

5.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习惯在陆地上生活,起居,劳作。似乎只有脚踏实地,心里才会觉得安稳。但在某些地方,还有些渔民长期生活在水上,一条船就承载着一家人全部的财产和生活。他们或以捕鱼、拾贝为生,或以船为家,随风飘摇,或生活在鱼滩上,点鱼灯穿鱼皮。他们逐水而居,常年漂泊在海上、江上、湖上,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水和船。他们又被称作是“水上部落”或者是“水上吉普赛人”。  相似文献   

6.
“你们准备好了吗?”当世界杯各参赛队或许还不能做出肯定回答的时候,足球流氓们已经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准备好了!”“足球流氓”一词泛指在足球场上和场外捣乱的球迷。对于他们而言,足球场不仅可以观看比赛,同时也是打架闹事的好地方。他们酗酒、滋事,狂呼“我们是暴徒”、“决不放下手中的枪”;他们有组织地进攻“敌方”球迷,攻击警察……  相似文献   

7.
漫游欧洲     
Echo   《世界》2008,(8):112-112
都说意大利人热情如火,可是有些方面.他们让人“搓火”的本事也是一点不差。比如意大利的交通,其实还算井然有序,可赶上堵车的时候,总是能听到后面的司机不停地按喇叭,才发现意大利人急性子比较多。可是和意大利人约会呢.晚个十几二十分钟对他们又不算什么严重问题了,甚至还会理直气壮地用“刚才堵车很严重”的理由开脱,所以如果他们为迟到而向你道歉,还是说一声That’s all right就好。  相似文献   

8.
3月末,一群中老年人来到南京市殡仪馆,参观“人生最后一程”。 礼厅服务员夏开宝远远看着他们。他注意到人群中那些犹豫的脚步。“有些人只是下了车,有些人只在前场看看,极少人走到后场。”30年殡葬工作,夏开宝对他人的举动尤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陈大斌 《炎黄春秋》2003,(11):18-23
1962年7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之后,全国上下猛烈批判“包产到户”为代表的“单干风”。毛泽东主席点名批判了邓子恢等全国性“代表人物”,也批判了地方上的一些“小人物”,其中一桩著名历史公案是对浙江所谓“两个半单干理论家”的批判。被毛泽东点名批判的这“两个半”是些什么人?被批之后他们的境遇如何?今天,他们又在哪里呢?近年来有些文章、著作披露了此事。《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凌志军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事情闹到中南海里,毛泽东指着浙江省委书记说,‘浙江出了两个半单干理…  相似文献   

10.
秦志军 《旅游》2004,(3):7-7
常到我们杂志社串门的朋友中有一批“徒步瘾君子”,别人在漓江上乘船,乘竹筏,他们却要背着行囊,沿着漓江,用脚去走。船上的游人看着他们觉得有趣,他们边走边聊,还忘不了与游船上的人挥手致意。本期特别推出的《漓江全线攻略》对漓江的上游、中游、下游所描述的一切,就是“徒步瘾君子们”的独特体会,想来乘船游漓江怕是难以有这些收获的。 徒步旅行如今很时髦,大有些特立独行的味道。“瘾君子”们为此也颇为自豪,说起来竟也少不了眉飞色舞;谁用脚丈量了几段残长城;谁又去走西藏,谁甚至走  相似文献   

11.
乡情     
丁杰 《文史月刊》2010,(3):57-59
古代的文人毛病多,好好的日子放着不过,非要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不辞辛苦地外出去游历。他们每走到一个地方,还爱联系当地的情况说长道短、品头论足,说古代这个地方怎么怎么,说古代这个地方的人怎么怎么,还美其名日“怀古”。  相似文献   

12.
“扶桑”考证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期到过美洲吗?如果说去过美洲,那么是何时到达的?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其端的呢?他们到了“扶桑”了吗?扶桑又在什么地方呢?它是墨西哥,还是日本?很久以来,这些饶有兴味的问题吸引了全世界学者的关注,展开了长达二百余年的探讨。如今探讨得怎样了?我国学者对这些问题一向有些什么看法呢?  相似文献   

13.
去年,偶然在某旅游刊物上看到一篇介绍武汉黄鹤楼下“鹅”字刻石的文章——《黄鹤楼下一笔“鹅”》,不久又在一份地方报纸上读到一篇《黄鹤楼下“鹅”字碑》,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了“鹅”字碑的作者问题。他们的结论不外:一曰、“无从  相似文献   

14.
中国邮差     
在中国,在当今,在众多的每天都要与顾客打交道的人里,一身绿衣的邮递员应该算是“人缘”最好的“职业人”之一,说起邮递员,几乎每个人都能记起几件和他们有关的故事,时光会流逝,生活会平谈,但有些事情有些人,在多年以后仍然会让人们牢记在心底,就像一页发黄的信笺,色可褪而情难忘。  相似文献   

15.
古时候,洱源县龙谷山上,有一个几户人家的小村,村里有一对很相好的白族青年,男的叫阿六,女的叫阿花。阿六爱穿一身比树叶还绿的衣袋;阿花常穿一套比羊毛还白的衣服。一绿一白,色彩鲜明,格外惹人羡慕。这一年,家里准备着为他们办喜事。有一天,一阵妖风吹来,把这几户人家连根刮走了。阿六、阿花两个被刮在一起,飘飘悠悠,飘过了千山万水,他们被昏昏沉沉地刮到了东海,东海的虾兵蟹将把他们捧出来,蟹将说:“这里不是人住的地方,你们回老家去吧。”他们被刮到了南洋,南海的惊涛骇浪  相似文献   

16.
于廷梅  Dalina  fraub 《旅游》2006,(11):42-47
这是一个自由淡定的地方城市 天光还未透亮,我们就集合在院中准备乘火车去Chandlgarth(昌迪加尔城),有一对在印度生活的夫妻和我们同行,丈夫来自美国,妻子是法国人,他们约50岁左右,在印度生活超过八年,看见我听到回答时吃惊瞪大的双眼,法国妻子开心地笑了,这么长时间,对于刚到印度的我来说是有些不可思议,深玫瑰色落英满地的小庭院里,她欢喜雀跃:“我还从没有在印度坐过火车,太高兴今天可以去。”我的眼睛又偷偷瞪圆了。  相似文献   

17.
不找司机     
一位在旅游局工作的小伙子与某大酒店的服务小姐经人介绍,在公园约会。他们一见面,便谈开了: 小伙子问:“你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吗?”小姐答:“没有。”小伙子又问:“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呢?”小姐答:“不知道。”小伙子再问:“马雅可夫斯基和别林斯基的呢?”“不知道!不知道!”小姐火了:“你在旅游局究竟是干什么的?”“哟,难道介绍人没跟你说?”小伙子有些惊异  相似文献   

18.
某某某某     
前几天看到一份报纸,说的是报社为了收集各市县的反腐倡廉材料,派了几名记者用了九天的时间下去采访调查,回来后写了一篇《反腐风下的“公仆”们》,给这些白天反腐、晚上大腐的公仆们曝了一下光。——某市某机关一位科长前些日子语气平淡地告诉记者,某晚他们一行十七人在某酒吧包了三个房间,一餐便吃了两万七。——据某“小字号”公仆介绍,一次他们单位招待上级领导,一席间仅法国顶级名酒  相似文献   

19.
仙游“三妃合祠”习俗的历史演变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地方神话的根本性质属于“人鬼崇拜”。这种神,一是生前为人所敬畏的巫祝方士,即所谓“法施于民”者,“以神仙显、或以巫术著”者;一是中土入闽的汉人军队中原先受崇拜的武功显赫的首领,如关帝、杨五郎、东平王等;或是地方上“以死勤事’者、“能御大留捍大患”者。在民间,生前为人所崇敬的人,死后所受的敬畏便愈增加,而对令人惧怕又求其庇护的鬼魂所行的祭法,就成为一种固定的宗教式的崇拜。 地方神祗是旧时民间村社组织的精神核心。我们如果考察流传于民间的种种神话传说,就会发现民众在本社区的生活经验中,出于自身的需要,可以十分认真地祭祀某神,也可以随意遗弃而去推崇新神。神的出现,使人与生活之间的需求交流有了一个精神中介;神格的升华,其实是人灵中自我意  相似文献   

20.
刘锴 《文史月刊》2011,(9):30-30
提到犹太人,人们马上会想到三件事:一是“二战”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二是无所不精的经商之道,三是独一无二的“家教”。犹太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世人看来,既有些“另类”,又有些匪夷所思。但正是他们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才使得这个民族以“头脑聪明”、“游刃有余”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