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京市居民居住选址行为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铁立 《人文地理》1997,12(2):38-42
本文在对北京市居民居住需求的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居住区位在居住需求行为中的地位,是仅次于住房面积的第二重要因素,同时,笔者分析了不同住户群体的居住选址行为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最后预测北京市未来的城市住宅空间的分异特点。  相似文献   

2.
雷俊霞 《神州》2014,(3):20-21
河南地处中原,浓缩了中华6000年的文明史。河南居住民俗是河南民众在居住生活实践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居住民俗习俗惯制。从建筑特点、影响因素、居住习俗、居住类型、居住民俗的旅游开发模式等方面来看,河南居住民俗独具中原特色传统民居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刘旺  张文忠 《人文地理》2004,19(3):6-11
住宅作为城市的重要职能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一直关注城市居住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本文在全面阐述西方居住空间研究的理论、方法、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有关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展望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北京都市区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二十年来,在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大城市的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建立北京都市区就业-居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就业-居住空间关系进行多尺度分析,在界定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的基础上,评价北京都市区的就业与居住平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就业-居住分离是当今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5.
居住建筑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祖宜 《人文地理》1989,4(3):28-31
居住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基本需要。人们始终不渝地在为改善自身的居住状况及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追求、探索。从"昼拾椽栗,暮栖树上"的巢居和野处之穴居,到现代化住宅,无一不是为满足居住而努力。人类居住方式和特点,是和社会的进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辟土为窑,垒土为楼,虽然质朴简陋,被今人不屑一顾,但它毕竟曾经是、至今仍然是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全世界约有十亿人口栖身其间,仅我国黄土高原居住在窑洞者就约四千万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我国老年人口的特点和不同历史阶段下居住区模式的不同,研究了三类城市居住区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收入及家庭居住模式对老年人活动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的影响,总结老年人生活现状及相关问题,对现存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西方城市居住行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学英  崔璨  徐伟 《人文地理》2020,35(5):8-17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住房市场化转型使中国拥有了一个相对独特的住房制度环境,对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居住状况和民生福祉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央政府明确强调需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而这需要对城市居民微观居住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居住行为作为城市地理学的重要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虽不断涌现,但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和实证研究总结。本文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刻画了居住行为研究热点的演化,从居住迁移、住房产权获得、住房生涯三方面对西方相关研究进展和前沿进行评述,并进一步梳理了居住行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以深化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解;在总结中西方差异的基础上,对中国现有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现有住房政策,分别从理论、内容、数据和方法三个方面对未来中国居住行为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引起学术界对居住行为的关注,为推动中国居住行为研究理论构建、理解社会空间重构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通过住宅市场空间分异研究体系的建立,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社会阶(层)级分化结果通过市场宏观控制、个体择居行为心理的局部调整而实现的空间化过程。因此,居住空间分异机制可以从对住房市场空间分化及个体择居行为机制两个方面来理解。从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影响城市住宅市场分化的机构、各种机构对城市居住空间、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力:(1)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及其作用形态;(2)城市建筑商、地产开发商的发展方式;(3)金融信贷业对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的空间非均衡的影响;(4)地产物业机构对邻里的操纵和强化;(5)城市规划思想与方法的影响。并认为影响我国城市社会地理空间分异的宏观背景是:(1)国内自1978年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它确定我们的主要研究框架;(2)自80年代末期开始强化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造就的新国际劳动分工;(3)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及其影响下的经济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9.
住房制度改革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住房制度改革后,城市居民可根据自身社会经济特征和消费偏好,选择居住区位和住房与邻里质量,住房选择行为相对自由化。商品房的开发在住房制度改革后得到鼓励,房产商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引下,自主选择投资区位,建设不同层次的住房和邻里,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需求。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工龄的职工在享受房改房的机会明显不同,造成享受者和未享受者住房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居住分异。公共部门的干预使得住房类型构成多样化,出现了经济适用房、房改房和廉租房等资助房,与商品房并存;种种约束条件使得社会群体在不同类型住房中分布并不均衡,形成居住分异。  相似文献   

10.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我国居住空间历史变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女性主义的研究扩展到建筑学与规划学领域。其实自古以来的居住空间规划与设计都是权力外化的体现,女性虽然有使用权,但却没有支配权。女性与居住空间的关系不仅是衡量女性自身发展状况的重要维度,也是折射居住空间随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文章从女性主义出发,认为居住空间是女性气质化的空间,以历史的角度说明居住空间中女性角色地位的变化,研究历史对当今居住空间的影响,初步探索女性与居住空间关系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11.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保障老年人口享有积极与健康的生活质量,提升其幸福感和满意度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论文基于问卷抽样调查数据,以合肥市为研究案例地,从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入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重点厘清客观建成环境、主观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市老年人对社区居住满意程度为比较满意,但不同个体属性的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具有明显差异,户籍、性别等特征老年人的群体差异最突出,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2)主观建成环境要素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81),社区治安情况、美观程度、交通通达性与社区娱乐设施等感知特征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但客观建成环境要素总体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呈弱负相关性。(3)社区邻里交往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在综合考虑主客观建成环境要素、社会交往等因素后,除性别和户籍、学历和收入外,部分个体特征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2.
赵楠  冯健 《人文地理》2016,31(6):29-38
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地方政府普遍重视通过土地整理和迁村并点实现用地集约,而忽视对村庄内部村民居住生活空间的优化。本文以邓州市桑庄镇8个村作为调研区域,对当地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归纳出空心村背景下乡村居住生活空间的形态变化和利用模式,分析其反映出的乡村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乡村居住生活空间的重构思路,为空心村整治过程中乡村社区的重建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Arcgis平台,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以乡镇街道为分析单元,采用具有不同有效服务半径的改进的潜能模型对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改进的潜能模型能合理地评价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有效判断养老设施稀缺程度;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从武汉市东南地区向四周逐渐递减;距市中心越远,乡镇街道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越低。文章直观揭示武汉市各乡镇街道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差异,有效判别武汉市各乡镇街道养老设施稀缺程度,为养老设施空间配置、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姚静  李爽 《人文地理》2000,15(5):24-29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同时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未来人口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同时是世界人口大国和老年人口大国,老龄化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成因机制。本文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人口转变迅速,老龄化进程快;②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③人口老化与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④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口寿命的延长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措施:转变观念,科学、辨证地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经济承受能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和老年照料体系;建立健康的老年型社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住宅市场的空间分异逐渐受到学界关注。本文以西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2003年至2009年区内住宅资料为基础数据,分析了西安市主城区住宅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并从城市规划视角对住宅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做以探究。结果认为:西安市主城区内住宅空间结构呈现出数量上向轴线和板块集聚、价格上向多核均衡演变的趋势。住宅空间结构的演变受城市规划的空间战略、产业布局、交通建设和设施配套等影响较大。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引导住宅结构逐步优化,使之从单一极化结构向多极多层次的网络化均衡结构演变。  相似文献   

16.
居住生态社区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居住生态社区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居住生态社区的测度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涉及生态住区的硬件、软件和心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作者认为,居住生态社区并不是某个单一指标的完善,而是多个指标协同发展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广州城市内部居住迁移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居住迁移是家庭居住消费的空间调整过程,也是城市重构的基础动力,是西方地理学、规划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利用2001年和2005年在广州市进行的家庭住房问卷调查结果,文章分析了居住迁移空间特征、方向特征以及居住迁移方向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市居住迁移空间以就近迁移为主,在同一行政区范围内和邻近行政区间的迁移比重非常高,但从阶段演化来看,就近迁移有弱化趋势。迁移方向以老城区内和外围区内的迁移为主,其次为以老城区向外围区迁移。住房产权、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收入和迁移时间对居住迁移方向的影响显著,居住郊区化与住房自置率提高有关;单位房和房管局房建设是郊区化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