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亚玲 《攀登》2012,(4):130-136
在西部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分布具有极强的地域指向性,且分布较为集中,这些区域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国防安全中又具有独特的地位。本文依据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这些特征及其功能定位,提出反贫困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建龙 《攀登》2014,33(5):96-101
新中国前30年的反贫困实践包括城市反贫困实践和农村反贫困实践。城市反贫困实践主要表现为城市社会救济。农村反贫困实践除了农村社会救济,还有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帮扶工作。新中国前30年,不论是城市反贫困实践,还是农村反贫困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留下了行之有效的好经验,但也有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吕登蓉  左文华 《沧桑》2010,(2):78-79,81
教育在西部农村反贫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教育返贫却与教育反贫困共生。成本—收益不均衡是教育返贫的直接原因,教育收益的长周期和强时滞性是教育返贫的催化剂。通过分析反贫困的三个阶段,提出相应的解决教育返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郭素红 《沧桑》2011,(3):99-102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处在一个比较缺失的阶段,政府作为这项制度的强制实施者有着重要责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与社会救助制度是当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必须确立农村社保建设的基本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保体系;发挥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为农村社保体系的构建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加强管理和监督,推进农村社保体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立阶段的主要内容有: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消灭剥削制度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反贫困的目标是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创新点有:贫困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摆脱贫困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反贫困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反贫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反贫困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信息系统为决策支持服务的角度出发,以GIS、RS为手段,综合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多学科交叉,设计反贫困GIS的总体框架结构,研究和解决面向管理和决策的数据模型,实现致贫基本因素、贫困类型分布与贫困形势变化监测等方面的信息查询与辅助决策分析为一体的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为区域反贫困决策的各层次提供辅助分析与决策支持,为反贫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项秀 《攀登》2010,29(3):85-8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我国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尚不适应这一要求,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强化政府责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桂晓红  鄂德魁 《攀登》2007,26(4):28-32
本文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中政府责任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就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中的政府责任重建进行了相应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负有价值定位和制度保障两方面的责任。在价值定位方面,政府应该认识到:发展农村图书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保障农民文化权利的基本方式,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在制度保障方面,政府负有制度供给、制度实施和制度监督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贫困地区占全国总面积1/3以上,加速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贫困地区的形成原因,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贫困地区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跨世纪的反贫困战略。  相似文献   

11.
试论西海固贫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及反贫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米文宝 《人文地理》2000,15(3):43-47
西海固地区是我国西部贫困民族地区,文章认为该区城市化有着与我国东部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城市总体水平低,城镇体系不健全,现有城镇职能简单,城镇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脱贫贡献不大,城镇发展层次低,缺乏长远规划和活力。文章通过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发展实践、西海固地区农业吊庄模式和工业(城镇)吊庄模式的分析以及加快城市化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整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后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西海固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文章认为加快西海固地区城市化过程应采取如下对策:①积极开展西海固城镇体系规划,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②要充分利用靠近铁路、河流的有利条件,以现有县镇为依托分层次搞好城市建设,③城市建设要引入新的机制,④进行产业结构调整,⑤培育和搞活市场,充分调动回族经商的积极性,⑥建设宝中铁路工作走廊,推动城市化过程,⑦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私营和个体企业,⑧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大科技教育投入。  相似文献   

12.
陕甘宁接壤区反贫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甘宁接壤区是西部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2000年末仍有50余万人口未能脱贫。文章在分析本区贫困问题现状基础上,提出未来反贫困的主要途经是:转移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区人口数量;加快交通建设,提高贫困区与外界的空间可达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特色经济;加速乡镇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并相应提出新世纪反贫困的制度创新对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放弃粮食自给;赋予地方政府对大型矿藏资源的较大支配权。  相似文献   

13.
世间万物存在于社会中,由于社会地位和角色的不同,都有其责任与义务。年鉴作为参考性工具书,功能齐全,鉴往知今,为管理和研究工作提供资料,参与社会教化,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本文根据年鉴的价值和作用,就年鉴编辑的社会责任进行分析,探讨提高年鉴编辑质量的途径,以期提高年鉴编辑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年鉴的作用,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养老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如果不能科学解决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的社会养老问题,社会发展将不可持续。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农村社会养老问题较城市更加突出、更加复杂。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的一项法定义务。在我国多数农民参与保险支付能力有限而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主导作用,妥善处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关系,依法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费投入,依法保障农民与城镇居民公平分享发展成果,努力实现全体农民“老有所养”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大的推进作用。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所以,我们应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的顺利前进。  相似文献   

16.
为农村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愿望,更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所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需要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圆刚  余润哲 《人文地理》2020,35(5):141-149
本文运用元分析方法,综合国内学者的定量研究结果,最终选择27篇文章详细的数据,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强度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漏斗图和FSN值检验,均显示样本具有代表性,不存在发表偏倚;(2)验证了地方依恋、游憩涉入、态度、满意度、规范、知识以及感知价值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满意度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强度最高,其次为地方依恋、游憩涉入、知识、规范和态度,感知价值最低;(3)研究样本量的差异在感知价值、规范、满意度及态度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关系中调节作用明显;(4)研究案例地类型差异在地方依恋、感知价值、满意度、态度、涉入及知识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具有调节作用;(5)研究的年份差异在地方依恋、态度、游憩涉入、知识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拟对1979年以后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历程,以及现状与问题做一客观描述,并就此提出笔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白云英 《风景名胜》2020,(2):0159-0159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也不断地突飞猛进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以及环境遭受破坏的问题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突显。已经开始严重的影响农村以及城乡经济的发展,并且成为了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具有限制性的因素。所以对于这一问题政府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大力的法律保护。因此,文章将这一点作为问题核心,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有关1949年后中国乡村集体化问题,目前的学术界很少关注和思考它是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问题意识之上,以及如何评价这种问题意识及其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一直认为贫困是乡村问题的核心,并认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及生产力、严重的自然灾害、人口过剩、政府提取过多、文化与技术落后等因素造成了贫困问题。基于此,它提出了以集体化、水利化、机械化、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和文化与技术革命等为中心的反贫困措施。对近代以来的中国而言,贫困是个历史性窠臼,中共的乡村问题意识具有合理性,其反贫困政策与实践大多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但人们却长期轻视乃至漠视这些因素,由此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悖论现象。对集体化时代中国问题的研究如果不和中共的乡村问题意识结合起来,就不能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甚至有可能陷入狭隘的权谋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