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河市位于辽东半岛的东南部,黄海北岸。近年来有诸多战国货币窖藏陆续在庄河发现。根据出土货币的保存情况,我们整理了四批货币窖藏,现报告如下。 1.桂云花村货币窖藏桂云花村位于桂云花乡南部,1987年3月村民在距村东1公里的河边取土时发现一处窖藏,出土货币17.5公斤。次年8月距此地点北32米处又发现一窖藏,出土货币6公斤。两处窖藏均以布币为主,兼有刀币和圆币。布币完整者1400枚,其中方足布1386枚,尖足币14枚。尖足布锈损较重,可辨者均为赵币,有“武安”、“晋阳半”等。长5.7、腰宽2.6厘米。重5.5~6.2克(图  相似文献   

2.
山西出土“剌”字耸肩尖足空首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出土“剌”字耸肩尖足空首布钱卓,车新亭1992年,中国钱币博物馆于山西省运城地区闻喜县和夏县交界处某村征集到一枚“刺”字耸肩尖足空首布。由于实物出土后业经转手,具体出土情况已无法确知。不过,从该布表面存留的叠压痕迹观察,当时出土似不止一枚。该布保存完好,体被绿锈,间有红斑,币身微翘曲。通高13.5,肩宽5,足宽6.2厘米,连范芯重31.86克。“刺”字铸于右肩部,裆部基本平直。“刺”字耸肩尖足空首布尚属首次发现,以前各种谱录、报告皆未见记载。关于币面文字的隶定,应是“刺”字。耸肩尖足空首布过去屡有发现,《古泉汇》等皆有著录。解放后,山西稷山吴城村也有出土①,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铸钱工场遗址中曾发掘出耸肩尖足空首布的陶范和銎范芯②。从出土地域和布币形制的共同性来看,“刺”字布与上述两次发现属同一类型。侯马晋国铸钱工场遗址在春秋晚期地层中,以这一可靠的考古资料为依据,可判定“刺”字布也为春秋晚期的晋国货币。过去发现的此类空首布大部分是无文布或上有一些数字、标识。有文布中明确为记地的只见“邯郸”一种。“刺”为何义,有待讨论。我们认为很可能是一地名。“刺”古通“列”,地名“列人”,在邯郸东,距邯郸甚近,为春秋晚期赵  相似文献   

3.
<正> 鲜虞 《泉汇》元4.14、《古钱》上编补遗1219著录一枚方足小布(图1)。 李佐贤云“左似廿字,右下半系贝字。”实则未识此字。诸家亦多阙而不释。 按,布铭二字均从“虎”字头,这类偏旁参见《古币》,尖足布“膚虎”(读作“虑(厂虎)”)、桥形布“(?)氏”诸形体:  相似文献   

4.
新见三孔布简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阳”三孔布2003年11月,笔者见到一枚小型三孔布(插一图一,图1)。此布生坑绿锈,下部左右两孔中间以下残去,背首穿孔上方所铸数字不清,背部铸文“十二朱”。面部铸文二字,上下排列,与目前所见具有两个字为左右排列的三孔布有所区别。据说此布出自河北邢台一带,罐装,同出还有几枚尖足布。根据锈色、文字风格,“据说”当属可信。面文二字,第一字为“阳”字,没有疑问,关键是第二字。第二字右边从邑。左边与下列诸字类似:1.甲骨文:、等字,《甲骨文编》列入正编卷八,以为“从见从,《说文》所无。又有、等字,《甲骨文编》列入附录上九三。①…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翼城县文物管理所在清理库存文物时,发现一批战国布币,共325枚,分32个品种,其中小方足布324枚,尖足布1枚(已残)。这批布币是1982年9月翼城县隆化镇上吴村村民建房挖土时在1座古墓中发现的,同时出土的有垣字钱、秦半两钱各1枚  相似文献   

6.
耸肩尖足空首布起源于耒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耸肩尖足空首布(以下简称尖足布)是布币的重要一支。过去的钱币学著作,没有专门论述其起源问题,只是在分类叙述时,将其单独列出。有的直接说,尖足布由平肩弧足空首布(以下简称弧足布)演变而来。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商榷的必要。一、耸肩尖足空首布不是由平肩弧足空首布或原始布演变来的第一,认为尖足布由弧足布演变来的同志说:“空首币象铲为形,前端亦作微凹,间有平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年见到一枚耸肩尖足空首布(见封二图)①,发现其上一字与楚简至今未能解决的偏旁相同,经过反复考虑,自觉对其构形有一点新的意见,或许由此能够帮助解决相关问题。现将心得体会陈述如下,聊供学术界研究参考。 此布似属弧裆向小型平裆过渡的弧平裆布。首部稍残。通高135.肩距49、足距64、肩尖与足尖相距93毫米,重24.58克。面文二字(见封二图)。第一字当为“下”。《说文》正篆“┬”列篆文“下”,知“┬”为古文或籀文。第二字与包山、郭店楚简中的下列文字所从相同②: 包山、郭店楚简中偏旁从“ ”的字不少…  相似文献   

8.
山西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主要活动地区,留存在山西各地的三晋布币特别多。1958年在侯马东周遗址出土了一批空首耸肩尖足大布,其大多数是无文的,有文的只有几枚。同地还发现有铸造空首布的陶范。这批空首布的时代,约为春秋晚期。其它地区尚未发现有空首布出土。建国以来,山西各地大量出土的布币是战国时期的平首布币。其中包括有尖足、圆足、方足等不同形制。平首布币的币面上,  相似文献   

9.
<正>在战国魏、韩地区诞生桥足平首布、锐角平首布之后,在战国赵也诞生了尖足平首布,并且在尖足布的基础上,后来相继派生出了圆足布、三孔布,以及类圆足布和类方足布。(因为编排的原因,本篇先阐述尖足布及类圆足布和类方足布,下篇再叙圆足布和三孔布)一尖足布尖足布是从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的,是黄河以北战国赵地的青铜铸币,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鹤壁出土战国锐角布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11月,河南省鹤壁市石林公社狮跑泉村农民在一个土丘上发现一处战国货币窑藏。窑藏货币分装在三个圜底陶罐里,陶罐呈一字形排列。货币上尚有绳子捆绑的痕迹。经过整理,有“公”字锐角布3537枚,“垂”字锐角布1枚,圜钱11180枚,平首方足布141枚,平首圆肩方足布11枚,总计4870枚。这批货币的发现,为研究三晋货币及鹤壁地区战国时期的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略谈“无终”三孔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年6月间,山西省公安部门在晋南缉获走私文物中发现两枚布币,一枚是“无终”三孔布,一枚是圆肩弧裆方足“共半釿”布(见拓片)。这是继“宋子”三孔布以后又一次新发现。  相似文献   

12.
宝鸡市博物馆近年来征集到不少古铜货币,现将二枚魏国货币及一枚齐国货币简述如下: “安邑二釿”布一枚,通长6.2、宽3.6、身长4.4、足宽1厘米,两足之间宽1.85、銎长1.8厘米。圆肩方足,短銎,双足深凹,圆档,首上较阔,颈部较狭,布背素平。钱面倒书阳文“安邑二釿”篆体,文字秀丽圆阔,笔锋刚劲有力(图一)。“安邑半釿”布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收集的“半两”钱中,发现三枚背阴文“半两”钱。一般“半两”钱的读法是由右至左,这三枚背阴文“半两”钱,均是“两”在穿右,“半”在穿左,故应称为背阴文“两半”钱,或背阴文传形“半两”钱。所见几篇文章,皆称为背阴文“半两”钱,为便于讨论,本文仍从旧称。三枚之中,一枚面无内外郭,径2.35、穿0.78、厚0.1厘米,重2.5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图1)。第二枚面有外郭,径2.36、穿0.9、厚0.1厘米,重2.1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但阴文“半”字少第四笔,“两”字缺第二笔(图2)。第三枚面有外郭,径2.4、穿0.82、厚0.1  相似文献   

14.
先秦布币可分为空首与平首(又称实首)两大类,平首布中又包括尖足布、方足小布、圆足布(含三孔布、下同)、锐角布、桥形布、燕尾布与连布等多种形式。这些平首布与空首布之间的演变关系以及各种平首布之间的形制关系,都是饶有兴趣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重点讨论尖足布、方足小布与圆足布在形制上的演变关系。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关于尖足布、方足小布与圆足布三者间的关系,已有的论著各执一词,没有统一的看法。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认为:“圆肩国足布之铸,其时较晚……因感尖足…  相似文献   

15.
所谓锐角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市首两端各有一突出锐角,平首,平肩,方足,分平裆、尖裆两类。平裆市形大,面部正中从首至裆有一竖线(“毫”字布竖线因有字未到裆),文字多分列其两侧;背面竖线,从首至裆,其两侧各有一从肩(也可谓从首)至足的斜线;面背有廓,形体硕大,铸造工整,面文计有四种,尖裆布形小,裆呈“入”形,铸造比大者粗造,或有廓。目前发现者只有两种。一种是所谓“公”字布,面之两侧各有一从首至足的斜线,中间有一“”字;其背面中有一从首至裆的竖线,两侧各有一从首至足的斜线。另一种即所谓的“垂”字布,面…  相似文献   

16.
笔者觅得两枚斜肩弧足空首布(封底)。一枚为“卢氏”布,铜色褐绿,形制规整,左足尖断裂,高72mm,宽45mm.重23.77g。背而三条斜竖纹,两斜竖中有文似篆书“卢氏”二字。卢氏,地名.战国属韩,在今河南省卢氏县境。另一枚为“武”布,高71mm.宽45mm.重1726g.空首已残落。  相似文献   

17.
韩城出土“梁半■”布及背残陶范成增耀1993年10月中旬,陕西省韩城市城古村南约200米处的路旁土上,出土了一枚"梁半"布(图一);还出土了一块红色残陶范,厚约30毫米,上有布币背纹(图二)。一、梁半布二,布币背文此枚布币:方足,桥拱形裆,肩稍耸,平...  相似文献   

18.
考古资料表明,耸肩尖足空首布是春秋中期就已出现的金属铸币,一直沿用到战国早期。古钱学界一般根据裆部形态将其划分为弧裆、弧平裆(弧方裆)、平裆(方裆)三式[1]。这种耸肩空首布的来源以及它与中原地区铸造的平肩空首布的关系如何,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 《考古》1996年3期报道了山西寿阳县上湖村出土的一批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2],现存71枚,简报将这批布币划分为A、B二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三枚A型布币裆部呈半圆形,其弧度不仅比常见的弧裆尖足空首布宽、大,更重要的是其銎部作六棱形(图一),与同出的其他耸肩空首布有异。这给我们…  相似文献   

19.
吴良宝 《中国钱币》2004,(2):11-14,10
考古资料表明,耸肩尖足空首布的出现不晚于春秋晚期,并一直沿用到战国早期。古钱学界一般根据裆部形态将其划分为弧裆、弧平裆(弧方裆)、平裆(方裆)三型。①这种耸肩空首布的来源以及它与中原地区铸造的平肩空首布的关系如何,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考古》1 996年3期报道了山西寿阳县上湖村出土的一批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现存71枚,简报将这批布币划分为A、B二型。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三枚A型布币裆部呈半圆形,其弧度不仅比常见的弧裆型尖足空首布还要宽大,更重要的是其銎部作六棱形(见图一) ,与同出的其它耸肩空首布有异。这给我们…  相似文献   

20.
1983年4月,在山西省朔县城东北8公里北旺庄配合中国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基建考古发掘中,于第一施工区第八号汉墓出土一枚面文“宋子”的“三孔”布。布为园首、园肩、园裆、园足,布首与两足端各有园形穿孔,所以钱币学家称之为三孔布。布周与孔皆有郭,面篆文“宋子”二字,背文“十二朱”(铢),文字严整、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