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舒小坚  李双  陈鑫 《旅游纵览》2023,(15):96-98
服务设计作为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在体验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体验成为服务设计中的重要方面,特别是涉及地域性特色的文化体验。本文将以安徽省黟县西递古村旅游为例,深挖西递的文化资源,分析西递古村旅游发展现存问题,并结合服务设计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改进西递古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设计,形成更加完善的文化体验体系,从而增强地域文化的体验感和传播魅力,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对陕西省代表性旅游企业负责人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尝试厘清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变化对人才能力构成要素提出的新要求,从而为旅游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谢彦君  樊友猛 《人文地理》2017,32(4):129-137
身体理论的发展为旅游体验本质的探究提供了新的可能,国内外的研究开始关注人的某些感官体验,但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体还极少得到审视。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身体地理学视角,对收集的徒步旅行游记和访谈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出24个范畴、7个主范畴和1个核心范畴,据此建立旅游体验本质模型。结果表明,徒步旅游体验本质上是一种具身化生成实践,即旅游者通过具体身体的参与,与旅游情境深度融合,寻求个体完善与成长的对象性活动。具体包括身体意识的唤醒、身心的浸入、与他人和自然的共在以及个体的生成等四种体验类型。这些体验主要通过旅游者由身体痛苦到精神快乐的逆向选择、具有仪式象征意义的行为表演和面向自我的反思性观照三种典型路径达到。在此过程中,作为整体的身体解除了规训和压制,展现出生动鲜活的样貌,迈向持续的生成之域。  相似文献   

4.
杨盼  黎世丽 《旅游纵览》2022,(24):33-3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日益增加,倾向于通过旅游得到身心放松,旅游行业因此发展得如火如荼,民宿旅游作为旅游行业新业态,同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本文以阈限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为出发点,选取黄果树旅游区民宿旅游体验为例,使用携程网络评价作为文本资料,利用扎根理论,得到相关概念和主范畴。研究表明,民宿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情感上呈现“向往期待—融入—反馈”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是“前阈限—阈限—后阈限”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大众点评数据为资料来源,借助扎根理论从旅游者视角探索乡村旅游产品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管理运营、餐饮服务质量、休闲娱乐三个维度作为社会维度的影响因素,景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作为物理维度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于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情感性体验、临在性体验和原真性体验,并由此决定旅游者的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为提升旅游者的情感体验,袁家村应采取感官综合协调建构、地方原真性情感嵌入及以产品互动性为导向的方式,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巨大挑战,结伴旅游作为一种积极的老龄化应对方式,是老年人享受乐趣、消除孤独感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数据,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群体结伴旅游体验价值的结构维度。结果表明,老年结伴旅游体验价值主要由质量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社会价值和成本价值5个维度构成;其中,质量价值、情感价值和成本价值是促进游客满意的保健性因素,认知价值和社会价值则是促进游客满意的激励性因素。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丰富特殊游客群体旅游体验价值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促进老年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越  范玉翔 《旅游纵览》2023,(5):30-35+39
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巨大挑战,结伴旅游作为一种积极的老龄化应对方式,是老年人享受乐趣、消除孤独感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数据,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群体结伴旅游体验价值的结构维度。结果表明,老年结伴旅游体验价值主要由质量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社会价值和成本价值5个维度构成;其中,质量价值、情感价值和成本价值是促进游客满意的保健性因素,认知价值和社会价值则是促进游客满意的激励性因素。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丰富特殊游客群体旅游体验价值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促进老年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银发旅游群体持续扩大,旅游活动频率不断提高,证实旅游蕴藏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意义,明确旅游促进积极老龄化的机理并提出激发其正面作用的建议,在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尤其重要。文章以银发群体为对象,结合积极老龄化理论,使用访谈法获取一手数据,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旅游促进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旅游通过身心健康、社会资本、幸福感和自我实现4个维度影响积极老龄化,并遵循旅游→社会资本→身心健康→自我实现→幸福感→积极老龄化的发展规律。文章不仅丰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也向政府及旅游企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系统整体进行认识的基础上,以网络游记文本为数据来源,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的认知过程,建立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认知过程模型,采用统计方法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认知过程的维度差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获取、认知加工和要素变化等3个过程。其中,信息获取过程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认知过程的基础环节,包括感官体验、人际互动和信息搜寻等3种获取方式;认知加工过程是形象要素认知过程的核心环节,包括对比和聚类等2种方式;形象要素变化过程是认知过程的最后阶段,包括强化、调整和新建等3种变化方式。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同维度的形象要素认知过程中,信息获取方式和变化方式存在维度差异,认知加工方式不存在明显维度差异。  相似文献   

11.
旅游目的地活力在开发规划与营销实践中已被广泛采纳,但其组成内核、形成机理却仍未可知。本文在对旅游目的地活力作为系统整体进行认识的基础上,从旅游者视角,以网络游记文本与深度访谈为资料来源,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旅游目的地活力认知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通行衔接与吸引物构成了旅游目的地活力的基本组成要素,两者也是体验反馈的前驱要素,体验反馈是旅游目的地活力认知过程中的后效要素,社会性是传递基本组成要素到体验反馈的关键途径。此外,旅游目的地活力的认知过程还受到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管理因素和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且不同因素的影响效应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拥挤感知被认为是影响游客的游憩体验和满意度的重要指标,通过构建拥挤感知的多维度变化来探讨游客情绪的变化对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仍不成熟。本文以西递、宏村为研究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构建空间拥挤、人潮拥挤和体验拥挤维度对游客游憩过程的影响模型,探讨了游客拥挤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人潮拥挤对情感依附型游客积极情绪呈正向影响;②空间拥挤增加消极情绪,与游客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③体验拥挤对游客积极情绪呈显著负向影响;④人潮拥挤-积极情绪-满意度(0.359)之间的相互关系强于人潮拥挤-消极情绪-满意度(0.128);空间拥挤-积极情绪-游客满意度(-0.241)的关联度强于空间拥挤-消极情绪-游客满意度(-0.142);体验拥挤-积极情绪-游客满意度(-0.167)之间的影响关系弱于体验拥挤-消极情绪-游客满意度(-0.213);⑤人口特征对拥挤感知的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西递古村落私人空间转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村落具有双重性质,即具有一般农村社区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旅游社区的特性,这种双重性质使得有限的村落空间成为游客与居民争先占有的场所。本文尝试以空间为观察视角,理解和认识古村落内部私人空间转化现象发生的作用机制,并引入社会交换理论来阐述和解释转化动机这一重要的转化前提。通过对西递案例的研究发现:私人空间转化动机包括微观层面上的经济利益、荣誉感和宏观层面上的集体决定、示范效应、共同价值观,并且(1)私人空间转化为游客空间并不是单向发生的过程;(2)当空间转化结果不如行为主体预期时,转化后的空间有可能重新变为纯粹的私人空间;(3)私人空间转化为景点能够延续的前提就在于空间所有者能够从这种转化中获取相对应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唐晓云 《人文地理》2015,30(1):135-142
以龙脊平安寨为例,从居民感知的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古村落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居民主体因素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及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1)居民文化认同感越强,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2)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越高,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越强。(3)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对社区发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越强。(4)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其支持或反对旅游开发的行为倾向越明显。研究还对旅游开发中古村落的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闫小培 《人文地理》2012,26(1):60-65
非正规住房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现象。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量村庄被纳入城市并以"城中村"的方式成为我国城市的非正规居住空间。"城中村"非正规住房作为规划外的住房发展方式,在承担特殊的住房供应职能的同时带来各种环境、经济、社会和管理问题。论文在梳理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发展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市场—社会的视角剖析"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结构—能动性"理论总结"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形成演化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管治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黄鑫  邹统钎  储德平 《人文地理》2020,35(3):93-103
乡村治理是乡村研究的显题,研究发展新兴产业的乡村治理对振兴乡村意义重大,但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袁家村1949—2019年的治理历程的梳理,探讨旅游乡村治理的演变机理以及成功模式。研究发现:①中国乡村治理经历“宗族自治”、“寡头他治”两个阶段,良性的治理模式需要内生动力和外生要素的共同作用。②旅游乡村治理的主体更加多元、目标更聚焦于集体发展、机制更追求正义、系统更不稳定。③有效的旅游乡村治理需要构建“集体共治”模式和动态开放的治理系统,注重社区精神的约束力,促进旅游乡村发展健康可持续。  相似文献   

17.
在旅游个性化、情感化、精神性消费渐成趋势背景下,具有丰富非功用性特质的山地旅游迎来发展新机遇.在提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这一新概念的基础上,应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玉龙雪山案例地网络游记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洞察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发展过程及实现方式等.研究表明: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是在山地旅游场的精神导引下、在情绪和情感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旅游产业集群内旅游企业间关系和合作并不是建立在投入-产出的物质联系上,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也就有不同于制造业集群的属性和特征。根据四种划分标准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对平遥古城的调查和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数据分析发现,以沟通联系和非正式合作为主要内容的非正式网络为主;位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主要是旅游核心部门或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企业;旅游企业本地网络的范围和结网对象与地理空间及个人关系相关;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具有本地化网络对集群创新和竞争力提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连璞 《人文地理》2013,28(4):155-160
不同发展阶段的古村落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开发模式的选取必须依据其潜力与现状的组合状况,潜力代表未来的可能与希望,现状则表明目前发展的状态,二者的组合可以说明现状与潜力的差距以及对古村落所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类型;选取7个村落,依据市场吸引力和坚固性双指标,对其潜力分析;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FoxPro软件及SPSS软件对其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组合状况划分可持续发展类型:从每一类型中选取一个,在指出保护区模式、城镇化模式以及社区参与模式特点后,归纳判别标准作为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据,采取相关人士评价的方法,计算其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和社区发展的指数,辨别出时间轴上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名村应采取的旅游发展模式,以期对古村落多维属性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