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健  沈昕 《人文地理》2021,36(5):34-43,91
信息通讯技术(ICT)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城市居民空间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城镇化、城镇体系、城市活动空间、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智慧城市等方面对ICT与城市地理领域的关联性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ICT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协同城镇化发展,通过改变流动性、邻近性改变城镇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基于虚拟空间—实体空间,构建信息通讯技术背景下城市空间与居民空间行为作用机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微观尺度聚焦居民个人空间行为的研究亟待开展,空间正义、社会公平、区域发展均衡等议题亟待关注,融合信息通讯技术的城市空间理论亟待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社会信息化的中介效应分析,探讨了信息技术变革与居民出行行为变化的内在关系及影响路径。基于提出的研究假设模型,对天津市居民(663例)进行"信息技术变革与公众出行"行为学调查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信息技术变革对居民出行行为变化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作用;信息素养和信息资源在信息技术变革与居民出行行为变化之间具有中介效应功能。  相似文献   

3.
信息通讯技术对城中村女性居民活动空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健  郑黛 《人文地理》2021,36(5):73-82
21世纪以来,信息通讯技术(ICT)的飞速发展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居民日常活动时空特征的重构。本研究利用北京城中村居民问卷调查数据,探究ICT影响下的城中村女性居民的活动空间。首先,通过归纳城中村女性居民网络活动特征,发现具有年轻、未在婚姻关系内、受教育水平高、经济状况较好等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女性是进行上网活动的主体人群。其次,运用计量模型探究ICT影响下的城中村女性居民的活动空间,发现ICT不是居住空间选择的影响因素但能减小女性休闲娱乐活动空间的制约。此外,网络购物对实体购物的补充作用大于替代作用。随着ICT影响的日益扩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城市规划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北京、广州的两个典型社区,分别作为转型期中国城市居住郊区化"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的代表案例,基于两个社区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比较两个社区居民的工作日出行行为,以此探究居住郊区化模式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在国内已有时间地理学研究基础上进行城市间直接比较研究的尝试。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居住郊区化模式为居民提供了较完善的活动机会与便捷的出行环境,但并没有避免职住空间错位;市场主导的居住郊区化模式无法提供完善的活动机会与良好的出行环境,居民日常活动高度依赖于内城。  相似文献   

5.
余莉 《旅游纵览》2015,(4):197-198
论文基于社会调查,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就信息技术对泉州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与出行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总体而言,泉州城市居民家庭信息化水平较高,互联网能力迈入快速增长期。但由于个人的经济、社会属性有差异,这必然会影响到居民的网络休闲和出行行为。结果显示:信息技术对泉州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网络休闲活动的增加也确实减少了居民每日的非必要性出行时间,说明对居民出行有替代或修正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赵霖  甄峰  龙萨金 《人文地理》2013,28(1):56-61
从网络休闲角度出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就信息技术对南京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与出行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信息化水平、网络休闲活动和出行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信息技术对南京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网络休闲活动的增加也确实减少了居民每日的非必要性出行时间,说明对居民出行有替代或修正性的影响;此外,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是影响居民网络休闲活动和出行选择的根本,其中,年龄和学历,学历和收入,分别是当前影响居民网络休闲活动状况以及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网络购物影响下的购物行为变革一直是国外交通统计学和地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已有的研究,几乎都将购物看作一个整体行为,很少从购物过程分解的角度对居民购物行为的改变进行分析。本文以南京为例,以分解购物过程为切入点,通过区分不同区位、不同商品类型来研究网络购物对居民购物行为的影响,得出3点主要结论:①居民倾向于只通过网络或实体店完成所有购物活动;②网络购物对实体店购买搜索型商品存在替代与补充的混合效应,对实体店购买体验型商品仅存在替代作用,且替代作用在城区比郊区显著;③网络购物会产生搜索、体验和退换货出行,且网购体验型商品产生的额外出行比搜索型商品多,在郊区产生的额外出行比城区多。  相似文献   

8.
基于活动的居民出行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活动的出行行为理论主要研究人们的出行行为规律和选择特征,即个人或者家庭关于活动和出行的决策特性。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活动的研究的起源,然后详尽介绍了国外基于活动的出行行为研究的历程和主要成果,包括基础理论成果、研究方法、需求预测模型系统。最后对我国出行行为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基于活动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应该在深入分析我国居民出行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基于活动的出行行为研究,更好地为制定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智慧城市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渗透融入社会生活,变革了传统的人地关系,时间、空间和距离被高度压缩,重塑了居民购物活动及其空间指向。受新冠疫情爆发和居家隔离政策实施的影响,居民在线购物行为呈现出不确定性,其特征及影响因素值得深究。基于对潍坊居民的问卷调查,厘清疫情期居民在线购物行为特征及其与平时的差异,进一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诠释疫情期居民在线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疫情期居民在线购物频率、费用和时长均高于平时;城市中心区居民的在线购物频率、费用和时长高于郊区,揭示出“创新扩散假说”在疫情期仍然成立。疫情期居民在线购物认知和实体购物行为均对其在线购物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收入、高教育水平、在线购物年限更长、居住区位越佳的居民更倾向于在线购物。研究丰富了居民在线购物行为的学术讨论,能为城乡零售空间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理解中国城市生活方式:基于时空行为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娜  柴彦威 《人文地理》2019,34(2):17-23
面对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研究与规划需求,如何理解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并分析城市空间与居民生活方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转型期背景下,受到制度与市场双重力量的驱动,中国城市生活方式表现出特殊性。本文从生活方式理论、时间地理学和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生活方式与时空行为的关系,指出从行为角度进行生活方式研究的可行性;提出基于时空行为变量测度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将出行模式、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和日程安排作为度量生活方式的核心指标;并构建了生活方式的影响机制分析框架,提出制度、技术、地理背景和社会关系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为更好的理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与居民生活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居民移动-活动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柴彦威  沈洁 《人文地理》2006,21(5):108-112,54
在以人为本及后现代思潮的大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个体人的行为以及生活质量问题,基于居民移动-活动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正成为人文地理及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焦点。论文在对城市活动空间研究及城市交通出行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居民移动-活动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新框架,强调行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RP法和SP法的结合,强调现实行为、现实空间与理想行为、理想空间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时间利用作为了解人类活动与生活安排的重要维度,与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以往的时间利用研究从个体行为的角度透视了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影响,然而少有利用交叉数据在不同年份对居民的时间利用模式进行直接的比较研究.本文基于2007年和2017年在北京进行的两次活动—出行日志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空间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城市郊区化与交通供求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下,郊区居民出行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然而随着郊区生活愈多潜在问题浮出,刻画其在每日24小时尺度上的微观活动-出行模式的研究已不足以反映,需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出行研究。本文基于2012年北京市上地-清河地区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所获取的一周GPS与活动日志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与方差分析的方法,以一周为时间尺度,研究居民在出行基本特征、时间节奏与巡回模式的日间差异。研究表明,郊区居民日常出行主要受工作活动制约,在工作日与休息日出行活跃程度差异明显;工作日之间,郊区居民出行具有自调节性;休息日之间,郊区居民出行特征差异较大。此研究结果可为交通出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居民时空间行为的社会分异已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话题。然而,已有关于居民时空间行为的社会分异研究中,缺少对于居民活动情境的社会分异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时间地理学中对人类活动的情境嵌入性与情境的不同维度的相关理论,以北京清河街道为例,分析不同住房来源居民在日常情境、地理情境和社会情境下的时空间行为的社会分异,尝试从多个情境维度拓展对时空间行为社会分异的理解。研究发现,市场性住房居民“朝九晚五”的活动特征明显,活动同伴选择外向性突出;单位性住房居民职住相对接近,在社区空间内分配时间最长且活动目的多样;安置性住房居民活动较为分散,地理情境与社会情境都呈现出“家庭内向性”特征;保障性住房居民非工作活动的“滞后性”明显,对社区空间的时间分配总体较低。除住房来源因素与个人社会经济因素外,建成环境因素对于居民对社区空间的使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等方面规划建设的需要,对居民活动的研究成为人文地理及城市规划领域所关注的重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以往研究居民活动的方式。本文通过新浪微博平台提供的API接口,采用Ajax技术抓取包含时空信息的西安市微博数据,运用Arc GIS10.1中的热度分析工具,以可视化的表达形式揭示出:西安市居民夜间活动在大尺度范围内与城市的区域定位、居民结构及活动时间关系密切。同时,本文采用微博数据来研究居民活动的方法为研究这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居民的行为是社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对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遏制环境退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同时与公众的环境态度和行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态度是否会影响人们实施环境友好行为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在海口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居民所持的环境态度对其环境友好行为意向的影响。采用"新生态范示"量表(NEP)测量居民的环境态度,并根据环境态度倾向,运用K-Means聚类法将居民划分为近生态中心主义者、近人类中心主义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持不同环境态度者在环境友好行为意向与认知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林岚  张雪  刘群  郑颖玲  郭子林 《人文地理》2022,37(1):116-125
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的关系备受地理学者关注。休闲体育活动是一种融合体育运动和游憩的休闲性身体活动。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城市重要的休闲体育建成环境,关注其对居民休闲体育行为影响研究尚不足。基于三个城市大型体育场馆的居民休闲体育行为调查,本文探讨大型体育场馆对居民休闲体育行为时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距离场馆越远,休闲体育者到访越少;因交通网覆盖度及交通可达性提升,局部呈现多中心集聚衰减特征。②10 km以内距离集中90%以上休闲体育者,30 min以内时间最可接受。③家庭结构、场馆活动频率和满意度对到访时空规律影响不显著;年龄、月收入和文化程度等对3 km以内影响较大;随距离增加,休闲体育偏好和机动化出行方式等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张玮  冯健 《人文地理》2021,36(5):53-62
手机移动地图作为一种新兴的地图形式近年来迅速发展并对居民出行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相关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了当前居民对移动地图的使用情况、不同人群对移动地图的使用差异及移动地图的使用对居民出行特征的直接影响,并且进一步探究了其背后的机理模型。一方面移动地图对出行的直接影响造成了信息化时代下居民出行的新特征。另一方面不同年龄,性别,教育,区域的居民对移动地图的使用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或放大或削弱了个人属性对出行特征的影响,从而间接作用于出行特征,改变了传统出行模式。最终,本文讨论了目前移动地图存在的问题及其在未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9.
网约车的普及重塑了居民的通勤行为。城市建成环境作为居民通勤出行的制约因素,是交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采用海口市滴滴出行订单数据,刻画格网尺度的居民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的空间分异格局,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出行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晚高峰通勤时间在空间上表现为中间集聚、四周分散的分布特征;早晚高峰通勤距离呈现梯度递增的圈层结构。(2)不同维度的建成环境因素对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的影响程度不一;其中距公交站距离、距市中心距离、职住比、道路邻近度是核心影响因素;人口密度、就业可达性、路网密度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3)从影响效应看,交通区位优越、职住趋于平衡、道路邻近度高、就业可达性好能引导网约车与多元交通协同发展。结果可为改善交通出行环境、优化居民通勤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路有成 《人文地理》1996,11(1):44-48
本文运用行为地理学原理,对芜湖城市居民出行行为进行了两次实际调查,在对调查资料初步分析整理基础上,研究了芜湖市居民出行过程中心理行为的各种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城市客运交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为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