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伟 《旅游纵览》2022,(14):19-22
“双碳”战略背景下,数字经济为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2012—2019的年数据和考虑碳排放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安徽省合肥市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高质量融合,并通过稳健性检验;推动技术创新和降低经营成本是重要的影响路径,其中降低经营成本的中介效应更大。最后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渗透、加强地区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颖  陆玉麒 《人文地理》2010,25(5):97-102
借助ARCGIS软件中ESDA分析模块和统计功能,并与传统统计方法加权变异系数相结合,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和GDP为测度指标,初步探索了1999-2008年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能力和经济密度的空间特征三者的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形成以成都市区和重庆市区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这种格局在不断的强化;高速公路发展轴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广大地区经济仍处于落后状态;现发展阶段,核心区的极化作用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苏醒醒  姜飞  涂倩 《风景名胜》2020,(1):0131-0133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日渐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 2012—2016 年湖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从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泰尔指数、区位熵系数、旅游产业创汇贡献,旅游收入依存度 5 个方面实证分析了湖南省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研究得出:旅游产业对湖南省的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特别是在拉动 GDP 增长、提高外汇收入、扩大需求,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等方面。并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试图为湖南省旅游产业更好的促进该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对19933~2012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进行了一般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甘南州产业机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因果检验。分析表明,甘南州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变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即甘南产业结构变化在前,然后导致了本地GDP增长的变化。文章旨在通过对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生产要素的改善方向、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提供一种有益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探讨并分析了甘南州旅游业发展对本地区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展馆面积和数量急剧增长,而展馆利用率却持续偏低的背景下,大型展馆建设能否促进展览业发展成为亟须探讨的重要问题。基于2012年-2018年中国79个城市的动态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 GMM),实证检验发现:大型展馆建设对展览业发展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型展馆能促进中国展览业的发展;前期展览业发展水平对当期展览业发展有积极影响,表明中国展览业呈现自我强化式的发展特点;对外开放程度、第三产业人力资源禀赋对展览业发展产生积极效应,城市交通条件对展览业发展产生消极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对展览业发展影响的显著性并不稳健,各控制变量对中国展览业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分地区看,东部城市大型展馆的估计系数大于西部城市,这意味着大型展馆建设的展览业发展效应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建设大型展馆更容易发挥其展览业发展效应。此外,多方法的比较研究显示,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在评价大型展馆建设的展览业发展效应上相对严谨。  相似文献   

6.
倪敏 《攀登》2013,(5):93-96
工业园区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形式友重要载体。海东工业园区作为海东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必将加快海东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促进产业集群化、技术创新、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对工业园区在海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综合性荣誉称号和高影响力城市品牌,全国文明城市是否带动了城市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章以文明城市评选为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9年中国23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综合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评估文明城市评选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异质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文明城市评选显著促进了旅游经济发展,该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2)文明城市评选主要通过品牌信号传递、公共价值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科学技术创新等渠道,进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3)文明城市评选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存在马太效应,表现为对城市所处地域、城市发展线级、旅游资源禀赋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贡献更为突出,进而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4)文明城市评选不仅促进了本地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而且还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促进毗邻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文章明晰了文明城市评选对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机制及政策效果,对评估文明城市评选的经济社会效应与探索新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拓展性路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文采用1982-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侨汇收入的基本情况,重点就中国侨汇收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侨汇收入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明显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在短期内较小程度地即时影响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侨汇收入与中国经济增长表现为单向因果关系。即侨汇收入虽能显著推动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对移民汇款变化没有明显影响;侨汇收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存在时间滞后效应。论文还在建立并探索国家侨汇收入统计体系、着力推动和改进侨汇政策优化、加强对侨汇资源的管理和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有关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侨汇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投资能够直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但发展过快也会给经济带来负效应,协调好房地产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现有定量研究无法真实反映房地产业本身结构的变化;其次,建立时变参数模型,对房地产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是房地产投资对GDP拉动作用显著;二是房地产投资受GDP、国内银行贷款以及利率的影响各不相同。与现有研究文献相比较,本文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均有-定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尹嘉琳 《神州》2012,(2):225-225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大幅度改变,经济水平的普遍增长,俄罗斯迎来了全新的经济复苏期。特别是从1998年国家经济濒临崩溃,到目前GDP成倍增长,其经济始终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变化巨大不亚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在俄罗斯发展中,其经济增长能源化的现象,也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石油产生对经济复苏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然而石油产业也给经济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利弊影响。本文笔者就石油产业在带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利与弊进行粗浅的探讨,并提出几点应对措施,以此进一步强化俄罗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家君  时慧娜 《人文地理》2007,22(5):55-59,106
本文从工业行业结构角度入手,以东中西为研究单元,结合全国30个省市,运用集中化指数、罗伦兹曲线等方法,分析1990年以来,中国工业行业格局和区域布局的变化情况,指出:东中西地区行业部门渐趋完备,但部门间发展不均衡程度加深;电子、机械类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地位上升明显;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区际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属于西方地理学界对文化产业研究的萌芽阶段,其研究只限于少数实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则是其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化产业就业的地域特征、文化产业对区域与城市的作用、全球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集聚体/集群实证、文化产业的发展机制、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文化产业管治等七个方面。今后还需展开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就业的微观属性,文化产业发行、消费环节,产业集聚体/集群多类型的实证,文化产业低效/无效管治的实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伟年  张平宇 《人文地理》2006,21(1):110-115
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在各地日益兴起。本文在探讨文化产业园的概念、内涵、类型及目前我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的区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现阶段影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为:文化资源禀赋、制度因素、信息技术、人才智力资源。最后讨论了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区位选址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南京都市圈"东山—茅山"样带作为研究区域,基于乡村产业POI数据,利用圈层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乡村产业及其多样性分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农旅、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开始在乡村布局,在近郊区和乡镇中心周边组团集聚、沿交通放射布局特征明显,总体上呈现"距离衰减"趋势,且不同产业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分类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South Africa is one of the wealthiest countries on the African continent. The high national level (and growth) of GDP per capita, however, mask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performance across South Africa's regions. This paper uses (spatial) Markov chain techniques to describe the evolution of the entire cross‐section reg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its intra‐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post‐Apartheid period. The results indicate a heavily diverging reg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Relatively poor regions are likely to remain poor or become even poorer and the richest regions will maintain their lead in terms of income levels. Explicitly taking account of space furthermore shows that these high‐income regions are acting as local growth poles, absorbing economic activity from their immediate surroundings. Location, trade, education, and the variable fortune of the gold mining industry seem to b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the observed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探究地理集聚能否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地理集聚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其中,地理集聚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MAR外部性实现,对邻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Porter外部性实现,而Jacobs外部性的正向作用尚未显现.②地理集...  相似文献   

17.
During the Victorian period there were substantial regional variations in employment in the service industries. Explanation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is period have been dominated by the notion that it was industry-led. If that were so, service growth would be a function of industrial growth. Testing of this thesis by econometric methods suggested that industry provided a poor explanation for variations in services, and that the main explanation was provided by variations in income. This raised other questions, since income per head in the industrial areas was generally much lower than in the less industrialized and service-oriented south of England. There is an abundance of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his service-oriented regional growth was not derived fro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ut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 together with the consumer spending of a wealthy landed society. There was thus a substantial element of economic and spatial dualism in the Victorian economy. The role of heavy industry in Victorian growth thus needs to be revised considerably downward, and the importance of services and the South East region in particular revised considerably upward. Indeed it is by no means sure that the industrial regions provided the principal stimulus to Victorian growth: the evidence of this study would suggest otherwise.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n attempt is made to measure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a cross‐national context. The paper start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definition and delineation of the term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t is argued that a large range of goods and services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cultural industry products and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place the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of such products in the context of an industrial systems approach. Following this the concept is operationalised using data on employment and firm activity from Denmark, Finland, Norway and Sweden. Results are presented which suggest that overall growth in both employment and firm numbers has been especially strong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However, interest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untries emerged from the data. Thus regional dimensions are then examined resulting in the finding that in all four countries cultural industries have a strong attraction to urban areas but an even stronger propensity to agglomerat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patial dynamics observed may b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es' competencies and success. In summary the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extensive data analysis that show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Scandinavian economies and labour markets.  相似文献   

19.
苏华 《人文地理》2012,26(1):98-101
当前,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各地区都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客观深入的分析城市尺度上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及其时序特征,找出决定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对于各地区如何依据已有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区位特征合理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城市经济结构,以及在国家层面如何协调区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2003—2009年全国286个地级市除农林牧渔外其它18个产业的就业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的专业化、多样化水平及其演变规律,以及产业结构与地区大小、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目前我国各地区和城市合理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策略,以及在国家层面如何更有效协调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圈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海洋世纪潮的全球涌动,实施海洋经济开发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而横跨中越两国边境的北部湾海洋经济区,是中国西南地区出行东盟国家的必经通道,具有重要的国际合作开发价值,所以已经纳入海洋区域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安排。为此,考察北部湾海洋经济区的基本结构,依托自身优势打造北部湾海洋经济圈;发挥区域内核心城市的引擎功能,促进北部湾海洋经济区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禀赋,依据西部大开发政策打造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圈,使之成长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跨国境商贸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国际信息交流中心,应当从研讨课题推进到合作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