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家庭的广州市入室盗窃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以犯罪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依据,从家庭的视角研究入室盗窃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广州市18个社区作为案例,以1332个家庭的问卷调查作为数据基础,分别分析不同类型家庭遭遇入室盗窃的频次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家庭在遭遇入室盗窃的频次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邻里之间是否愿意帮忙、是否是本地家庭、居住条件和家庭收入等因素都会对入室盗窃发生的频次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把影响入室盗窃的影响因素划分为根本因素和非根本因素两大类,并分析了两类因素对入室盗窃的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2.
胡洁 《神州》2013,(19):7-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自己居住环境的要求程度越来越高,以前人们居住环境中只需能满足一下基本的住宿情况就可以,但是目前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小区环境要求非常高,不仅绿化要好,环境要安静,而且对小区景观设计方面也有很大的要求,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其内部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和底蕴,将其运用到小区尽管设计中,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让人们能够有一个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3.
对汶川地震移民来说,社区人文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本文基于调研数据,构建模型来探究社区人文社会环境对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社区人文社会环境下的16个单一指标,仅"社区治安"和"干群关系评价"对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有显著影响;但16个单一指标集成的4个综合指标-"配套设施"、"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和"观念习俗",却均对地震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影响显著,并且除"观念习俗"与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呈弱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其他3个综合指标与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都呈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向婧  谢苏立 《旅游纵览》2023,(23):83-85+90
为探索民族旅游村寨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文章以湘西地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运用SPSS 25统计软件分析社会阶层、民族文化、社会责任意识、自然共情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责任意识和自然共情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阶层的高收入群体显著负向影响亲环境行为;民族文化和社会阶层的民族身份与受教育程度不能显著影响亲环境行为。社会责任意识、自然共情、社会阶层的收入对亲环境行为的解释力是67%,显示模型具有较大的解释效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们处于信息化社会,人才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这就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所以作为记录个人参与社会活动情况及自然情况的人事档案,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人才流动性的需求,加强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创新才能有效的推动人事档案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快人事档案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6.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气候变迁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迁是古代社会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古代社会的环境变迁、经济和政治生活以及民族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全面地认识古代气候变迁的真实面貌,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商代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对这个时期的气候环境变迁进行系统地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于商代后期的气候研究者颇多并且争议较大,而对殷墟以前的商代气候研究则较少涉及,所以对整个商代的气候变化情况缺乏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研究选取国内四大社交媒体——新浪博客、新浪微博、豆瓣网和土豆网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社交媒体对广州饮食文化空间的构建与重塑,得出以下结论:①社交媒体构建了广州饮食文化空间的结构以及全球地方特征。社交媒体将广州饮食文化空间结构塑造为承载饮食内容、饮食文化及其相关社会活动的物质和社会文化空间,具有全球化和本地化交融的特征;②基于网民对社交媒体空间的生产,及其之间的社会互动,社交媒体消解了广州饮食文化空间原有的社会文化意义,并将其重塑为一个承载多元社会文化、消费文化、权力和情感的空间,而且这些空间意义具有流动性。研究结论丰富了现有媒体和饮食文化空间地理研究成果,同时为广州饮食文化发展和地方品牌构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以2008年长三角地区旅华游客调研数据为依据,对不同性别旅华游客的旅游地意象认知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旅华游客对长三角地区的人居环境认知比旅游环境认知评价高,其中,男性对人居环境认知的评价高于女性,女性对旅游环境认知的评价高于男性;人口统计特征对男性出游率及其旅游目的地人居环境认知影响较大,就女性而言,仅对其出游率有影响,而对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评价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福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及其群体差异和对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存在层次性,其排序如下:生态环境 > 人文环境 > 制度环境;②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存在群体差异,性别、职业类型、个人及家庭收入和方言适应程度的影响显著;受教育程度和居留时间仅有一定影响;而年龄、婚姻状况的影响不显著;③在控制了个体特征后,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对于提高其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道路密度对犯罪分布存在影响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证实,但忽略了不同类型道路属性的差异对犯罪的影响。不同类型道路在社会-建成环境等各种属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明确不同类型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存在的影响有助于犯罪的防控。基于此,本文以派出所为单元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影响不同: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和其他可通车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有正向影响;不可通车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有负向影响;城市主干道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影响不显著。不同类型道路社会-建成环境的差异是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不同的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犯罪精准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社交网络应用催生了新一代互联网空间重新分配。本文旨在从一些细微迹象中透视个人.com社区行动者行为空间的形成及其组织形式并感知其未来变化趋势。研究认为:社交网络提供的精益性和异步性信息交互引领个人.com社区行动者行为空间形成、更新和融汇,这是一个与现实地理社区相联系并向虚拟社区理性跳跃和空间系统重构的过程;个人.com社区行动者行为空间源于自我呈现并由受众“第二度可见”所决定,它是由若干特殊空间形式组织起来的;社交网络赋予草民行动者个人权力从而使其成为未来行为空间再塑造的决定性力量。基此提出社交网络背景下个人.com社区行动者行为空间存续的三个基本观点:信息方式转变、生活需求新维度产生和网络价值等效兑现。  相似文献   

12.
城市社区的社区资源公正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和谐社区建设的开展,如何在社区建设中体现公平公正理念成为我国社区研究和实践的核心问题。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社区资源概念、研究内容、分析方法等相关研究,在对第三条道路思潮的社会公正理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空间公正理念下城市社区体系与生活场所体系的社区资源配置原理,并对社区资源公正配置的衡量指标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吴慧  肖廷 《人文地理》2017,32(4):155-160
近年来关于用户参与的研究大受欢迎,但鲜有研究从用户参与广度和深度出发,基于社区归属感及服务个人价值独特视角深入探讨用户参与对用户忠诚的影响。本文以在线旅游社区为例,以个人价值理论和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为基础,采用情境问卷法构建了包含用户参与、用户忠诚、社区归属感及服务个人价值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表明:用户参与广度和深度对用户忠诚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安宁生活价值、社会融合价值和社区归属感显著中介于用户参与和忠诚的关系,其中社会融合价值中介作用最强,但社会认同价值没有发挥显著中介作用。本文的新发现在丰富学术界对用户参与相关研究的同时,还对在线旅行企业如何提高用户忠诚有较大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式微的归侨聚居区呈现被符号化的特点,其物质和文化形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侨文化”的地方再想象,并加剧了边界随之发生的新变化。本文主要采用叙事研究方法,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尝试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归侨聚居区边界的演变及其对想象的社区的影响,由此进一步解析归侨聚居区符号化的过程与动因。研究发现:①1954年至今,新村归侨共同体维系纽带经历了从国家利益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到集体记忆的嬗变,折射出社会环境、空间形态以及邻里关系的变化与归侨的自我认同感、群体认同感之间的耦合关系;②华侨新村不仅是曾经表征爱国主义的物质载体,在资本与权力的支配下归侨聚居区被片面截取并赋予了其它阶层想象的意义和元素。  相似文献   

15.
张侃侃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12,27(2):78-81,61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以提升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为目的,运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的理念分析了城市社区体系结构的公正性和客观可获性的内涵。构建了城市社区体系结构可获性评价的模式,即阶层化居舍剥夺指数评价模式和阶层化社会区剥夺指数模式。阐述了基于"城市资源的配置是均等的"这一假设,结合城市社区体系结构可获性评价要素,提出了城市社区体系结构可获性评价的操作模式,以期构建完整的城市社区体系结构,提升城市社会空间的阶层可获性。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社区地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峰华 《人文地理》2002,17(5):73-77
本文简述了社区地理学的形成、研究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对21世纪的社区地理学进行了展望。指出21世纪的社区地理学有12个热点课题,即:(1)社区发展合作组织;(2)社区发展;(3)社区环境;(4)社区规划;(5)社区管理;(6)农村社区城市化;(7)城市社区病态;(8)社区贫困;(9)社区经济;(10)社区文化;(11)精神社区;(12)虚拟社区。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运动看,从21世纪社区地理学研究的领域看,21世纪将是社区地理学的大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17.
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以其独特的职能和地位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产生影响。本文构建社区干预机制体系,并基于内蒙古社区防控新冠肺炎的实证分析,探讨社区干预在地区和城市、农牧区间的差异,结合问卷得分情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探讨影响地区间、城市和农牧区社区干预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内蒙古中部地区社区干预表现突出,东部其次,西部最差,城市社区干预显著优于农牧区;组织架构和职能发挥对地区内的社区干预效果影响较大。城市社区干预以组织架构和职能发挥为主,内外联系为辅,农牧区社区干预强调组织架构和内外联系,职能发挥薄弱;社区干预依照“组织架构响应--自身职能发挥--内外联系建立”的机制推进。  相似文献   

18.
以往关于犯罪时空特征的研究较多的侧重于对犯罪时空分布现象的描述分析以及从人文地理视角下的环境影响性分析,但缺少从环境要素与犯罪主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下的犯罪时空特征研究。本文通过开展北京市入室盗窃案件的时空热点实证分析,总结和归纳了案件热点环境的时空要素类型,并基于环境犯罪学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犯罪主体与环境影响要素相互作用的犯罪时空分布机制,其中,环境对犯罪主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类要素,即目标、交通、防范和作案时机。这些研究可以为下一步开展犯罪模拟以及犯罪预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志林  廖露  钮晨琳 《人文地理》2015,30(3):21-27,71
居住满意度是居民对所居住的住房和社区宜居性的综合评价。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城市重构与居住分异背景对社区邻里关系、社会互动及居民的社区满意度的影响,已有研究对社区社会资本与居住满意度之间因果机制的探讨,缺乏合理的指标构建和实证依据。本文结合城市社会学、地理学和政治学相关理论,构建了一套适合于中国城市转型背景的社区社会资本指标体系,通过对北京市九个中低收入社区的实证研究表明,社区社会资本与居住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然而,尽管低收入居民对于邻里信任因素的重视大于对社区组织的信任、邻里互助和共同价值,其在社会资本的几个维度中得分最低。因此,打破社区内的分异与隔阂,建立邻里信任,应当成为社区社会资本建设中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