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让历史园林拥有第二次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艳 《风景名胜》2009,(3):146-147
本文介绍了历史园林遗产保护的相关概念,并通过丰富的例证。综述了世界备国在古典园林遗产保护与利用上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在历史园林遗产保护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快速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冲突,导致太原市文物遗存空间趋于破碎。以太原市463个遗产点为研究对象,通过GIS与FCE优化下的AHP分析法,运用HUL理念分析太原城市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历史性景观现状进行评估。研究表明:太原市域范围内文物遗存单体均呈现出较高价值,而且遗产类型与建成年代分布呈现出沿地形特征区域化聚集的规律;太原东部主城区历史性景观总体价值较高;西部周边区县的文物遗存保护状态不佳、与城市结合度不高、整体历史文化景观价值较低。建议将不同类型的文化遗存与所在区域的山川地貌环境相结合,打造具有环境特征差异、不同景观性格专类的历史性景观。  相似文献   

3.
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树伟  苏勤 《旅游科学》2010,24(5):56-63
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案例,基于意象地图调查,探讨旅游者空间意象的基本要素构成、意象要素感知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中共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五要素在总体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基本均衡,在不同园林的样本之间有一定差异;(2)五要素均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其中节点与边界要素的可识别性及可意象性最高,是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3)五要素的感知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景区核心向周边逐渐衰减的规律性特征,即“核心一边缘”空间模式,该模式的形成是旅游者行为特征与园林空间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剑门蜀道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境内,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典型的文化线路类型遗产。鉴于剑门蜀道文化线路遗存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内容丰富多样,对它的研究与保护对于我国文化线路类型的遗产具有较高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世界遗产现状及面临的威胁 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是了解我们居住地球的演化历史、认识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理解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的"物证"。截至2012年7月,共有962项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745项,自然遗产188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29项,分布在157个国家。  相似文献   

6.
李晨 《神州》2012,(25):24-24
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从印度经过现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而传入中国。在大约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佛教建筑作为建筑的一种类型对我国建筑及其园林的发展有着极深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发展历史、寺庙空间的类型以及佛教寺庙空间的特点进行探讨与研究。从而借鉴中国佛教寺庙空间塑造手法,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现代建筑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7.
受线路改道、列车提速、城市扩容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铁路部门每年都会撤销部分站点,随着铁路工业设施废弃数量的不断增多,铁路遗产逐渐成为中国规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类型。这些工业遗产虽然丧失了原有的铁路运载功能,但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无可估量,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江苏铁路工业遗产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在铁路资源亟需综合化利用、文化旅游事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江苏境内近代铁路工业遗产分布现状,宜围绕原沪宁铁路、陇海铁路、津浦铁路和宁芜铁路四条线路,按照苏南区域、徐州—连云港区域、南京区域三大片区布局,结合工业遗产、工业遗迹、工业遗留不同的保护等级,从铁路工业遗产特有的跨省市的行业属性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不仅注重“硬件”保护,也强化“软件”整理;既注重显性的站点保护,也重视线路的常规保护;同时重视铁路历史“鲜活个人”的印迹。通过充分整合铁路遗产与区域资源的优势,让这些遗产继续发挥自身魅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系列遗产概念定位及其申报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多样性发展影响着世界格局,而世界遗产运动无疑是各国展示自然和文化资源的舞台。"系列遗产"是出现在《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为拓展申报思路而出现的遗产类型,与历史城镇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运河、遗产线路等属同一概念类型。系列遗产概念的产生,是随着遗产保护理念发展而出现的,承认文化、生物多样性发展价值是系列遗产出现的前提。在"代表性、平衡性、可信性"国际遗产全球战略背景下,加大对系列遗产申报研究,把握系列遗产概念、探索申报规律、归纳申报路径,加快申报速度,使更多遗产资源得到科学管理与保护,对推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展示文化自信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遗产价值是遗产话语和实践的核心议题之一。由专家主导的权威遗产话语体系深刻地影响了遗产的价值认知与实践。旅游作为遗产利用的方式之一,与遗产保护呈现出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两者从各自学科的价值观念出发,阐释了对原真性——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的理解。遗产领域更强调对遗产客体(物质遗产本身)的保护,旅游领域则更关注主体(在地居民和游客)的实地体验。遗产的建构或遗产化,往往与建构的文化真实性、地理原真性或历史连续性的社会想象联系在一起。伴随着"遗产热",不同利益的群体逐步介入遗产旅游决策,对遗产价值进行多重的阐释。对遗产的表征性和建构性及其背后的"遗产政治"(即遗产与权力、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等关系)的关注,推动了批判遗产研究的兴起。站在文化遗产本体的角度,对于特定的文化遗产类型来说,特定程度的再利用本身意味着或至少有助于其功能意义上的一种延续,本身可以视为"保护"其价值内涵的方式之一。不同行动者的功能角色与行动作用的对立性是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过程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包容的遗产价值观,是实现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协调发展的首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蔚州志和蔚县地名资料汇编为数据源,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蔚县乡村聚落商周时期至清朝3000多年间的空间格局演化特点。总体演化过程呈现由集中分布趋向随机分布的特征;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四个不同阶段的区域空间格局:"缓慢增长的壶流河一侧‘一’字形‘双核’分布模式"、"普遍增长的壶流河下游‘多核’分布模式"、"快速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大范围增长带的空间扩展模式"、"稳定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带状‘多核’空间分布模式"。根据演化特点和历史文化资料分析,总结了蔚县乡村聚落演化的自然条件、军事历史条件、人口迁移和经济贸易发展四个方面驱动因素。研究表明核密度估计法可以较好的表现聚落空间格局,方便历史聚落演化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For a set of geographical units in the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the locu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x coordinates of the set forms a closed curve as the system is rotated about the origin. This curve, often referred to as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SDE), is not in fact an ellipse. The actual shape of the curve has remained unclear since the issue was mentioned initially by Lefever in 1926. In the present paper this closed curve, referred to as “standard deviation curve” (SDC), is clarified mathematically, and some of its applications in spatial analysis are discussed. The shape of SDC changes from a single circle to double circles whe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et of geographical units changes from an even condition to a straight line. The shape of SDC is determined explicitly by the ratio of its minor axis to its major axis. This ratio, therefore, is a useful index to show to what extent the distribution of a set of geographical units is circular, or linear. In addition, the size and radius of SDC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geographical units. The major axis of SDC, whose angle is determined explicitly for the first time, indicates the major orientation of geographical units. A program has been developed to apply SDC to spatial analysis (mean center, major orientation, distribution density, circular condition, etc.). The program is available from jx_gong@hotmail.com . It is written in the MapBasic language, and runs under MapInfo.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世界遗产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提出了"未来遗产说"。长江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具有成为"未来遗产"的潜质。当前,三峡工程旅游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所确立的世界文化遗产评价标准,对具有时代特征的工程建设遗迹和代表性工程文化符号进行"遗产化"保护和开发,开发体验旅游产品,强化遗产教育功能,使之成为当代人留给后代人的"未来遗产"。  相似文献   

13.
This note presents a new measure of spatial imbalance that uses the center of gravity (or the mean center) of a distribution and the geometric center (or the centroid) of a region to define a vector indicat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region. The spatial imbalance of a distribution in a region is defined as the distance and directional deviation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distribution from the geometric center of the region. The convex hull of a region is introduced as the reference for maximum spatial imbalance of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region. The spatial imbalance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1) the relative distance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between the geometric center and the convex hull; and (2) the direction from the geometric center to the center of gravity. This new measure is tested by quantifying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contiguous U.S. population between 1790 and 1950. It describes the well‐known observation that the U.S. population was moving westward across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 and toward reduced spatial imbalance.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8年企业的相关数据,以兰州城区行政区划中街道为空间单元,通过对兰州市制造业企业的宏观总量空间分布、行业类型分布、企业规模分布的分析,探寻该市内部制造业的空间结构特征及规律,并从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入手,分析现有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无论从宏观总量空间分布、行业类型分布、企业规模分布来看,兰州城区制造业企业空间结构由内到外都呈现明显的圈层分布特征;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是在历史因素、土地因素、城市规划和政府政策、集聚效应、开发区等多重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史料解读和实地考察,从文化传播角度,探讨了秦腔"南下扬州"的历史条件、迁移扩散的时空演变过程。笔者认为秦腔自明代成形之后,主要分布于以西安为中心的陕甘地区,伴随明清陕西关中"超省域"商贸格局的形成,大批陕西商贾异地流寓,为秦腔传至扬州提供了相应条件,至清代乾隆年间,秦腔在扬州盛行,并形成秦腔文化流行区。然而,因清廷禁戏令的多次制约及异质戏曲文化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整合,其流行热潮逐渐消弭。可以看出,扬州秦腔文化从"传入"到"盛行"至"消歇"的时空演变过程,是历史时期文化迁移扩散的个案展现。  相似文献   

16.
The majority of Arab sources concerning gardens and spaces dedic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any kind of plant species in al‐Andalus date mainly from the eleventh century onwards and offer very little specif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Umayyad period (mid‐eighth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eleventh centuries). However, we do know the importance that gardens, understood broadly, had both in the material and daily life, as well as in the emblematic and symbolic life, of al‐Andalus during the Umayyad period. The present article reconsiders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Andalus gard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Umayyad perio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foundations of the specific nature of Andalusī gardens and to show that, despite the influence of the reigning dynasty, the history of the garden in al‐Andalus has a notably collective dimension.  相似文献   

17.
以广州的76家星巴克门店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探讨分析了广州星巴克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观测尺度的空间分布模式、空间分布方向、空间分布热点区域以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星巴克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凝聚的带状分布模式;②星巴克门店在空间上呈现东北-西南方向分布特征;③星巴克门店的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出由圈内向圈外密度逐级递减的圈层结构,其热点区域聚集分布在城市中心的商圈、交通枢纽以及中高端休闲消费人群聚集区附近;④城市的交通枢纽、商圈区位以及地价水平三个因素显著影响了星巴克门店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8.
关伟  王春明 《人文地理》2014,29(3):103-108
沈阳经济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其区域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区域自1992年以来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出该地区经济发展县际差异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且就其演化的机制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沈阳经济区经济重心主要介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和辽阳市灯塔县之间,基本接近几何中心,并与几何中心的距离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减弱。19年来,经济重心总的移动趋势为先由东北向西南移动,再由西南向东北推进,但移动轨迹呈现出一定的曲折和波动,其年移动距离和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及政策等显现正相关关系,反映出区域不同时期发展战略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赵勇  张捷  章锦河 《人文地理》2005,20(1):68-74
历史化村镇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第一批中国历史化名镇(村)的命名公布。遗产保护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我国历史化村镇保护研究较国外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也欠深入全面。导致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颇具价值特色的古村镇没有得到很好保护。本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历史小城镇、村落保护的演变发展,然后指出历史化村镇保护在价值特性方面,不同于历史化名城;在保护内容方面,要在以往偏重于物质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方法方面,要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等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城镇发展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家君  常黎 《人文地理》2007,22(1):73-76,91
利用2004年河南省997个城镇数据及夏代以来的城镇演化空间数据,对河南省城镇发展进行了时空梳理,河南省城镇数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北上、政府行政干预等。河南省城镇分布的最初格局受当时人们取水方式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呈现沿水系分布的空间格局,铁路的兴建使河南省城镇布局的限制条件得到改善,公路建设使城镇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均衡。但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使城镇分布又相对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城镇分布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同时在局部地域又有较为集中的块区。河南省城镇的空间格局基本符合中心地理论,但各地域的主导因素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