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阀统治是近代中国的一大特点,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更是军阀混战的温床。在辛亥革命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四川军阀之间发生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争,而二刘之战则是四川军阀混战的高潮。所谓二刘之战是四川军阀刘湘与刘文辉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刘湘与刘文辉都是四川大邑县人,二人是堂叔侄关系,刘文辉是刘湘的么叔,但刘湘却要比刘文辉年长六岁。刘湘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在川系军阀中属于“速成系”。刘文辉毕业于保定军校,在川系军阀中属“保定系”。刘文辉投身戎武之时,刘湘早已是少将旅长,刘文辉虽不在刘湘系统中任职,但…  相似文献   

2.
赵锡骅 《百年潮》2008,(6):74-78
刘文辉,号自乾,四川大邑人,生于1895年,家境小康。他自14岁人四川陆军小学,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回川后,潜心发展,最终雄霸一方。因其足智多谋,人称“多宝道人”。  相似文献   

3.
民国几十年,就是战争的几十年;在国民政府所辖的35个省(以1947年为准,不含中央直辖的12个院辖市和西藏地方)中,又以四川省的军阀混战最为著名,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超过了400次。其中的刘湘、刘文辉叔侄之战,是四川军阀400多次混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也是最后的一次混战。一二刘大战的由来:“一川不容二流(刘)”刘文辉与刘湘乃是叔侄。刘湘虽是侄儿,但长刘文辉6岁。刘文辉入身戎行,刘湘已列位将领。刘湘在军阀混战中扶摇直上,刘文辉亦得以逐步擢升。在四川军阀混战中,二刘为求生存、求发展,相互帮助、相互…  相似文献   

4.
1932年起,四川军阀刘湘和刘文辉这对叔侄为争夺对全川的控制权,展开了一场昏天黑地的大战,以至全川大小军阀几乎无不参战,川民百姓几乎无不受害。二刘关起门来在省内大打出手,省外人难以置喙,即使他们有明确的倾向性。因为谁胜谁负实难预料,万一站错立场,得不偿失。胡汉民此时寓居香港,正筹划以两广为主体的西南各省反蒋联合战线,争取四川二刘是他计划的组成部分,他与二刘之间均保持着密切联络。从某种意义上讲,二刘开战,最大的输家是胡汉民。因为二刘鏖战正急,哪里顾得上他的反蒋计划,而且无论最后的结果谁胜谁败,在胡…  相似文献   

5.
正川康地区主要是指解放前四川省和西康省的地区。当时,四川和西康在国民政府的行政划分上是同一行政区域,因此,也简称为川康地区。解放前,川康地区的行政大权并不在国民党的中央政府手上,而是在以刘文辉、邓锡侯等川康地方军阀手上,他们构成了川康的地方实力派。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的错综复杂,使得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处于貌合神离的复杂关系之中。这也为中共在川康地区的革命活动和对川康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  相似文献   

6.
刘文辉,在民国历史上是个可圈可点的人物。可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深入宣传,他站到了人民一边,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反对蒋介石对西南的控制。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等帮助下,联合四川实力派邓锡侯、潘文华等起义,使蒋介石“决战川西”的美梦破灭,为解放大西南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刘文辉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相似文献   

7.
正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刘湘是个传奇人物,发生在他身上的传奇故事很多,他甚至一度计划在四川筹建"空军"。当时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四川一带军阀连年混战。刘湘虽然独霸川东,坐镇重庆,但是就整个四川来说,刘湘并不是一家独大。因为四川一带还有刘文辉、邓锡侯等人的队伍。这对于有着雄心壮志的刘湘来说,可真是如芒在背。  相似文献   

8.
1890年生于四川大邑县安仁镇的刘湘,在民国历史上是个颇为重要的人物。他从1921年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省长始,历任四川善后督办、川康边务督办、川康绥靖主任及四川省主席,近20年以川省统治阶级的当权人物活跃在军政舞台上。他制造的重庆“三三一惨案”,就是刘湘居于四川统治最高地位时期反对人民革命的突出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9.
邓汉样籍隶贵州,虽非川人,而在仅有三十八个年头的民国时代,他寄身四1;1长达二十余年,是可谓已与川人休戚相共矣。1929年至1938年初这段时间里,他一意辅佐刘湘,为刘开拓局面,所有大端,笔者前曾写过似p汉祥在刘湘统治时期的活动)一文,1988年(四)11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八辑已予刊载。刘湘死后,邓又竭尽智慧,襄赞川康实力代表人物刘文辉、邓锡候、潘文华等将领,在中央、地方明争暗斗光时或己的岁月中,年保川康局面未至全败。此中经过.饶有史料价值,故续撰本稿,以补前文之所未及者。一、川局在动荡中1.反对张群立)111938…  相似文献   

10.
作为川系军阀的代表人物,刘文辉曾经历了军事的起起落落和政治的波谲云诡,他的人生历程,也正是中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见证。长子刘元彦出生时,正值刘文辉军事生涯的顶峰。如今年近八旬的刘元彦在北京一座普通的居民楼里过着平静的晚年生活。刘元彦退休前任人民出版社编辑,说话间眉眼总是带着笑,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老人是一位出生于军阀之家、当年曾过着优裕生活的"大少爷"。  相似文献   

11.
《炎黄春秋》2011年第7期刊登了童梓平《一个沉冤几十年的大案》一文,记述了1949年民盟四川支部在西康组织民间武装,配合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三位川军将领的反蒋起义,并阻击胡宗南的部队经西康南逃,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支起义队伍却被定性为"以张志和  相似文献   

12.
1939年,最后一支出川抗日的川军部队——第八十八军也雄赳赳地奔向抗日前线,这支部队的军长便是川军中颇有名气的范绍曾,也是电视连续剧《哈儿司令》的原型人物。范绍曾,字海廷,外号“范哈儿”,四川大竹人,他长得肥头大耳,憨态可掬,整天眯着个眼,显得傻呼呼的。他原是袍哥出身的绿林,被招安后,当了个师长,1927年随杨森投了北伐军。在四川军阀混战中,他又投靠蒋介石,得到蒋的青睐和器重。武汉失陷后,蒋给他一个军的番号,委任其为八十八军军长,令其出川抗战。  相似文献   

13.
为文史抢救工作的需要,我就“杀羊放龙”一事采访了原中统特务组长俊德先生,从他口中得知他与沈醉既是老乡,又是朋友,大赦后的一次喝茶时,沈醉向俊德透露了毛人凤暗杀杨杰和龙云的一段秘闻。杨杰将军早在抗日时期就对蒋家王朝失去了信心,暗中倾向中共。1949年上半年在重庆领导民革工作,策划川、康、滇的国民党军队将领起义。他的行动引起了保密局西南特区的注意,及时报告了已逃往台湾的蒋介石。蒋立即授意,对杨杰进行监视,观其行动。7月下旬,杨杰为加快起义进程,秘密给刘文辉部一团长写了一封亲笔信,令秘书送去,不料,这封密信落到西南特区一…  相似文献   

14.
正父亲黄炎培对四川有很深的感情。他在晚年曾说"我在四川留居八年以上,占八十年岁月的十分之一,四川可算我的第二故乡了"(参见黄炎培著《八十年来》第95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出版)。父亲一生走南闯北,可谓走遍天下又名满天下,为何偏对四川独有情钟呢?首先,父亲在川岁月经历的是国家民族的最危亡时刻,不能不在他心理路程上留下极重痕迹。其次,在川八年中已过六旬的  相似文献   

15.
提起赵尔丰,许多人自然就会联想到他血腥镇压保路运动的罪恶行径。赵尔丰是清末汉军正兰旗人,1903年随四川总督锡良入川,镇压会党起义,1905年即升任川滇边务大臣,1908年继升为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1911年4月被调任四川总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赵子云 《文史春秋》2007,(10):62-64
提起赵尔丰,自然就会联想到他血腥镇压"保路运动"的罪恶行径。赵尔丰是清末汉军正蓝旗人,1903年随四川总督锡良入川,镇压会党起义。1905年即升任川滇边务大臣,1908年继升为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191l年4月调任四川总督。  相似文献   

17.
王华 《贵阳文史》2008,(2):45-50
1895年,刘文辉出生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上有5位兄长,刘文辉排行第六,谓老幺。刘氏祖籍安徽,清初移民入川安居雅安,后迁居大邑县安仁镇,祖上世代务农,男耕女织。民国年间刘氏家庭平步青云,出了3个军长、8个师长、15个旅长、1个省主席和1个战区司令长官,刘文辉和刘湘叔侄,是刘氏家庭最耀眼的将星。  相似文献   

18.
陈红民  ;周丽莉 《纵横》2014,(12):53-56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面对败局曾有西南与东南两个布局的肆应战略,即在以川滇黔为核心的西南地区,和以台湾为核心的东南地区建构强有力的战略防御堡垒,并借此苦撑待变。然而,蒋介石的苦心布局,却以崩坍告终。国民党军在解放军的攻击之下,不仅没有形成有力的抵抗,而且西康之刘文辉、四川之潘文华、云南之卢汉等地方实力派接连通电起义,所谓西南布局瞬间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9.
一二刘相争局面的形成和二刘大战刘湘(1890—1938年)与刘文辉(1895—1976年)是四川军阀史上的两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前者是“速成”(四川陆军速成学堂)系的首脑,后者是“保定”(保定军官学校)系的头目。四川军阀派别虽多,但能势均力敌,长期抗衡者则只有“速成”与“保定”两大“学系”。四川现代史上长达18年之久的军阀割据与军阀混战(从1917年刘存厚与罗佩金、戴戡之战起直到1935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亟须切实掌控四川,而地方势力却因既得利益受损,多次武力抗拒中央,使得四川政潮迭起。1938年1月四川省主席刘湘逝世后,蒋介石任命张群主川,引起刘湘嫡系强烈反弹,被迫收回成命,改任刘湘旧部王缵绪主川。次年8月,风潮再起,四川军人武力驱逐王缵绪。此形势下,蒋介石不得不亲主川政。然而一年后,在四川军人多方掣肘乃至进行兵变的威胁下,蒋介石也不得不辞职,但仍坚持让张群继主川政。持续不断的川政风潮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大后方的稳定,影响了抗战大局,也呈现了战时中央与地方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