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同衡 《湖南文史》2012,(11):51-51
右边这幅作于1938年的《“武运”岂能长久》,画中描写的是日本家庭一老一小爷孙二人。老爷爷愁眉苦脸说:“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从墙上挂的两张遗像可以看出,老爷子的儿子、大孙子已经在侵华战争中死掉了,“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去谁呢?是年迈的老人?  相似文献   

2.
“最近准备去哪里旅游?”好友小江问我。  相似文献   

3.
小D: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正在香港,为今年最后一个选题收官冲剌。刚才上线,看到你的MSN签名写着“地上一年,天上几何?”我知道你又想起了娃娃。——去年这个时候,她回深圳过年。一场谁都没在意的感冒,让她留下一对加起来还不到7岁的如花儿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日子去得这样快,真的到了2012了。  相似文献   

4.
柯云  丽阳 《文史春秋》2010,(5):44-47
据有关知情人透露和档案史料记载,戴季陶曾护送班禅回藏,后因班禅圆寂,他又毛遂自荐,抢到一个赴甘孜祭奠班禅的美差。这其中发生了什么?话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5.
阿了 《世界》2013,(11):80-85
莫斯科向东220公里,是小镇苏兹达里。一年当中,我去了4次。 朋友们一段时间不见,再见到时就讥讽我:“好久不见,去苏兹达里了?”然后会不解地追问,“你老去苏兹达里干吗?”我想了半天,回了一句废话:“去苏兹达里呼吸”。这的确有点“废”,人在何时何地能不呼吸呢!但是,请问,除了漫天蔽日的阴霾,现在还能呼吸什么?大概只剩下现代的喧嚣,封建的礼教,空中的楼阁和地下蚁穴留待我们品味了。  相似文献   

6.
收到一个短信:“哥,多年没见,祝节日快乐,身体健康!”看电话不知何人,我回:“你是哪一位?”得到回复:“飞,很少在港。”我回:“oh,中秋节快乐”,他回:“不时会回味在台上高歌的日子!”,我又回:“岁月难留,人生就是如此!”。此时我也沉思和他一起在348的士高厅的往事,当初我和他不稔熟时,对他的印象并不太好。  相似文献   

7.
为人父母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古代早就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诗句,民间也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之说,这本应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家长看到人家孩子去了“钢琴班”、“绘画班”“舞蹈班”等,根本不顾孩子有无兴趣,咱家宝宝也得去。有的孩子实在没有这种兴趣,家长则对其责骂甚至拳脚相加,这种“牛不饮水强按头”的家庭教育中的从  相似文献   

8.
叶波 《世界》2011,(11):202-205
“什么?你花钱去做义工?为大象干活儿?”“傻了吗?”叶波也在问自己。但旋即又安慰自己说:“如果真是我傻,那么,来自世界备国的不少人都傻了,大家都掏钱来做所谓的义工,还得天天千活。”是的。这群人都是喜爱动物的爱心人士,关心大自然的人。或许,只有他除外。  相似文献   

9.
李家泉 《百年潮》2010,(4):75-76
最近十余年来,台湾由“威权政治”走向“政党政治”,人民当家,社会多元,应该说是一个进步。然而我总觉得,这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的东西,这在转型社会,是一个“过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这种情况,如果时间太长了,习以为常,昕之任之,不求改善,未免也会走向“反面”,这是应该注意到的。  相似文献   

10.
梁树新,一个自我炒作者?一个投机取巧者? 冬日的下午,在窗帘把窗户敲打得噼啪作响的办公室里,梁树新摆摆手说:“不会浪费时间和这些质疑者争吵了。”他慢慢想明白一件事儿——想利用微博聚合资源,取得效应,去推动一些事情,就要承受遭非议的代价。这是公平的。  相似文献   

11.
“去哪里喝茶?”过去这不是一个问题。我在成都住了十年,可以有太多的选择。许多时候,我选择去宽巷子或是紧挨着的窄巷子找一家老茶馆坐下来。要不了多久,一大帮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就会从各处陆续赶到,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好像所有成都人都赋闲在家不用上班。但城市改造的浪潮把城里的大部分古旧建筑冲得无影无踪,窄巷子在我上次回成都时已经拆除。宽巷子的拆迁工程也启动了很久。我以前经常光顾的那些老茶馆已一一消失。“去宽巷子!”朋友的回答让我意外,我以为他在动员我去已经改造好了的宽巷子喝茶,“还没有拆光。现在比以前还要热闹,还要好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2005,(7):72-72
感受足浴,是一次陌生的体验,去哪里呢?“千子莲”,一个美得令人“心痛”的名字,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不仅使全身心彻底的放松,痛快淋漓了一回,而且还从头到尾感受了一次足道独具魅力的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文史天地》2009,(6):72-72
你“跳槽”了吗?这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但在明清时期,这句问话相当不雅。 徐珂的《清稗类钞》对“跳槽”给出了非常确定的解释:“指妓女而言,谓其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意思说得很明白,最早这个词是说妓女的。一个妓女和一个嫖客缠绵了一段之后,又发现了更有钱的主,于是丢弃旧爱,另就新欢,如同马从一个槽换到了另外一个槽吃草,因此,这种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为“跳槽”。后来这个词也被用到了嫖客身上。  相似文献   

14.
张衍荣 《丝绸之路》2011,(13):61-65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正是秋水长天之日,车进衡阳地界时,我们侃起了“雁去雁回”:大雁越冬,为什么飞到衡阳后就再不肯南去了呢?是文人杜撰,还是物候自然?争论的结果是,不管属于哪一种,显然都跟衡山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曹娟 《丝绸之路》2010,(17):27-28
心里一直想念着黄河,一直想到黄河边上去感受一下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伟大河流。但每次去北方,途经黄河总是来去匆匆,此次到河南出差,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让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夙愿成空了。  相似文献   

16.
曹瀚 《丝绸之路》2013,(5):58-58
在莫高窟“朝圣”的20多天里,我从大家对于壁画近乎教徒般虔诚的拜谒中,隐约感受到了一丝的困惑和疑虑,那是我们大家都不愿触及但又无法回避的一个越来越清晰的问题:我们是来“朝圣”的,但“圣”在哪里?又怎样“朝”呢?如果就是每天看壁画,作写生,那好像缺乏了点神圣感。我知道大家都很苦闷,但也都不愿去触碰别人的感受,只是在默想。也许画家们会在辛勤的创作中破解这其中的要义。  相似文献   

17.
段扬 《文史春秋》2008,(6):49-51
“合浦珠还”,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成语,亦可倒过来读作“珠还合浦”,字面意思是合浦郡的珍珠又回来了,比喻好人去而复回,好东西失而复得,也常用来颂扬官吏的勤政爱民与清正廉洁。  相似文献   

18.
李家泉 《百年潮》2008,(2):45-48
目前台湾岛内的“台独”分裂势力,气焰越来越嚣张,从2007年初开始的“去中国化”、“去蒋化”、“去中华民国化”、改写教科书,到近期极力推动“入联公投”,可谓是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什么会是这样?这自然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台湾意识”长期发展而又未能得到应有解决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1794年春节,笔者在南京最繁华的市中心友谊华联大厦举办了个人书画展,一位港商被悬挂厅堂的展品所吸引,他对笔者说:“先生能否赐梅作一幅予蒋纬国先生?他是我的挚友。”笔者欣然应诺,将画好的《红梅图》交给了他。之后,他去俄罗斯,回香港,并去台湾。6月份,笔者惊喜地收到蒋纬国先生书函。这是蒋纬国先生专用信笺,通过纸面,可以照见防伪印记。这封信函,主要内容如下:1.梅画他已收到,因动大手术,正在休养与康复中,故未能及时函复,希谅。2.能得这幅梅画,又同姓“蒋”,实不可多得。3.他爱梅如命,因梅花清芬高雅,坚贞刚…  相似文献   

20.
夏天 《古今谈》2006,(2):75-76,34
龙泉出剑又出瓷,历史悠久,但却不是轻易去得的地方。十年前要坐十多个小时的汽车,在全省实现“四小时交通圈”以后也要六小时。所以当“地主”叶放问:龙泉去不去?我立即说去去去,但我所期望的是要去看青瓷的古窑址。他说可以可以,我陪你去。哪里知道盼着有瓷缘,却是与剑有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