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船棺葬是长江以南乃至东南亚一带的特殊葬俗,考古学界和民族学界都对它做过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从这种葬俗的分布范围、葬具形态、葬制、地方志记载以及诸多的旁证资料出发,提出船棺起源于独木舟,并认为这种葬俗反映了古人灵魂升天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2.
本根据成都平原和重庆地区葬具的发展线索,认为船棺葬为蜀人的固有葬俗,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的船棺葬是受蜀化影响的结果。巴人本来无船棺葬的习俗。  相似文献   

3.
本根据成都平原等地和重庆地区葬具的发展线索,认为船棺葬为蜀人的固有葬俗,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的船棺葬是受蜀化影响的结果。巴人本来无船棺葬的习俗。  相似文献   

4.
船棺葬是战国秦汉间巴蜀地区流行的一种丧葬习俗。本文运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 ,从船棺葬的发现与地理分布、船棺葬与巴蜀先民生产与生活的关系、船棺葬的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 ,探讨这一古老的丧葬习俗形成的原因 ,以及它所蕴藏的民俗文化内涵。指出巴蜀船棺葬的产生 ,既是巴蜀先民受到本民族“送魂”意识支配下的产物 ,同时又与古代巴蜀先民的生产活动与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葬俗作为人生礼俗的内容之一在民俗学中备受关注,以瓮棺葬形式埋葬未成年人是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到晚期阶段曾一度流行的习俗。与中原和江汉地区相比,本区瓮棺葬以"陶片覆盖葬"为主,"完整陶器装入葬"较少,在葬具的组合和墓主年龄及埋葬位置等方面亦存在自身特点。海岱地区先民在向西拓殖的过程中主动引入了豫中地区的瓮棺葬俗,并且加以改造来适应自身文化。民俗学理论中关于葬俗传播和变异的研究为阐释史前时期海岱地区瓮棺葬俗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北首岭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发掘出土了66座瓮棺葬。通过分析,北首岭瓮棺葬的分布有自身的特点,瓮棺葬使用的葬具、埋葬的葬式和随葬品等葬俗和同时期仰韶文化瓮棺葬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从北首岭遗址可以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瓮棺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7.
峡江地区瓮棺葬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本文通过对该区瓮棺葬结构与形制、随葬品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认为峡江地区瓮棺葬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时代特征,是战国秦汉时期除黄河下游及辽东地区之外的重要瓮棺葬流行地区。峡江地区瓮棺葬的大量发现为研究这种葬俗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罗家坝遗址的发现是近年巴文化考古的一项重大的发现,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巴人的文化、经济军事、政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特别是M33的发现,给人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M33出土文物及发现的一些痕迹,可以看出巴人所用的葬具很可能是船棺,这(是否)可能有与史书记载中的"板楯蛮"有关,也是值得注意的.M33的随葬品主要放置在足端,出土的兵器放在船棺的前舱,主要是铜钺、铜戈、铜剑、铜矛、铜刀.而戈又主要是靠在船棺头舱的两侧,也就是说是靠在船的两侧舱壁,随葬品的不同位置的摆放对于研究巴人的葬俗是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在巴国考古和巴文化研究中有重要地位,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宣汉罗家坝》是巴文化研究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它的出版将大大推动罗家坝遗址考古和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报告中的方形墓坑的M33应为船棺葬,可至少推测复原出7具船棺。M33出土了一件标准的楚式缶,有耳,同墓所出的铜环推测跟耳配套,时代为战国时期。船棺葬并非巴人特有葬俗,推测广元和汉中至少一部分为蜀所控制,并存在一条蜀和中原地区直接联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从考古发现看四川与越南古代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雨 《四川文物》2006,(6):17-23
根据越南青铜至铁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遗物的特点,可以看到,四川与越南船棺葬俗及部分船棺葬随葬器物有相似之处。另外,相同时代或时代稍异的遗物中,玉璧、玉瑗、玉璋、玉戈、陶器、青铜兵器等也有诸多相似之处,表明四川、越南两地在该时期存在较密切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四川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巴蜀文化。四川的少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些少数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建国以来,四川地区出土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古墓葬和古遗址,它们无论是埋葬方式还是文化特色都与中原文化有所不同。许多古墓葬充分反映了当时历史、政治、经济及文化内涵。四川发现的古墓葬中较为典型的有反映古羌氏民族的石棺葬、巴蜀民族的船棺葬、汉晋崖墓、邓都人的大石墓、古白族人的火葬墓及交人悬棺葬等六种主要葬俗。它们所出土的文物对研究四川古代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2.
在挖空的木槽中处置死者的方法在菲律宾有着悠久的传统.这种葬法中的棺材,通常有益,棺盖顶部成人字形,看起来像是有屋顶的船.因此它们被称为“船棺”.人类学资料的推断称这些棺材为“灵魂之船”:用来把灵魂引渡到死亡世界.考古学的证据看来也支持这种观点.凡是将成年人的骨骸实行习惯上称之为二次葬的地方就有这种细长形的,有角椎状屋顶的棺材.不过长度有限,一望而知它就是小孩的棺材.例如在马斯巴特岛的东部一个岩腔里就有一个短小的小舟,里面装着人的骨骸,因为是最近才埋葬的,埋葬的船未受扰乱.从最近在巴拉望岛奎松城的塔崩洞内进行的考古活动所收集到的实物看来,似乎可以进一步认为,船棺葬的观念同瓮棺葬的观念一样古老.在一个叫曼侬的洞室里,一个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瓮棺葬出现于大坨头文化时期,并在战国秦汉时期广泛流行。按墓葬的年代,大致可分为五期,大坨头文化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西汉时期、新莽到东汉早期。瓮棺葬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北京地区战国秦汉城址的考古发现较为一致。从被葬者的构成和葬具来看,儿童瓮棺葬和成人瓮棺葬有明显的区别,尤其特别的是路县故城考古发现成人瓮棺葬,还发现瓮棺葬埋入道路等特殊葬俗,为探讨战国秦汉时期北京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什邡荥经船棺葬墓地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出版了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辑的《四川考古报告集》①,其中发表了《什邡市城关战国秦汉墓发掘报告》和《荥经同心村巴蜀船棺葬发掘报告》,另外还有《涪陵小田溪9号墓发掘简报》和《广元市昭化宝轮院船棺葬发掘简报》。在小田溪以往曾发掘过两批7座墓葬②,此次发掘的9号墓从各方面看与“前两次发掘的一样”。其为巴文化墓葬已无疑问。昭化宝轮院共清理9座墓,“与1954年所出船棺葬处在同一个墓葬区域”。出土器物也“都与该地过去发现的船棺葬所出器物相似”。1954发掘的船棺葬属巴文化③,所以此次发掘的船棺葬属巴…  相似文献   

15.
翟霖林 《文博》2012,(1):15-18
鱼化寨遗址发掘了一批仰韶文化瓮棺葬墓,极大地丰富了仰韶文化墓葬的材料。通过分析,认为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在放入墓葬之前应该全部为实用器,不存在为埋葬而专门制作的葬具或明器;特殊的多重棺结构可能是棺椁制度的萌芽,"同穴异棺"的葬俗则丰富了我们对仰韶文化早期瓮棺葬墓的认识。仰韶文化晚期墓葬的发现反映出仰韶文化时期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6.
成人瓮棺二次葬是郑洛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重要特征之一,葬具形式主要是"伊川缸".瓮棺作为史前时代最早采用的葬具形式,则是在二次葬普遍流行的基础上,对特定人物实施厚葬的具体反映.而这一葬俗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半坡类型中最早萌发,并可能在其东渐过程中逐渐得以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崖棺葬,自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以来,称呼不下二、三十种,有称悬棺、沉香棺、铁棺,有称架壑船、仙船,还有称仙骨函、仙人葬、葬堂等。目前,史学界多数同志称为悬棺葬,也有称为崖洞葬、崖墓、崖葬或岩墓的。笔者认为,这些称谓都是针对某一地区崖棺葬的具体情况予以命名的,如武夷山地区的悬棺葬反映的是“枯槎插石罅,以庋船棺柩”(宋朱熹《武夷山图序》)的情况,叙南地区的悬棺葬亦如此,《叙州府志·外纪》  相似文献   

18.
在江苏一些近海地区的原始氏族墓葬中,死者头部复盖红陶钵的葬俗甚为流行。其中有些墓葬的死者均为头向朝东的仰身直肢葬,作者对这两种葬俗的来历和含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岩洞葬是一种将死者遗骸置于天然溶洞内的特殊葬俗,广泛流行于黔贵山地。贵州是岩洞葬与悬棺葬的分野之地。贵州岩洞葬主要时代为唐代以降,迄今已发现近百处。岩洞葬是环境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祖灵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代贵州岩洞葬是研究这一古老葬俗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0.
史前居室葬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前宗教是史前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了解前者便不能完整地把握后者。在史前宗教中,葬俗尤其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事实上,有关葬俗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不少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不过,对于居室葬(即在居住面地下埋葬死者,使生者与死者同“居”一处)的研究文章还不多见。考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我国很少发现居室葬;另一方面是我国古代绝少这种野蛮的葬俗,从而造成了我们对它的忽视。假如对居室葬进行历史的考察,我们将发现它是人类最古老葬俗的一种,并曾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