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煜 《清史研究》2020,117(1):113-123
在江汉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宗族组织发展与水域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以往研究表明,清中期及以前的江汉平原,对湖产和垸田的争夺是该时期宗族组织建设的主要诱因和推动力。但对晚清民国时期江汉平原宗族的研究并未延续前述思路,多从近代化的角度予以阐述。从晚清民国时期黄陂范氏的宗族建设过程中,可以看到江汉平原宗族组织如何适应、利用新形势来维护和延续业已形成的"业权"所属。从湖产、垸田争夺到码头开发,构成了清代以来江汉平原湖区开发的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探讨了江汉平原垸田的一些基本经济特性。文章认为烷田是当地人民在长期与水争地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其土地可分水田、旱地、水旱不定型耕地及湖底水田等四种;其形成则分先有成熟耕地然后围垸挡水及先围垸再垦辟成田(围湖造田)两种。垸田内的耕作制度包括水旱轮作制、单季或双季稻作、粮棉等连作混作轮作等。垸田在江汉平原总耕地中的高比例及垸内作物的相对高产使得它在地方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正> 江汉平原与太湖平原等地同属南方湖区,呈现为一种河湖交错的平原湖沼地貌。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长江中下游间人口大迁徙,使江汉平原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显露,与水争地的垸田获得极大的发展,葑田出现的历史条件趋渐成熟。《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一一三○《汉阳府部汇考·汉阳府风俗考》汉川条云:“汉川四周皆水,湖居小民以  相似文献   

4.
十年来两湖地区暨江汉平原明清经济史研究综述张家炎地区经济史或称中观史学的研究近年来势头猛健,两湖地区作为地处内陆的重要省分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明清两代是湖广崛起的重要时期,纳移民、开垸田、输米粮,以“湖广熟、天下足”而引起朝野的瞩目。近十年来以一批中...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国家对于汉水下游的水利管理制度经历一个变迁的过程,与这一区域的水利问题的日益突出密切相关,垸田的发展以及带来的问题是主要的因素。钟祥至沙洋的汉江干堤极易溃决,并且关系到整个下游地区的安全,因此在人力组织、资金筹集、岁修维护上,国家的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倾斜性,相对于沙洋以下的区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沙洋以下,天门、潜江、沔阳等州县所在区域主要以垸田为主,国家将这一区域的堤防修筑与维护主要交由地方来进行。垸堤岁修维护采取堤甲制的组织形式,由垸民完成,一方面没有固定的资金,另一方面在正常年景之下,垸民可以获得基本的物质生存,因此垸堤的维护面临相当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台(或称“墩”)、垸(堤垸)与江、汉及其重要支流如东荆河、通顺河、天门河两岸大堤是江汉平原上最重要的防洪设施。其中,台的起源最早。很多研究者指出:利用平原上的残丘岗地,或建造人工冈地,作为躲避洪水的居住地。是人类最古老的与洪水斗争的手段之一。迄于今日,我们在江汉平原还可以看到许多带有“台(培)”、“墩”的  相似文献   

7.
荆门后港城河城址位于江汉平原西北部,地处平原向荆山余脉过渡的丘陵岗地地带,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城址,也是汉水流域荆门境内继马家垸城址后发现的第二座新石器时代古城址。该城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长江中游早期古城址的内容,同时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这些早期城址之间的关系、探讨长江中游史前聚落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怀想怡园笔者在拙著长篇小说《花会》中,试图凭借想象力,描绘在武汉历史上有过确凿记载却在地理上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怡园概貌。怡园曾是当年武昌、汉阳、汉口三镇最蔚为壮观的园林,堪与苏州园林媲美,又多了些江汉平原的开阔气派。笔者在小说中的描绘也并非凭空想象,  相似文献   

9.
湖北既有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适宜养殖的广阔水域,又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层峦叠嶂的广大山区,地势起伏大。在1860万公顷土地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占20%,大致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江汉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是中国南方四大富饶平原之一,也是全国的商品粮棉和淡水养殖业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 (一) 理解知识与知觉知识 第三种知识类型 实在知识是关于历史地理现象的具体的、特征性知识,抽象知识是关于历史地理现象的普遍性、规律性知识。无论实在知识还是抽象知识,都是由外部考察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11.
<正>周长山、林强主编的《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书,于2012年6月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论文集有627页、91.6万字的宏大篇幅,共收录64篇学术论文及1篇会议综述,分别涉及广西历史地理、历史政治地理、生态环境变迁、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地理文献学、历史地图学、考古地理等多个领域,在边疆历史地理及环境史主题方面也有不少新意迭出的研究论文,充分体现出历史地理学界同仁们关注现实、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学术理念与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清史地理研究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历史地理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在清史地理研究领域的学术进步也令人欣喜."清史地理"是笔者提出的概念,它是研究有清一代各种地理状况的专门学问,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断代地理研究,指历史地理学研究清代的部分;二是指历史地理研究牵涉到清朝的内容.前者是清史地理的核心内容,后者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两年之内,清史地理领域出版专著近十部、专题论文七八十篇,在历史地理学五大板块的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地理文献三个方面都有显著成绩,在学术研究的古为今用方面也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3.
<正> 一 地理历史型叙述理论 (一) 历史的地理解释 环境论史学 任何国家早期的历史地理学都是考证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地名。自然,历史学者对此十分热心。这是实证历史学发展中所要出现的必然状况。续此之后,随着地理环境论  相似文献   

14.
淮汝颍地区是指淮河、汝河、颍河交汇地区。其地理范围东到涡河,北及许昌——太康一线,南至大别山脉,西达桐柏、外方诸山。地势西高东低,河谷阶地与冲积平原相间。在它的东面和西面,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中间无任何天然屏障;南面是广阔的江淮丘陵,西面经方城缺口、桐柏缺口可进入南阳盆地;西南经“义阳三关”可直达江汉平原。可以说,淮汝颍地区是各大地理区相互辐射的交汇点,是东西南北各大地理区交汇的中心。这种开放的地理格局,为上古时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地理舞台,而分布于此的古诸侯国又为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董珊 《文博》2012,(5):49-53
本文重新考释了西周昭王时期启尊、启卣铭文以及所见的历史地理,认为启尊、卣铭文分别记述了周昭王两次南行的路线。尊铭记西南行,可能是沿褒水岸边走褒斜道,目的地是汉中;卣铭记东南行,先沿秦岭谷地向东行,中途止跸于山谷而宿,又至于位于蓝田的上侯,沿蓝武道至于均水岸边,目的地可能是江汉平原地区。这两次南行都到了汉水,或有可能都是昭王伐楚的前奏。器主启在事件中担任警跸,因此功劳而作器纪念。  相似文献   

16.
<正> 历史地理学的复原理论 (一) 复原理论中的逆行法 逆行法与倒叙法 人们经常谈到历史地理学的资料是历史性的,研究方法是地理性的。研究现存地理现象的地理学利用现代资料,而研究以往地理现象的历史地理学则利用历史资料。现代  相似文献   

17.
<正> 地名本是一定地域、地方和地理事物的名称(或代号,标志)。但做为一种地理事物,它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演变的。地名不但有其共同的、普遍之规律,同时亦因各地民族的、历史的、地理的条件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历史特征、区域  相似文献   

18.
传统时代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主要选择地势稍高的自然墩台、长冈或建造人工墩台,以躲避洪水的侵袭;很多台墩依堤而建或与堤相联,但台墩之间并不相连,从而形成以散居为主导的乡村聚落形态。江汉平原腹地以散居为主导的乡村聚落形态之形成,有其根深蒂固的地理基础与社会经济根源。环境与资源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乃是散村形成并长期延续下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历史地理学科性质评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历史地理学科性质评议尹国蔚历史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科,这似乎已成定论。已故谭其骧先生早就说过:把历史地理看作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或历史与地理之间的边缘学科的看法,“目前至少在我国国内已基本上销声匿迹了”。①邹逸麟先生更明确指出:把历史地理视为地理学科...  相似文献   

20.
<正>一、概述著作。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出版的与历史地理有关的著作如下:综合研究:施和金《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中华书局);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山东教育出版社)。历史政区地理: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徐建平《政治地理视角下的省界变迁:以民国时期安徽省为例》(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