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07,90(1):75-87
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形成理论的探讨,似可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为界,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一个时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社会形态视野下的近世宗族农村公社论、族权论、宗法思想论、土地关系制约论四论;在后一个时期,则从研究问题的实际出发,对前一个时期的理论基础有所突破,主要反映在宗族民众化、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的"三化"、国家认同论、宗族乡约化以及对宗族形成原因的综合分析方面.把握近世宗族制的形成及其性质,将近世宗族与中世世家大族加以比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封建社会后期理论影响下的宗族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宋以前的宗族与社会具有身份性,是世家大族掌控社会;宋以后的社会具有非身份性,普通官僚与民众地位上升并拥有宗族.新的研究注意到中世世系重视女系的问题,对于当时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日本学者唐宋变革论下对于中国中世社会的研究,提出了贵族制、豪族共同体等理论,也值得借鉴.我们应当把宋以后宗族形成问题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重新加以审视,关注宋明以来宗族的新与旧、南与北、官与民、国家与宗族、守旧与创新等问题,进一步充分占有资料,改进解读资料的方式,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断代史的中古宗族研究,基本是被当作士族研究所附属的子题展开的;而在中国古代家族或宗族的专题史研究中,学者们则通常把汉唐间的大家族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演进阶段,冠以"世家大族式家族"或"士族宗族制"等名称,用以与宋以后的近世宗族对举,并以"士族"作为这一时期家族或宗族最突出的历史特征。断代史和专题史研究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范式及史料环境的不同,造  相似文献   

3.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2,(1):94-104
山东青州邢氏原是务农的家族,在邢玠科举成功为官之后,转型为官宦之家,成为地方望族。从万历时的邢玠开始,到崇祯时的邢彤庭,邢氏从事宗族建设,制定并实践各种宗族制度,宗族乡约化、组织化。邢氏受到宋代程颐、程灏的宗会思想很大影响,通过"宗会"复兴"宗法"。这是宋以后宗族组织化的一种重要模式,以往的宗族研究重视不够。邢氏也编修了族谱,有家庙或者家堂,将御赐的祭田作为族田,还设置了宗学、义仓,族长实际上就是宗正。邢玠受到苏洵苏氏谱法以及睦族主张的影响较大,邢氏族谱着眼于睦族,收录大量宗族制度的文献,内容非常丰富,面貌大为改观,成为重要的民间文献。晚明不仅再造宗族,也再造了族谱,完成了中国近世宗族与族谱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4.
2004年12月11—12日,中山大学历史系举办了主题为“区域研究与东南亚历史进程”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广西、云南、北京、福建、河南以及广东等地的3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中国汉人社会的宗族研究,史学界主流是以进化论为理论支撑的社会分期论,在国内表现为革命话语下的封建社会形态论,在日本则表现为近世社会说和唐宋变革论(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氏著:《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4、23~25页)。就文献资料而言,"宗族"二字连用很早就已出现,秦汉以降的史籍中亦不乏见,学者们  相似文献   

6.
王涛 《世界历史》2007,(1):148-151
2006年8月24至27日,由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历史上的国家:形态、属性和功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十多所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30多名学者,围绕“国家”这一主题,考察了国家的形态、属性以及功能等相关内容,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作为嘉宾出席的北  相似文献   

7.
张传勇 《民俗研究》2012,(2):156-158
2011年9月26日至29日,“中国日常生活史的多样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会议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共收到论文及提要50余篇,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名学者出席会议。兹对会议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2005年11月19至21日,德国史研究理论和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学者及武汉地区高校的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18篇,就德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及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一、德国的战争历史反思问题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者们很自然地关注德国对战争历史的认识和德日的不同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朱忠武认为德国对战争历史的反思是实践历史反思的成功范例,德国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战后纳粹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9.
2013年9月27-29日,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共渠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汉阙与秦汉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汉阙之乡”四川省渠县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40多名学者参加了研讨,并实地考察了汉阙遗存。  相似文献   

10.
谢秀丽 《史学月刊》2007,(11):120-121
“十至二十世纪中国工商业与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7月9~11日在河北大学举行。研讨会由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举办,来自国内外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多名学者参会并提交论文。会议围绕工商业与金融史两大主题展开,涉及农业金融与农村借贷市场、商业信用、地权市场与金融、根据地金融业、三农与农村金融等问题,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证研究。除上述议题外,与会代表对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与发展方向也进行了讨论。一关于货币金融史的讨论金融问题是本次会议的热点,讨论的问题涉及中国古代借贷之外其他重要的融资方式和当代金融发…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在宗族社会变迁、宗族近代化、城市宗族研究方面都出版了专著,研究者还注意从区域入手探讨宗族,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广东、福建、安徽等地宗族,极大改变了以往近现代宗族研究的薄弱状况.华北宗族的研究引起人类学与历史学学者的重视,客家宗族研究形成高潮,人类学者关注当代宗族.当代宗族复兴的研究方面,宗族与乡村自治的探讨成绩突出.  相似文献   

12.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6,(1):150-168
文章对2009—2014年间有关明清时期宗族研究的状况进行了综述,首先论述了综合研究,再依次介绍北方、长江中游、江南、闽粤不同地区宗族的研究。作者认为学者多采取地方史的研究策略,探讨不同区域的宗族,个案研究数量最大。已有的一些宗族理论得到验证并拓展或进入新的综合表述。明代中后期宗族研究迅速发展,对其原因的探讨也有新看法。"宗族建设"与"宗族组织化"的研究在增长,这是对于宗族制度研究的活化。作为地域性宗族,学者对宗族的自治性问题有着持续性关注,这与对民间社会的存在形态和社会治理的思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09年4月15日至18日,"第一届中英英国史学术交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主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办,来自中英两国的23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23篇.会议围绕"贵族与国家"、"农村与农业"、"商业与城市化"、"中世纪宗教"、"人口与性别"等主题进行.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1月19—20日,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亚裔学系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五邑大学举行。来自美国等七个国家和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张春旺副所长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开展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宗翰对宋的政策经历了联宋灭辽、建策攻宋、确立灭宋总目标、以和议佐攻战几个阶段的演变.在金太祖时期,他赞成金太祖联宋灭辽的策略,后来积极主张攻宋,并确立了灭宋总目标,一心要在灭宋后另立傀儡政权帮助金朝管理原来宋朝的土地,到了1130年以后,随着宋弱金强的形势逐步向宋强金弱方面转化,金廷内部开始有一些人逐步产生了与宋议和的思想,宗翰则抱着灭宋总目标不放,开始采取"以和议佐攻战"的对宋策略,至死也没有完成向"以攻战佐和议"方面转化,在有关与宋议和的问题上,他的主张与金熙宗等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作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宗族和宗族制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是一块值得耕耘的史学园地。王善军先生多年潜心于此,其《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首次以专著的形式和份量,探讨了有宋一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的历史真貌。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其一,该书从整体上全面探讨了宋代的宗族和宗族制度,既具系统性,又具贯通性。这是此前所未有的。全书分为引言、绪篇、上篇、下篇和终篇五部分。引言将先秦至明清的宗族和宗族制度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逐一论述了每一阶段的概况。这样就将宋代宗…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2月16—17日,由厦门大学历史系举办的"中华文化的跨境传播: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来自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的20余名学者与会。会议围绕中华文化跨境传播的路径、方式等议题展开。(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与方式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元生以儒学在海外传播为切入点,通过对港台"新儒学"、"新加坡儒学"及"波士顿儒学"三者进行比较,认为港台"新儒学"是继承的典范;"新加坡儒学"是整合的典范;而"波士顿儒学"则是创新的典范,并由此引申出对"文化迁徙"与"跨境传  相似文献   

18.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3,(1):103-110
程敏政《篁墩文集》中较多使用"故家文献"一词,为"故家"注入"文献"的含义,即宿贤之"故家",增添了文化内涵,"故家"作为文化传承的产物,所以具有自己的风范,包括世德、学问,传承文化是"故家文献"的特征。宋以后徽州等地的"故家文献"类型宗族,对于传承并创造中国文化与维护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社会人才的重要载体,人才往往离不开"故家文献"对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2月4至5日,“澳门、广东与亚太海域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召开,会议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澳门大学中文系、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并联合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等海外研究机构共同举办,来自德国、法国、日本,及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逾40名学者与会。  相似文献   

20.
徽州宗族历史的建构与冲突——以黄墩叙事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剑辉 《安徽史学》2007,(4):104-112
徽州宗族迁徙史上普遍存在"始迁黄墩"的记载,而"篁墩"之称则始于程敏政.此类记载更多的是传说,而非史实,其实质是徽州宗族为建构自身历史而作出的叙事.围绕这一叙事,引发了诸多矛盾和冲突,各宗族为消解冲突而不懈努力.对黄墩叙事的研究,具备方法论与历史观的双重价值,可以成为打开徽州宗族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