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农村复兴运动的高涨,农村合作实践中出现大量商资归农现象,并由此推动中国农村合作运动进入"极盛时期"或"农业合作社数量猛进和性质有所变更时期".这一现象不仅为中国合作运动史上之新鲜事物,亦为"中国独有之现象",故在社会各界特别是知识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商资流入农村问题"或商资归农利弊关系的讨论.而当时重要的新闻媒体天津《大公报》或发表社论及报道或刊发有关人士对这一问题的评论文章,积极参与了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其讨论的目的在于为中国农村合作事业寻找一条可行之路,并以此复兴农村、振兴民族.不过,由于这场讨论本身是"社会失序时期"理论界的一种反映,所以有时人曾讥讽其为"合作者不合作".  相似文献   

2.
抗战前国民党的农村合作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作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项令人瞩目的社会经济运动。它兴起于1919年前后,始为知识分子及慈善家为改良中国社会和救灾防灾而倡导的民间运动。国民党奠都南京后,借用了“合作社”的形式,把推行合作运动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政策,希  相似文献   

3.
曲沐 《广西文史》2002,(2):44-47
二十世纪之初,曾是中国思想化界最为活跃的时期。被誉为“本世纪十年代后期中国思想化界的三个巨人”的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不仅都是“新化运动”(胡适称之为“中国艺复兴运动”)的主将,而且对《红楼梦》这部旷世杰构的小说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蔡胡二人都是赫赫红学名家,陈独秀却淹没无闻;其实,尽管他的论红字不多,但其见解却自有其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4.
金富军  田芊 《百年潮》2007,(4):71-75
1933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倡导乡村建设,掀起了一场复兴农村运动。这期间发生了清华大学接收圆明园一事。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整体衰败,触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重建农村、复兴农村的高度关注。所谓"救济农村、复兴农村二语,渐已蔚为时代潮流……国家内政,除以农村为全部施政之对象外,更有何事急于此者!"①1933年是"农村复兴"思潮事功显见的一年,以国民政府行政院之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成立为标志,"举凡政府机关,有识之士,无不以此为当务之急"。②此后,整个知识界和政界的热议主题无不以"复兴农村"为旨归:"一九三四年中国学术界所贡献于农村问题者,可谓空前,时髦所至,人人以谈农村问题为荣,一变从事憧憬都市文明之正面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王阳明“龙场悟道”490周年。这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是一件大事。本文拟从学术思想衍化的角度,就王氏与儒学复兴运动,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一所谓儒学复兴运动,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的一次所谓“继绝学”活动,力图维护儒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正统地位。王阳明堪称是这一运动的殿军。儒学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候起,就具有较强的活力,其所尊尚的经典《六经》即古代道术的总汇,这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颇丰。及至西汉武帝以后,更处于独尊的地位。由于它致力于修齐治平之道与礼乐刑政之术,为封建统治阶级用作维护…  相似文献   

7.
华洋义赈会的农村合作运动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洋义赈会为防救农村灾害,为复兴农村,而倡办了农村合作社。这逐渐为其他注重农村的团体所仿效,从而形成了民国时期的农村合作运动。该运动中,华洋义赈会的成效最为突出,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学术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中华民族如何复兴"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而"历史教育与民族复兴"的关系是讨论的问题之一。基于历史于国家和民族之重要性的认识,学术界特别强调历史教育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认为历史教育是"复兴民族的原动力"或"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并就历史教育怎样为民族复兴服务,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发挥历史教育的培养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功能,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9.
萌发于清末民初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到五四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李大钊提出了"新中华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孙中山提出了"要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便要首先恢复民族的精神"的思想,梁漱溟、梁启超等"东方文化派"提出了复兴东方文化的思想,王光祈在《少年中国运动》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思想。与清末民初比较,五四时期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或"民族复兴运动"思想,而且这时所讲的"民族复兴"是包括汉、满、蒙、回、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亦即"中华民族"的复兴,而非清末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口号时仅仅是"中华"亦即"汉族"的振兴,尤其是孙中山对什么是民族精神、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处理好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与向外国学习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是对民族复兴思想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有识之士践行乡村建设试验,旨在为破败的中国农村寻一条出路,复兴濒临崩溃的中国乡村。这为中华民族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社会、经济基础,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史称“乡村建设运动”。1929年11月,由中华职业教育社江恒源、杨卫玉,地方人士冷遹、殷梓甫、殷德昌、殷庆堂,  相似文献   

11.
张士杰  冯泓 《民国档案》2002,2(1):97-100
陈果夫青年时代,师从复旦大学有“中国合作主义之父”称号的薛仙舟教授习德文,从薛那里接受了欧美的合作主义思想。1920年,陈在上海与友人发起组织“上海合作同志社”,研究合作理论,鼓吹合作运动。1926年,创办国民党中央党政训练所,将合作主义列为主要训练课程。开始从理论上探索把欧美的合作经济理论与国民党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相结合的途径,并倡导推动了国统区农村合作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乾嘉时期是我国著名的朴学考证时期。以语言文字训诂考证进行经史研究,故被五四运动后提倡“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人视为科学方法及理性精神之先驱。本文则从当时人喜说鬼狐仙怪事迹的现象,做不一样的考察,发现另一副面貌的乾嘉时期。由乾嘉时期士大夫喜说鬼狐仙怪故事,可以发现当时并不具备现代意义的科学理性观。理性与信仰并存,或交互为用,纔是普遍的现象。而且精英士大夫阶层在面对这些鬼狐故事时所显示的伦理观,非特与庶民无异,抑且为世俗命定果报信仰之热心传播者。在宋明理学已渐丧失其伦理规范意义,经史考证又只是知识技艺的时代,信奉此种通俗儒道佛理,并以之教化民众,便成为士大夫自觉可以努力之工作。其宣化之方式,主要是文学作品,例如小说或戏曲、宝卷、歌谣等,为道光、咸丰、同治以后大规模出现的民间“善堂”奠了基。突破了经学视域,转由文学去看,纔能观察到这许多有趣的现象与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领导的以定县实验为主体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和国民政府倡导的农村复兴运动相结合,使乡村运动走上了“政治与学术合流”的道路,“合流”的结果产生了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在县政与研究院的双重作用下,平教会的工作得以推进,同时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独立地位。但是,无论怎样,这些现象表明当时政府和民间在重构国家权威上的一致性,在自觉地为达到“国家再造”这一目标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戴季陶五四时期的劳工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时期,劳工问题成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十分关心的课题。戴季陶是当时发表关于“劳工问题”文章较多,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戴季陶五四时期的劳工思想,内容丰富,前期和后期有很大变化,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一剖析。一五四运动中,戴季陶对工人阶级“直接参加”运动,十分“焦心”。他把“劳动运动”当作中国潜在的“危险”,决心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以便“用温和的社会思想,来指导社会上的多数人”,使劳动运  相似文献   

15.
《沧桑》1994,(2)
一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国家政权逐步加强对农村直接控制,以期从农村获得抵御外来侵略、稳固自身统治,以及国家现代化的动力和补偿。统治者要求农村提供更多的赋税和兵役,因而极力维护农村中的原有秩序或进行些枝节上的修补;社会改良者们视乡村建设为复兴民族的关键,提出了不少改良主张,并进行了一些实地调查和试验;革命者更是将农民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以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显然,誰真正地掌握了农民,誰就基本把握了解决中国前途问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自觉”是五四新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之前,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自觉”问题已被普遍关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爱国心”与“自觉心”的讨论。五四新化运动的自觉思潮,直承爱国心与自觉心的讨论而来。但其内容已有深化,它所关注的重心是“青年之自觉”。所谓“青年之自觉”包括三个层次的意思,即青年对于国家之自觉,青年对于社会之自觉,青年对于个人之自觉。五四新化运动所主张的“青年之自觉”,一方面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中吸取了灵感,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儒家“心学”传统,特别是王阳明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来有关明清“奢靡”之风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 2 0年来 ,学术界围绕明清时期所谓“奢靡”(或谓“奢华”、“侈靡”等等 )之风的研究相当突出 ,除了部分论著专门探讨外 (如牛建强、王卫平的博士学位论文分别以该时期社会风尚为研究的主题或主要问题之一 ) ,更多的相关论著对此也有涉及。需要指出的是 ,学术界对奢靡之风的讨论并不限于明清两代 ,但以对该时期的讨论最为集中。清朝灭亡是 2 0世纪的事 ,但由于本文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回顾 ,故也遵从研究习惯 ,大致以鸦片战争为下限。另外 ,境外学者对此问题也有研究 ,囿于涉猎所及 ,本文仅以大陆为限。一、关于“奢靡”的概念及其使用有…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时期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村合作运动,本文就学术界对其研究情况作以综述,以期为这方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与理论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士杰 《民国档案》2000,1(1):92-95
1931年的江淮大水灾促成了国民政府对华洋义赈会卓有成效的合作救灾工作的重视,并在很短的时期内将华洋义赈会的一整套做法推广到长江流域,如果说这是国民政府发起农村合作运动的直接原因的话,那么在内外重压下的乡村社会经济破产就是其根本原因。 (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被日益严重的农村问题所困扰。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的经济冲击日甚一日。中国不仅成为它们的商品市场,而且还变成它们的原料基地。1918~1927年,外国商品输入总值以关平银计算,由55489万两上升为 101293万两①。这些洋货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付严重的农村经济危机,尤其是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在农村的重大影响,蒋介石开始在农村倡导合作运动,组建信用、利用、供给和运销四种合作社。但合作社的组建不但未能改善民生,反而成为病民害民之苦;不但未能达到组织、控制和利用农民,变其为"顺民"的目的,反而日益将其推向了中共一边,蒋介石最不愿见到的"水可覆舟"的历史现象终究不可避免地在他统治时期发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