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儒学在日本传播的著述,主要有周一良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朱谦之的《日本的朱子学》,论文则有何孝荣的《清代的中日文化交流》.本文搜集资料集中论述华侨在日本传播朱子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儒学早就传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据史书记载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公元二八五年,中国晋武帝太康六年)《论语》、《千字文》等儒家著述已经传入日本,儒家思想也就开始在日本扎根、传播。但是从以朱子学为代表的、所谓新儒学的宋学引进日本以后,便别开生面并终于在德川幕府时代迎来了朱子学史上的全盛时期,而开始了一个崭新阶段。本文拟就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宋学传入日本的过程以及早期的传授状况,进行一些考查。  相似文献   

3.
万历二十七年,壬辰倭乱中的朝鲜战俘鲁认在明人援助下从日本逃至中国福建,并与当地士子和官员进行文化交流,其《锦溪日记》和《锦溪集》生动地记录了这段传奇经历。鲁认选择迂道中国,他对忠孝节义的诗文表达、对《朱子家礼》的恪遵、对"止修"学说的接受、对佛教的排斥,皆表现出朝鲜士人强烈的朱子学背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小华"观念,使鲁认的中国之行,成为"以小华观中华"的文化之旅,藉此可以考察朝鲜和明朝两国文化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4.
李兴勇 《炎黄春秋》2009,(10):74-75,63
戴季陶在国民党内素以知日著称,曾写过《日本论》,对日本的国情、民族性格及风俗有过精当的描述。殊不知戴季陶对印度也颇有研究,而且长期热心于发展中印文化交流,为沟通中印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江户时代是日本大量吸收中国儒学的时期,此间中国朱子学在日本获得了广泛传播。随着朱子学在日本传播的不断深入,由于日本儒学者对朱子学的理解和取舍的不同,因而在日本知识界产生了各种学派。伊藤仁斋(1627-1705)是古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思想历程中,朱子学观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其对朱子学的观念的变化中可以揭示出伊藤仁斋创建和发展古学的脉络。  相似文献   

6.
围棋产生于中国,大约在南北朝时传入日本。16世纪前,日本围棋主要受中国的影响,之后日本逐渐把围棋发扬光大,使其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围棋的转变,它反过来又影响,促进了围棋在其故土的转型。这种文化传播,影响与接受,反雏,形成一种文化互动,乃是围棋交流也包括整个文化交流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7.
金子暄 《丝绸之路》2013,(8):101-102
中日建交之后,影视的传播与交流对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已成为许多人了解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为影视作品的主要载体,电视适时为各国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30年来,日本的娱乐产业和大众偶像在电视屏幕前,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了解日本人性格的方方面面、日本社会的点点滴滴的同时,也渐渐受到日本人在价值观、审美观方面的影响。通过影视文化,日本建立了一套强大的宣传机器。而深受其影响的中国不能迷失自我,要清楚地在对话中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大行朱子学,朱熹以其理、气等说诠释《论语》。伊藤仁斋大胆否定宋学,努力复原孔孟先圣思想,开创古学学派。本文主要通过伊藤仁斋所著《论语古义》中对"学""道""礼""仁"的注解及论点,辨析其对朱子学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隐元隆琦是继鉴真和尚之后,到日本传播佛法的又一个著名高僧。他不仅在佛教界,而且在其它领域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是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和先驱者之一。一隐元俗姓林,名隆琦,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生于福建省福清县。六岁时其父去浙江谋生失去音信,依靠母亲一人劳动维持全家生活。清贫和困苦养成他坚韧不拨的意  相似文献   

10.
在中日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如果把中日文化交流分成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大时代,那么中国东北与日本文化交流出现了三次高潮,每次高潮时期双方的文化交流的内容、方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本文探讨中国东北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特点,分析它对中日两国文化思想的进步产生的影响以及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晓巧 《湖南文史》2014,(10):54-55
370多年前,日本实行的是非常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1635年,仅把长崎作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规定只有三个国家的船只可以进入,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很多清朝商人在长崎登岸跟日本人做生意,但是日本对清朝商人有硬性规定:原则上每年来日本的清朝船只不能超过70艘。据日本人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统计,从1648年至1688年,40年共接纳清朝商船1736艘。  相似文献   

12.
陈洪  翟晓兰 《文博》2010,(3):92-96
奈良是日本著名的古都,也是丝绸之路继续向东延伸的终点。为纪念平城京迁都奈良1300年,奈良国立博物馆汇集众多中、美、日三个国家各大博物馆的珍藏文物,举办了《大遣唐使展》,集中展现了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悠远历史,备受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中日交流过程中,辽宁地区因特殊的地缘、历史、政治等因素,与日本的交往也较为特殊和密切。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上古至隋唐时期的辽宁地区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历史,希望通过对文化交流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进一步解读,推动辽宁与日本在文化、社会、经贸上的交流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日本江户时代知识人受容中国儒家生命礼的一个重要方式,即在大量刊行《家礼》与《文公家礼仪节》的和刻本之外,通过考订、辑校、补注乃至批判朱熹礼学经典,自创一大批符合日本社会风俗的私家丧祭礼写本,如德川光圀《丧祭仪略》、荻生徂徕《葬礼考》、浅见?斋《通祭丧葬小记》等。这类写本散见于内阁文库、服部文库、木村兼葭堂等馆藏机构,是研究日本朱子学与东亚礼教文明的重要文献载体。作者多为日本朱子学各派系(如京都、海西、海南、大坂等学派)或反对派(如阳明、古义等学派)之著名学者,其中阐释的"理礼一体"丧祭思想具有《家礼》的普遍性要素与差异化表达。对这类写本整理、归类并解题,可以揭示《家礼》与朱子礼学在江户时代"去脉络化"与"再脉络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5.
东瀛随笔     
1998年7至9月,我国“三星堆”文物赴日本展览,有机会到东京、京都生活了两个月,呆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仍获益良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许多同行都到国外开展过文化交流或学术访问,  相似文献   

16.
渤海国从建国伊始,便积极从事对外,特别是与唐廷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其政治体制的成熟和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渤海国热心于对外文化交流的动因,最初是出于藩国本身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并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唐廷和日本文化的不同摄取方式,渤海国对盛唐文化全盘吸收,使用的是拷贝式的摄取方式,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则是同一文化圈内各子文化系统之间的借鉴式交流,文章还就渤海国在政治实体消亡后,灿烂辉煌的渤海文化几乎顷刻淹灭的文化发展史之迷,作了尝试性回答。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2006,(12):80-80,F0003
曾来德20世纪80年代初拜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为师。研究今人的审美,融进时代精神并创造自己的书法风格,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1985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曾来德书法电影纪录片《军中墨客》,并被国家文化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影片译制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七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发行。1989年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1992年书法艺术成就被摄人大型电视艺术系列片《上下五千年》。1995年被载入美国《世界名人录》。1996年被载入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1999年在北京创办曾来德艺术中心。2000年出席“世界和平文化盛典学术讨论会”。2002年随国家专家团出访法国出席中法文化交流年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同年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  相似文献   

18.
何标 《炎黄春秋》2001,(3):25-25
左图是50多年前台湾《文化交流》杂志的封面。图上写有“台湾”字样的幼  相似文献   

19.
林林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外交家、书法家和诗人。青年时代留学东瀛,在日本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诗歌的翻译和创作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斗争之中。解放以后林林先生长期从事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并潜心研究日本文学,尤其在俳句的翻译和汉俳的创作方面有特殊的贡献,他在20世纪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无人可取代的。本文主要从诗人、战士、使者、学者几个方面对林林先生的生平和创作活动进行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何芳川教授主编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已经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卷,近100万字.20年前,即1987年,周一良先生主编出版了《中外文化交流史》,这是我国第一部按国别、地区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两千年文化交流的大型综合性著作,也是一项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