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8年5月26日,由《安徽史学》杂志社和中共歙县纪委共同举办的"纪念王茂荫诞辰220周年暨首届歙县茂荫论坛"在安徽省歙县举行,来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委党校  相似文献   

2.
江志伟 《江淮文史》2007,(2):173-176
当昨日古徽州今日黄山市已成为国际旅游城市的时候,让我们走近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世界名人;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时候,让我们走近一位昨日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名字叫做王茂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680多个人物中唯一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张成权 《安徽史学》2005,(6):110-112
一 1990年参与校点<王侍郎奏议>时,笔者曾为<奏议>写了一篇以介绍王茂荫货币思想为主的<前言>.当时感到,对王茂荫的介绍似乎尚有一些缺环,对他的治学思想、治学主张没有涉及,即为缺环之一.  相似文献   

4.
赵焰 《江淮文史》2011,(5):158-168
徽州出了个“老愤青” 徽州历史上是出过一些人的,有一些人很为徽州长脸,像胡宗宪、王茂荫、胡雪岩等;有一些人则让徽州的脸丢大了,丢脸的人当中,杨光先似乎是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吴殿尧 《百年潮》2013,(7):15-19
熟悉中国革命史的人大都读过《西行漫记》(亦名《红星照耀中国》),也知道它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部在国民党高压封锁下真实报道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领袖、将领,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轰动世界的不朽名著,却曾因采访资料的丢失险些未能问世。那么,《西行漫记》的采访资料是如何失而复得的呢?  相似文献   

6.
正晚清名臣王茂荫(1798—1865年)出于公心为朝廷推荐人才,一生中不下数十人,所荐之人大都得到录用。其儿辈为他作的《子怀府君行状》("子怀"为王茂荫之号)中说他"于国计民生政事得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时事方殷,人才为重,故于宏奖风流,尤注意焉。前后荐剡不下数十人。凡所敷陈,多蒙?纳;凡所推荐,多蒙录用"。为王茂荫遗著《王侍郎奏议》作序的易佩绅(咸丰八  相似文献   

7.
汪谦干 《安徽史学》2006,(4):128-128,95
近日我拜读了曹天生教授点校、整理的<王茂荫集>,颇有感慨.我与曹教授是1990年相识的,那时我们作为研究中共党史的同道,共同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此后,我们又同受徐则浩先生邀请参加<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一书的编写,学术上相互有更多的了解.我知道曹教授过去主要研究中共党史,在此领域颇有成就,发表过不少论文.但近年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开阔,先后撰写、出版了<中国宣纸>、<中国商人>、<19世纪俄国布道团驻北京人员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著>等著作,这次又点校整理<王茂荫集>.从这些书里我发现曹教授有浓重的家乡情结.他是皖南泾县人,所研究的课题大多与皖南有关,或由此延伸.如他以较多精力研究新四军,是因为新四军发展初期集结皖南、军部也在皖南;他研究宣纸,是因为宣纸主要出产皖南,特别是泾县;他研究中国商人,是因为徽商曾独树一帜,影响中国几百年;而王茂荫也是皖南歙县人.  相似文献   

8.
曹天生 《安徽史学》2006,(5):104-111
依据新发现的史料,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王茂荫的人才思想作了进一步研究.作者研究认为:王茂荫衡量人才的标准是"才、学、识、存心"四个方面;看待人才的眼光是人才"世所不乏"、"用人尤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蓄以待用","以济实用";选拔人才的原则是"唯才是举"、"用贵得人".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上关于货币的争议出现过多次,而清代的争议,内容最为复杂。有人主张废银两,有人主张采用银本位,有人主张铸大钱,有人主张发行纸币,纸币的主张中又有兑现和不兑现之分。最有代表性的要算王鎏和许楣兄弟。王瑬主张行钞,专门写了《钞币刍言》,以后又续而再续。许楣兄弟写了《钞币论》,逐条反驳《刍言》的主张,但却未提出更明确的办法。此外如包世臣、花沙纳、王懿德等诸家,都各有主张,各执一见。只有王茂荫比较能够从货币的本质和流通规律观察问题,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见解,使人耳目一新。《王侍郎奏议》则是王茂荫货币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0.
《新安文献志》收录的一通唐代户部蠲牒,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文章基于对蠲牒内容的考析,结合新出《天圣令》,对唐代任官者及其荫亲的赋役蠲免内容与程序进行讨论,以丰富学界对唐代蠲免事务管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