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04年後,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学人不约而同地在学术之外寻求道德力量以图救亡。改良者限制“科学”概念於形下,同时改造传统的道德之围,以迎合进化;革命者出於精神动员的需要,完成了“科学”话语的形而上转换;游移於革命与改良之间者,径取西方反思现代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试图超越生存竞争中的道德困境。此一时期,中国“科学”概念正抽离出学术本身,演变成一个进化/退化的二元话语基础,在“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两个相反向度被批判,或是被宣扬,作为学术的“科学”反而隐而不彰。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史论丛》2007,(4)
"元祐學術"不僅體現了北宋蜀學、洛學、朔學三大學派的某些相同的經學思想,而且輻射到了文學、史學、制度等多個文化層面,是元祐黨人用來排斥"荆公新學"、廢棄熙豐新法的理論依托。紹聖以後,"元祐學術"遭致嚴厲禁錮,也成了"紹述"新黨排斥政敵的一個專門術語。南宋士大夫在反思北宋覆亡的歷史過程中,卻以一種過於偏執的認同,以及簡單的二分法和柔性敍事的手段,展開了以"元祐學術"爲判斷標準的歷史敍事;並將"元祐學術"視爲宋代進入"後三代"的重要標志,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實,從"元祐學術"的形成與被禁,到"元祐敍事"的展開,均與朋黨之爭息息相關,典型地體現了宋代士大夫優劣雜陳、得失參半的政治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3.
近代東亞學科秩序的建立,伴隨着學術勢力之升降,並以區域政治環境爲背景。明治日本"支那文學"學科的發端,不僅是西學分科觀念的産物,更可視作明治20年代國粹保存運動的延伸,受到起源於民間輿論的漢學經世論的影響。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漢學再度遭到衝擊,學院派主張學術與政治分離,在野政論家則强調研究中國現狀。1890年帝國大學漢學科開始招生,湧現了一批既具備西學素養,又飽含政治關懷,從事於文明批評的少壯漢學者。他們在吸收歐洲東方學,開拓研究新領域的同時,更强調"東洋學風"干預現實的精神,内化了"文明論"的觀點,從而發明出一種傳授或建構"中國文學"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4.
作爲《錢鍾書的學術人生》一書序言,介紹了成書緣起、內容結構和寫作求真宗旨,討論“錢學”研究中資料使用和有無體系兩大疑點.尤以論韋莊《秦婦吟》、論牛李黨爭、論楊貴妃入宮、論韓愈、論杜詩“欲往城南望城北”句五个例證説明錢鍾書、陳寅恪兩先生學術交集及其意義,指出錢氏的“打通”與陳氏的“詩史互證”的不同,闡述錢氏堅持以文學爲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從技術與環境的視角,重新審視近代海河工程的動因與效果。海河工程開展於新技術應用以及特定時期對技術和環境認知的背景下,也是近代中國通商口岸特殊政治生態的産物。海河在1853年到1860年間經歷了功能、地位的劇變,天津開埠後接待大量輪船,海河原有的自然條件成爲了發展航運的障礙。1900年後,西方人把持海河工程局,以建成深水輪船航道爲目標不斷改造海河,激化了航運與防洪的矛盾。最終海河被證明無法承擔航運和防洪的雙重功能,海河工程及其重要成果即距離入海口四十多公里的港口都没能長期存續。 相似文献
6.
1912年贵州“二·二”事变的发生,给辛亥革命后贵州政局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期以来,无论是时人或后人,对“二·二”事变的认识和评价,都存在着分歧。在纪念辛亥革命发生100周年之际,分析贵州辛亥革命中“二·二”事变的性质,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更加深入全面了解贵州辛亥革命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966年6月下旬的一天,我正在家里和父亲、弟弟一起擦锅子,猛然听见外面马路上锣鼓喧天,喊声大振。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立即拿着锅子跑出去看,只见马路上“雄赳赳、气昂昂”地走着一长串游行队伍,游行者均是大中学生,他们臂缠红袖章,高擎“交大反到底”、“红三司”、“红革会”之类的大旗,狂呼滥喊着所谓的“革命”口号。 相似文献
8.
《清史稿·儒林傳》對常州學術的記載頗能反映該書敍學價值之一般。它以繆荃孫在光緒年間任國史館總纂時的工作成果爲基礎修訂而成,其中常州學人的傳記多爲繆氏手筆。通過這些傳記,繆荃孫編織了常州學派的學譜,最早將常州學派記入清代國史,奠定了常州學派在正史《儒林傳》中的重要地位。繆荃孫筆下的常州學人,是貫穿清代學術史始終的學人羣體,基本屬於漢學陣營,而非以西漢今文經學反對古文經學的對立派別。 相似文献
9.
评建国到“文革”前的“文化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1 958年以后 ,曾有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而且这一运动最终与“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 ,并成为后者发动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力图对“文化革命”的源起、嬗变、内容、形成及最终结果作一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1988年阳春4月,百花盛开。开放改革大业在中华大地阔步奋进。出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云集北京。这是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我国最高权力机关进行第三次换届的盛会。 相似文献
11.
Ping Lu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07,2(2):254-286
Today, Mr. Democracy and Mr. Science are always invoked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However,
Miss Moral, who was also introduced in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movement, is much less known. It would clearly be of interest
to study the way in which “moral” became a catchword but then faded away and was forgotten. The emphasis on solidarity and
patriotism, stimulated by foreign encroachment that had existed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began to shift to an ethical
revolution centering on individual liberation. However, after the rise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public attention was attracted
by collectivism and nationalism again, while the appeal for individuality and ethical revolution was decayed gradually. The
introduction of Miss Moral had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end of ethical revolution in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ranslated from Lishi Yanjiu 历史研究 (Historical Research), 2006, (1): 79–95 相似文献
12.
Enrique Suárez-Iñiguez 《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Science》2013,42(1):31-35
Abstract Through a critical consideration of recent proposals urging the use of “citizen forums” or “mini-publics” on issues involving science,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challenge posed to democracy and democratic decision making by the intellectual authority of modern science. Though the danger of a descent into technocracy is real and pressing, arguably the most serious challenge to democracy today, these novel “deliberative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re unpromising as a corrective beyond the local level, and may actually exacerbate the problem.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alternatives. 相似文献
13.
15.
战争话语下的草根文化——论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小戏,作为草根文化的代表,其产生、发展、兴盛与乡村社会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图景。抗战爆发后,政治的强大力量渗透到乡村社会,对乡村戏剧的改造就是其中之一。处于战争话语下的民间小戏在结构和内容方面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娱乐功能的主导地位被政治教化功能所取代。政治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到民间文艺中,融入到乡村生活中。本文以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战争话语下草根文化在内容、形式和功能方面的转变及其与政治在乡村社会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17.
18.
Robert J. Alexander 《历史新书评论》2013,41(4):158-159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