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忆范文澜同志余绳武我和其他来所较早的同志一样,年轻时曾有幸得到范老的指导,从治学到做人,范老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往事历历,令人难忘。范老是博古通今的史学大师,不仅在古代史方面有重大成就,而且在近代史领域也作出了卓越贡献。范老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上册是...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举行范文澜铜像揭幕和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纪念会,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同志和院内外各兄弟单位的同志光临,我们十分感谢。范文澜同志不仅是近代史所的创始人,而且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历史研究的前辈史学家之一。范老开创了近代史研究所的历史,近代史研究所发展到今天,更是与院领导和各方面同志的帮助、支持分不开的。在这  相似文献   

3.
学习范老,发扬近代史所的治学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史研究所今天举行范文澜同志铜像揭幕典礼和建所40周年纪念会。这两项活动同时举行,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恰当的。范老不仅是近代史研究所的创建人,也还为近代史所树立了一个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四十年代延安马列学院范老主持历史研究室时期,建所40年来又得到发展和发扬。这个传统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它的核心则是治学的精神与风格。我想  相似文献   

4.
道光十九年五月(1839年6月),正值禁烟运动进入高潮之际,清政府颁布了《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以下称《条例》)。对这个禁烟法令,不少论著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最早提出这种意见的是史学前辈范文澜先生。范老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认为,《条例》是投降派的产物,是投降派打击抵抗派的工具(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一九五五年版第20页)。范老的这一观点一直被人沿用,近年来问世的一些著作,如杨国桢先生的《林则徐传》来新夏先生的《林则徐年谱》等专著,都重复  相似文献   

5.
1965年5月,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革后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通史编写组工作,成为范文澜同志的助手之一。此时,范老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已经出版了四册,范老要求我为他继续编写宋代历史准备资料。1966年6月初,近代史所的部分青年起来"造反",自发组成"文革小组",领导开展"文化大革命",揪斗四位副所长即刘大年、黎澍、李新、张崇山同志。  相似文献   

6.
二十多年前,逛东安市场旧书舖,购得解放前重庆版武波著《中国近代史》一大厚册。拿回家里一看,原来就是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的翻版。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重庆,范老的书是“禁书”,所以化名“武波”出版。“文澜”与“武波”,正好相对应,化名取得实在巧妙。但不知道这是范老自己取的笔  相似文献   

7.
王云  崔建利 《民国档案》2007,(4):132-136
沈云龙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在近代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由他主持编纂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续编和三编系以汇集民国史料文献为主的大型丛书,呈现出极高的文献学价值,在中国丛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为民国文献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范文澜同志去世十年了。他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一直广为流传,大家很熟悉。全国解放以前和以后,他发表在报刊上的论述历史问题的文章不少,过去没有集中过。《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汇集了这些文章,它是范老历史著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历史学领域讲,郭沫若同志、范文澜同志可以并称为我们  相似文献   

9.
近代史籍史料的整理应当务求准确:以三种资料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籍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素材,立论的主要依据,犹如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数据。史料或数据不足固然达不到科学性的认识,史料或数据不准确甚至错误,则会导出背离真理的谬误。我国传统史学十分重视古代典籍的考据、校勘、辑佚等整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近代史的史料搜集整理备受关注。五六十年代由中国史学会组织编纂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以及若干专题史料的陆续面世,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史这门新生学科的发展。上述经过专家整理的史料难免偶有错讹,但总体质量是好的,从而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80年代以来,随着近代史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我学中国近代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 ,我正在北平华北大学二部史地系学习。 8月下旬的某一天 ,系主任尚钺同志约我到办公室谈话 ,主要内容是副校长范老 (人们对范文澜同志的惯称 )主持的历史研究室准备从学员中挑选几位旧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本科生去读研究生 ,研习中国近代史 ,享受供给制待遇 ,他征求我的意见 ,是否愿意去。范老是当时名满天下的著名历史学家 ,无论学识、人品 ,都是我极为崇敬的偶像 ,所以很爽快地答应服从组织安排。于是我和傅耕野、刘明逵、高大为、王涛等 7个人经范老亲自调阅档案后被选中。 9月初 ,我们就到设在东厂胡同的研究室去报到。一、“二冷”…  相似文献   

11.
40年前的2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正式成立。杰出的历史学家、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同志发来贺信,宣布南京史料整理处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直接关怀下成立了。在贺信中,他鼓励当时的工作人员要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搞好工作,他特别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指出“只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丰富史料相结合的时候,历史才真正成为科学”。四十年来我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努力丰富馆藏档案,加强基础工作,参与历史研究,为社会各界特别是为历史研究服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将范老的信重新发表,以资纪念建倌四十周年。  相似文献   

12.
时代需要这样的历史学家──在纪念范文澜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戴逸今年是尊敬的范文澜同志100周年诞辰。范老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又是中国史学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领导人。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史学会对范老表示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3.
回忆范老与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忆范老与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张振鵾人的一生往往会碰到许多转折,有的转折可能影响多年甚至终生;造成这种转折的人或事,在当时也许并不感到有多么特殊,而事后回忆起来,常常会兴起无限的思念,时间愈久,思念愈深。我到近代史所、加入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的行列,就是...  相似文献   

14.
范文澜所著《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下限是义和团运动,未能实现其最初撰著近代史上、下编的构想。但实际上,范氏对于续写、重写《中国近代史》一直未曾忘怀。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所规划;建国后则不仅有写作构想,更曾数次布置人力进行续写、重写工作,几经周折,惜乎天不假年,功亏一篑,《中国近代史》终未成完璧。本文拟以相关档案、日记及口述资料为基础,力图揭示范文澜续写、重写《中国近代史》的框架构想及实际举措,以冀前辈学人之努力不致湮灭无闻。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和国史馆有着丰富的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可谓是一座近代史资料的宝库。2003年12月21日,我和武汉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杜福录、工作人员周建华、吴明堂一行4人前往台湾,专程去搜集有关武汉近代史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今天,近代史所举行范老铜像揭幕暨建所4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庄严隆重的时刻,我作为本所的一名青年史学工作者,表达我们对范老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我们的第一任所长,没有聆听过他的教诲,但我们从他的文章和著作里,从本所的老同志那里,认识了这位可敬可亲的前辈,感受到他人格和学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5 0年代 ,经过中国史学会精心组织 ,由一批第一流学者分别担任主编 ,1 0年之中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1 0种 ,62册 ,共计 3 0 0 0余万字。它是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对近代史资料的一次大规模的科学整理 ,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有价值的史料 ,成就巨大 ,影响深远 ,因而堪称是新中国历史科学的盛举。  相似文献   

18.
缅怀范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时,我们举行第一任所长范文澜同志铜像揭幕式,意义是很重大的。 范老是我国最早应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的一代大师,和郭沐若同志齐名。他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神似”,不要“貌似”,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行动的指南,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正确地解决历史上的具体问题,否则就是教条主义,他叫作带括号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荣孟源先生笃信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有深入钻研,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方法从事近代史研究,勤勉治学,多有建树,同时对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考证辨伪等传统学问颇有根柢,并数十年潜心于近代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订编纂,卓然成家。他主持编纂的这些资料著述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为学界所推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于1986年4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了成立会议。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及《档案学通讯》、《中央档案馆丛刊》编辑部等单位的代表二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档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延永生同志在会上宣布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宣读了组成人员名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朱金甫同志致开会词,报告了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的筹备经过,并提出今后工作的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