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国维死后的24卷定本?1927年6月2日,王国维(1877-1927)在颐和园内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王国维之死,世人热议已久。毕竟斯人已逝,整理其遗著成为当务之急。其友人罗振玉1927年编印《海宁王忠慤公遗书》,其弟子赵万里1940年编印《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以下均简称"遗书本"),均应时而生。在这两部卷帙浩繁的"遗书本"之中,王氏代表作《观堂集林》必然辑录,共计24卷。这部《观堂集林》,是王国维国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确如梁启超所赞"几乎篇篇都有新发明"。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中有"邦"、"封"二字,分别从"田"从"土",其字迹清晰可辨,判然有别.王国维<古籀疏证>云:"案:古封、邦一字"[1].此说一出,学界认同者甚众.李实<甲骨文丛考·释封>云:"古邦封一字,田土通作"[2].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说:"王国维以为……古封邦为一字.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王国维与蔡元培都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提起中国近代文艺评论,没有人敢忽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起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没有谁敢否定蔡元培执掌北大时的成绩。这两位牛人都是浙江人,老家一个在海宁,一个在绍兴。他们最初的人生颇有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家世都不错,海宁人王国维出身于世代书香家庭,其父王乃誉精通书画、篆刻、诗文,王国维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7岁入私塾,师从潘紫  相似文献   

4.
李帆 《文献》2001,(1):283-287
刘师培(字申叔、号左(盦),1884~1919)去世后,遗作散于四方,好友南桂馨1934年起出资搜集整理,直至1938年才全部刊行,题为<刘申叔先生遗书>.  相似文献   

5.
刘碧虹 《收藏家》2011,(2):47-52
浙江嘉兴博物馆与海宁博物馆藏有王国维为沈曾植70寿辰而作的三件文献。分别为"王国维行楷《海日楼歌》诗稿轴"、"王国维行楷致沈曾植信札"以及"孙德谦书《王国维〈沈乙尚书七十寿序〉》中堂"。这三件墨迹在研究沈曾植的历史地位、王国维与沈曾植的关系以及王国维的书法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中国近代的学术大师大致排个队的话,王国维和沈曾植无疑是可以列入前十名甚至是前五名的。有意思的是,他们之间的渊源颇深,两人的家乡-在嘉兴-在海宁,相隔不过五十里。两人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相近的学术思想并且互相推崇。而在当时,也有学者把王国维和沈曾植相提并论的,如陈寅恪在长诗《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云:“当世通人数旧游,外穷瀛渤内神州。  相似文献   

7.
金传道 《文献》2007,(2):84
关于徐铉的生卒年,有两说并存.清人吴荣光编的<历代名人年谱>,梁廷灿编的<历代名人生卒年表>,谭正璧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郭味蕖编的<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唐诗大辞典>,周祖譔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等,将徐铉的生卒年定为916-991.  相似文献   

8.
由张文学主编,李晖、李仲江副主编,张权责编,汇聚了众多县志参与者心血的<青河县志>,于2003年10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历时8年编纂完成的<青河县志>是青河县文化建设史上一大盛事,值得赞扬.笔者应约,对<青河县志>作一试评.  相似文献   

9.
2005年<北京年鉴>已于近日出版.为纪念<北京年鉴>创刊15周年,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和北京年鉴社于2005年11月29日召开座谈会,邀请当年参与创刊和担任<北京年鉴>主编、副主编的老同志,关心和支持<北京年鉴>工作的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与<北京年鉴>撰稿和编辑工作的同志,共同回顾<北京年鉴>15年走过的历程,构画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0.
李文洁 《文献》2006,(1):55-63
一、敦煌<晏子赋>的书写情况 刻本经由制版印刷而成,书版已然规定了刻印的内容和版式.然而作为写本,由于书写过程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文献中的内容有可能由不同的书写者在不同的时间完成①.敦煌写本中的相当一部分就非一次定型,由不同书写者抄录的若干文献同时出现于同一写卷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几种此前未有流传的俗赋--<燕子赋>、<韩朋赋>、<赵冾丑妇赋>、<晏子赋>,以及<(齿牙)(齿可)新妇文>等②.这其中<晏子赋>与其他文献同抄一卷的情况最多,因而我们以<晏子赋>为研究对象,以期从书写形态的角度来了解敦煌俗赋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敦煌P2762等卷诗集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文实 《文献》2000,(1):234-243
据滕枝晃先生拼合,敦煌S6161、S3329V、S6973、P2762诸残卷实为<张氏修功德记>之残篇,而这个残篇的背后,又抄有十数首七言诗及两首五言诗.由于S6973背面内容不见于敦煌遗书胶片,故诗间有断损.  相似文献   

12.
一、王国维生平简介 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1898年,他来到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并利用业余时间到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研习日语、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1901年,在罗振玉资助下,他赴日留学.  相似文献   

13.
<正>1925年,王国维作《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提出了“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的著名论断。王国维列举的“新发见”,是指偶然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敦煌经卷遗书等,多非科学发掘所获。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于1921年,于今已百年。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致贺信、2021年10月17日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相似文献   

14.
大师的背影     
杨新元 《古今谈》2010,(1):62-63
一 海宁盐官古镇,是看天下奇观钱江潮的胜地,也是学术大师王国维的故乡。那天秋阳明艳,看罢钱江潮,我们就直奔镇西南隅周家兜,去瞻仰大师的故居。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代前后,学术界同人谈起做学问如何勤奋,都曾交口称赞“郑龙赵虎”。这郑是郑振铎,这赵是赵万里。后来,每当有人谈起赵万里先生,著名词学家唐圭璋教授都深情地说:“万里才思敏捷,若有人问及某题,他连那本书、第几页、第几行都说得很准确。我着手编撰《全宋词》,就是依他的《校辑宋金元人词》为基础。……”原来,赵与唐是南京东南大学国文系的同学,朝夕相处,切磋学业,感情甚诚笃。1925年,王国维应邀去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身边缺一理想助手。经人推荐,王发现赵万里这位小同乡(王、赵都是浙江海宁人),年龄不大,见地不凡。遂与校方交涉,破例让赵提前结业。于是赵万里去北京做了王国维的助教。古人说得  相似文献   

16.
王宇  房学惠 《文献》2001,(1):221-237
旅顺博物馆藏有一批近代重要学人的信札,已陆续在<文献>杂志刊发了王国维、劳乃宣的部分书信,今将柯劭忞致罗振玉信札23通整理刊布.  相似文献   

17.
顾志兴 《古今谈》2004,(1):46-51
清代海宁藏书出现鼎盛局面,无论以人数和影响计,都超过以前任何一代。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有查继佐、查慎行、查异、马思赞等;乾隆、嘉庆时有周春、吴骞、陈鳢、许裢诸家,道光、咸丰以迄同治、光绪,管庭芬、蒋光煦、蒋光焴、马瀛、王国维紧踵其后。清代海宁州属杭州府,就杭州府而言有事迹可考的藏书家,据粗略统计,钱塘为六十八人,仁和五十八人,海宁五十一人,海宁占第三位。以今嘉兴地区来看,嘉兴三十四,平湖十四人,桐乡十八人,海盐十八人,嘉善七人,海宁占头筹。  相似文献   

18.
张燕婴 《文献》2003,(1):18-30
<诗序>即<毛诗序>的简称.①历来对于<诗序>结构的划分有所谓的"大序""小序"(郑玄<诗谱序>②)、"古序""宏序"(程大昌<考古编>卷二"诗论十"③)、"前序"(<二程遗书>卷二上)、"后序"(范家相<诗沈>卷三"关雎"条)、"首序"(郝敬<毛诗原解序>)、"续序"(龚橙<诗本谊>"卷耳"条)、"下序"(<六经奥论>卷三"诗序辨"条④)等称谓,究其所以命名,多出于持论者的已定观念,难免庞杂难明.本文的讨论将放弃这些成说,希望能够比较客观地分析序说与各家诗说的关系,从而探究<诗序>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9.
韩奕,字公望,元末明初平江(今苏州)人,少目眚,绝意仕进,隐于医,与王宾、王履并称"吴中三高士".关于韩奕的生卒年,各书或失载,或语焉不详.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云:"奕,字公望,吴人,生于元文宗时."<四库全书>、唐圭璋<全金元词>、马兴荣、吴熊和、曹济平主编<中国词学大辞典>亦持此说.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称韩奕"生于元,卒于明".今据<四库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韩山人诗集>九卷<续集>八卷以及所附录资料,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20.
前言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我院藏有王国维给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信,现选登其中十五通。这些信多未署年月,从内容分析,应属晚年所书。信中所述,涉及石经、古文字、青铜器、虎符、度量衡、《切韵》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了解王国维的学术观点及其晚年的学术活动有重要价值。原信均无标点,为方便读者,这次发表时加了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