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立 《世界历史》2023,(1):25-39+160
地理大发现后,“发现论”“无主地论”“无主领土论”和“优先权论”等成为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占取殖民地的国际法理论工具。“发现论”完全否定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殖民地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无主地论”也无视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尚未被“有效占有”的土地;当欧洲殖民帝国面临殖民地日益复杂的情况而无法忽视土著的事实占有后,由“无主地论”衍生出来的“无主领土论”开始承认土著的事实占有,却否定土著法律上的占有,以剥夺土著的财产权;“优先权论”部分承认土著事实上和法律上对土地的占有,但欧洲殖民帝国将自身作为土著土地的唯一受让人。虽然这四种理论开始完全否定,后来部分承认土著对土地事实上或法律上的财产权,但都是将殖民地“财产化”,其目的都在于为所谓的“文明国家”的欧洲殖民帝国提供占领殖民地的“正当依据”,其内核都是种族主义和文明等级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西欧近代资本主义早期市场的研究日趋重视。然而,西欧早近代市场与前近代的中世纪市场有直接的转承关系,故而对早近代市场的研究迟早要上溯到中古市场。实际上,在西方对巾古市场的研究一直在商业史和经济史的范畴内进行。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学术界对中世纪商业和市场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长途贸易”论到“内部根源”论、再到“商业化”学说为主导的学术发展历程。这里我们主要以对英国的研究为主线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3.
徐丹 《民族译丛》2005,(6):53-57
加拿大种族主义的产生和盛行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二战前,殖民主义的长期历史在欧洲社会培育了“种族优越论”。“种族优越论”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意识形态,持这种观点的欧洲白人认为人种与个性、智力、文化特征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势力在美洲大陆的扩张,“种族优越论”的观点也逐渐在美洲盛行开来。基于这一论断,加拿大的高加索白人被认为是“优等种族”,理应凌驾于其他“劣等种族”(如非洲黑人、非白人种族)之上,因此天生就有享受自由的特权,并具备创建民主体制的能力和统领世界各国的权力。与此同时,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制度也使部分欧洲公民养成了利益独占的心理。  相似文献   

4.
近代早期欧洲国家形成与军事活动之间的关系是西方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美国学者约翰·布鲁尔提出“财政-军事国家”概念,强调行政机构扩大、财政税收增加与军事力量膨胀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很快成为分析近代欧洲国家形成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框架,但它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夸大了近代早期国家的能力、忽视了对财政资源的使用状况。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试图对“财政-军事国家”概念进行补充与修正。“承包人国家”概念挑战了“公共”与“私人”的二元对立,着眼于国家将部分战争工作承包给私人,强调了私人部门在近代早期欧洲军事活动中的关键作用。“财政-军事体系”则采取了跨国的视角,关注国家、次级主权政治体和私人之间在军事活动中的互动,通过一系列“财政-军事中心”交易战争所需的人力、资金、物资、专家、服务和情报,从而勾勒出一个遍及欧洲的战争资源网络。这些研究极大地拓展了近代欧洲军事史和国家形成的视野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种族优越论在美国社会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对美国的内外政策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肤色决定论、优中之优论、血统纯洁论和征服有理论。美国人之所以自以为种族优越,与欧洲大陆种族主义的影响、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其先进的政治制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青年森鸥外与庄子的"性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时代的森鸥外主张“余等自然学者,求人类之进步与知识的开拓”。他以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基点来理解《庄子》的“性命”论,并在与他人的论争中引用《庄子》的学说为自己的主张立论。鸥外以为,依照庄子的学说,今天的学者们应该以“有涯之生随无涯之知”,而非单纯地守“性命”或养“性命”。鸥外还列举了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概念为佐证,将其与自己对《庄子》“性命”论的理解融合为一,以此来探求“自然”与“知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帝术纵横:析论康有为“彼得大帝心法”之义鲍绍霖一导论:由康熙到彼得——中西帝皇典范的历史循环一般而言,学者们在研究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社会政治方面时,所留意的多是集中于学术理论方面。事实上,中国志士们也以西方先进国为“实在的”、可“直接”模仿的典范。因此...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 ,大亚细亚主义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将大亚细亚主义与日本幕末时期的“攘夷”论和明治维新后的“兴亚”论联系起来 ,以证明其“含有一定的客观历史进步因素” ,是不恰当的。大亚细亚主义乃是萌生与形成于甲午战争之后 ,是日本走向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 ,是指导其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与西方列强争衡策略或手段的侵略理论。  相似文献   

9.
兰培 《神州》2012,(32):15-15
本文试图从“主于识见、赖乎意匠、恃乎笔力、本乎性灵”四个方面入手,探析近代文论家吴曾祺在《涵芬楼文谈》中的”创作论”精髓与独创之处,希冀为今天的写作理论研究及创作提供借镜。  相似文献   

10.
有的学者在总结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历程时.对于近代史学的新形势,有“新史学方法论的三种体系”的分析。以为“新史学方法论体系之一”,即:“王国维、陈寅恪、汤用彤、柳诒徵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主体论史学流派,提出了近代新史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类型。他们强调在传统学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近代西方学术方法发展出新史学方法。”而“新史学方法论体系之二”的表现,是“胡适、傅斯年等提出了近代新史学方法的另一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模式的推崇与选择。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胡适、陈序经,二者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为打击封建复古倒退文化思潮,这在当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全盘西化"论最终演变为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其国内族群文化观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解读,体现出其“文化一元”论在国内族群文化观和国际文明观上的统一。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源于美国族群理论中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优秀”论,在美国国内,他主张用以盎格鲁一撒克逊族群文化为代表的“美国核心文化”同化其他移民族群的文化;在国际上,他强调不同族群文化的难以调和性,并在理论上将其“美国核心文化”论演绎为“西方核心文化”论,为美国的国际战略确定了根据文明差异划分敌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杨领  马瑞映 《历史研究》2023,(5):183-204+224
西方学界的“军事革命”研究,是“新军事史”范式下的分支领域,集中考察近代早期欧洲社会文化转型、现代国家形成及世界格局转型,致力于以军事因素阐释现代世界起源。在社会文化史路径下,“军事革命”研究关注欧洲贵族与士兵境况及“军事启蒙运动”,并与其他“新军事史”研究形成互补关系;在“国家形成”论题中,“军事革命”研究与历史社会学存在跨学科关联;而在全球史视野下,“军事革命”与欧洲崛起之间的因果关系遭到质疑和挑战,亚洲“军事革命”转而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军事革命”因此超出欧洲范围成为全球史研究重要领域。“军事革命”研究的发展体现了西方学术革新进程,为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韦磊 《史学理论研究》2022,(5):85-95+159
民国时期,李大钊的《史学要论》由商务印书馆纳入“百科小丛书”系列出版。该书出版后被众多学者介绍、引用,保证了该书传播主体的可信度。同时,《史学要论》也通过印刷书籍、杂志、报纸和图书馆等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知识传播媒介加以传播,体现出《史学要论》传播媒介的先进性、多样性。也因其内容与近代中国史学界构建新史学的诉求相契合,《史学要论》的观点、理论、思想逐渐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并以被介绍和引用的方式得到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5.
牛津万圣学院资深学者罗宾·布里吉斯(Robin Briggs)长期致力于欧洲近代早期史研究,是当今研究欧洲近代早期宗教、流行文化和巫术问题的知名专家。《与巫为邻》汇其多年心血,以其对欧洲近代早期社会,尤其是对巫术问题和民众心理、日常生活状态的深刻阐释,自1996年问世伊始即成为该领域典范之作。第二版更在前版基础上进行了精心修改,成为研究欧洲近代早期史者不可规避的重要著作。具体说来,该书主要特点如下:首先,视域广阔、内容丰富、主题突出。该书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极广阔的巫术图景而非仅聚焦于对近代早期欧洲假想的巫师的迫害。该书从…  相似文献   

16.
福泽谕吉既是一位近代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个征韩侵华论的积极倡导者。这种“矛盾”性,取决于他要着力完成的两大任务:一是建立主权独立的近代化国家;二是以武威“大东亚秩序”来取代札教“华夷秩序”。前者诱因于西方“条约体系”下的“民族国家”理念;后者催生于颠覆东亚“朝贡体系”进而取中国而代之的百年夙愿。两大任务的显隐交替和互为前提,解释了《文明论之概略》与《脱亚论》之间的表层矛盾和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欧洲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猎巫运动,是一场持续了三个半世纪、遍及整个欧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欧洲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学界关于欧洲猎巫运动史的研究起步于21世纪初,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受西方学者的启发,中国学者对欧洲猎巫运动的历史分期、兴衰原因、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相对于西方学者而言,中国学者对欧洲猎巫运动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就某些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既有的研究方法尚存在一些问题,研究视野有待拓展。因此,关于欧洲猎巫运动史的研究尚存在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者通常把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区分为公民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并把法国民族主义作为前者的典型。事实上,这种对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理论的界定只适用于近代前期(1789—1870年),而在近代后期(1870—1914年),法国则经历了一个从公民民族主义向族裔民族主义过渡的理论蜕变过程。在这一蜕变过程中,“我”族裔与“非我”族裔的对立逐渐成为近代法国内政、外交的主题之一,最终导致法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江南乡村特种产品经济论小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不发达国家,各种现代社区发展模式异彩纷呈。由此,隐含着“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即西化论”,遭到了许多从事发展问题研究的中外学者的质疑和批判,他们提出了诸多崭新见解。其中,日本...  相似文献   

20.
诚信危机,是中国公德系统的刺目现象。危机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契约诚信的观念和行为缺乏制度的坚守、法律的保障和公德的护持。与儒家的心性命理派和道德理想主义不同,中国传统的实学事功派和儒家现实主义,曾创生过“不信而信”的契约原理,这一原理曾一度在法家“循名责实”、“刑名参同”的理论体系中获得了法律的体现和制度的落实。通过对比发现,中国主要形成于法家思想中的契约式诚信体系与近代西方的相关体系之间,无论在政治前提、人情基础,还是手段方法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在证明法家诚信说具有近代转化之本土潜力和可能性的同时,也对何以步入近代的中国人每每拿管、商、申、韩对西方的法律契约原则作连类格义,以及许多日本学者习惯于把中国的苟子和韩非比作西方近代自由主义创始人的真正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