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连翔 《文物》2022,(9):59-63
<正>清华简《参不韦》是一卷长篇佚籍,凡124简,现存2977字(重文、合文、序号以一字计)。简文内容以一套具有浓厚五行思想色彩的社会治理体系为中心[1],名之为“五刑则”,并采用了战国文献常见的“拟托”形式,围绕“帝”“参(三)不韦”“启”三方角色展开。其中帝是最高主宰,也是五刑则的创造者;三不韦是五刑则的传承者,亦是本篇的训诫者;启则是被训诫的对象。三不韦通过介绍帝之五刑则,来指导启效法五刑则去建立下界的刑则。在这拟托的背后,  相似文献   

2.
马楠 《文物》2022,(9):56-58
<正>《参不韦》全篇结构与《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颇为类似。简文开篇言有洪作乱无刑,帝乃命参(三)不韦“定帝之德”,作“五刑则”,以抑有洪;主体部分则叙述三不韦以“五刑则”授予夏启,指导启设官建邦、祭祀祝祷、修明刑罚、敬授民时、治国理政。正如清华简《五纪》以天象历算为基础,构建宇宙神祇体系,但更大篇幅则集中在与之对应的人事行用方面,《参不韦》的主体部分也集中于三不韦指导夏启建邦治国的内容上。  相似文献   

3.
石小力 《文物》2022,(9):52-55+97+1
清华简《参不韦》共124支简,皆长32.8厘米,三道编,完简书写22~26字,简背有编号。简文保存基本完好,现存2977字。文献原无篇题,因通篇为参(三)不韦对夏启的训诫,故拟题为《参不韦》。三不韦是作者虚构的受天帝之命的神祗,授予夏启“五刑则”,从而指导启设官建邦、修明刑罚、祭祀祝祷、治国理政。五刑则是本篇的核心思想,具体内容包括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可与职官系统相配。简文句式较短,具有口语色彩,涉及战国时期思想史、制度史等内容,是一篇重要的先秦佚籍。  相似文献   

4.
李锐 《史学史研究》2023,(3):109-113
<正>新近出版的清华简第12册,公布了名为《参不韦》的一部古书。整理者指出其主要内容“为天帝之使者参不韦授予夏启‘五刑则’,即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从而指导夏启治国理政,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思想观念、职官制度有重要价值。”((1))整理者对《参不韦》进行了很好的整理工作,并且写了一些研究作品,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下面在整理者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一下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栋 《民俗研究》2020,(1):78-82
清华简《厚父》篇很可能是周初的文献,据此可以探讨夏代相关传说。《厚父》不仅明确说禹建立了夏邦,而且将禹与夏发生关系的时间提前至西周初年。简文清楚显示禹、启是前后相继的两位夏王,由此古史辨派学者过去认为禹与夏没有关系以及启与禹、夏发生关系很晚的观点都需要纠正。《厚父》篇还印证了早期文献中启之德薄或失德的传说以及皋陶具备常德、善于佐王的形象,也是与《尚书》相吻合的。同时,《厚父》亦披露了夏代关于戒酒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夏墟之上的晋、魏两国都曾尝试追认和承袭夏代的政治名位,以巩固政治与军事地位,可谓“晋魏承夏位”。晋平公举夏代郊祭以祀鲧,暗示晋国能够取代周天子的共主地位,与三代等视之。魏惠王更是以夏代的后继者自居,称夏王,乘夏车,迁夏都,以天子之礼自居,在诸夏中争夺正统。魏史《竹书纪年》呈现出“夏—殷—周—晋—魏”的历史序列,抬高晋、魏两国的地位。汲冢书与清华简《厚父》皆不持禅让说,默认“禹启世袭”,肯定嫡子启的合法性。这种古史观与三晋政治密切相关:有利于巩固君主制,强化嫡长子继承制,防范能臣干政,为“魏承夏位”奠定了历史文献的基础。《纪年》“益干启位”是战国三晋人造作的逆反古史,目的是消解禅让说对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清华简《大夫食礼》凡两篇,编连为一卷,分别为51简与14简,各自编号,篇题为整理者根据简文内容拟定。《大夫食礼》内容为楚地大夫之食礼,主体载大食之礼,兼记小食;后一篇则论执事者行事,两篇关系类于《仪礼》诸篇与附经之“记”。简文词句颇似《仪礼》,行礼节次与《公食大夫礼》最为接近,与该篇记主国国君以食礼待下大夫之聘宾、兼记上大夫与下大夫之别亦相类似。《大夫食礼》为亡佚的先秦礼书,对于研究礼书的形成、流传、经记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封许之命》篇主要记载周王室册封吕丁的过程,篇中有“命汝侯于许”的记载,该句蕴含深刻的历史信息。文章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指出:清华简《封许之命》篇所见之“王”,有两种可能性,其一为周成王、其一为周公。“侯于许”之意为封建诸侯到许地,并非封为侯爵。吕丁的爵位是男爵,纵观整个西周时期,“男爵”享有较高的社会待遇、属于社会地位较高的贵族阶级。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尹诰》多次提到民众,该篇的重民思想,实则是重视宗族的体现。这与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并不等同。《尹诰》篇对夏亡教训的总结主要是从人事层面提出的,夏鉴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功用性,与商代尊天敬鬼的思想不符,该篇的整理受到周初周人殷鉴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夏代的社会性质问题,由于年代悠远,文献阙如,对它的情况了解得不够,学术界颇有争议.本文拟在探析夏与东夷的关系的基础上,同时讨论一下夏代的社会性质.恩格斯认为,国家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并允许公民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实现他们的公共权利和义务,不管他们属于那一氏族或哪一部落.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重点为引者所加).根据这一特征,我们来探讨一下夏代的华夏族与东夷族的关系.《史记·夏本纪》载,“禹曰,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集解》孔安国曰:“涂山,国名’.又《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索隐》杜预注;“涂山在寿春县东北”.即今日的安徽怀远  相似文献   

11.
对清华简《尹诰》“一德”的理解存在多种意见,《礼记·缁衣》引《尹诰》,将“一德”阐释为“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这应是最合理的解释。《诗经·鸤鸠》中“其仪不忒”是达成“一德”的手段,全诗则是“一德”的极好注解。“一德”应包括“相同”、“正确”、“教化万民”三层内涵。清华简《尹至》篇则叙述了伊尹和商汤达成“一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有《尚书》、《逸周书》和佚书20多篇,其中清华简《金縢》能和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直接联系。从清华简来看,现在不能证明,也不能反对孔子编百篇《尚书》之说。但是清华简足以说明东晋以后的古文《尚书》没有历史根据。清华简中,《尹诰》、《尹至》篇有很多的用词和语法同今文《尚书》中的《夏书》和《商书》是一样的。清华简里没有《尚书》和《逸周书》的差别,因此我们对《逸周书》里面若干篇书的估价,还应该提高。  相似文献   

13.
古文《尚书》真伪之争是学术史上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学术公案,而对先秦时期《尚书》传流的考察,是揭开古文《尚书》真伪之谜的前提与基础。清华简《保训》形制、字体与《尹至》、《金縢》等篇明显不同,因此《保训》并非是先秦《尚书》或《逸周书》的佚篇。清华简《金縢》篇"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不是篇题,而可能是《金縢》篇的序言。相传孔子编订《尚书》,《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清华简中《尚书》与《逸周书》部分篇目并存,形制相同,清华简的时代断限是战国中晚期,郭店简《缁衣》也将《逸周书》与《尚书》并称为《书》经,《汉志》"《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的主流说法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4.
《尚书》各篇定名与序次的规律,可借由清华简中"书"类文献原始文本的外部信息重新进行总结与归纳。"书"类文献篇题的拟定,大致不与"书"的作成同时,可能是出于流传过程中区分篇目的需要,由后来的整理者或藏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所添加。后人对"书"篇进行命名的方式,至少有"摘字命篇"、"因人命篇"、"因事命篇"三种。而这种定名的随意性,就导致了《尚书》中常见的同篇异名现象。"书"类文献篇目间的序次,一般而言遵循的是时代先后的原则。但清华简中与伊尹有关的三篇竹书编连在一起的现象,说明还有以人物为中心的编次原则的存在。此外清华简的编联方式以及篇题的书写位置等信息,也有助于思考《尚书》中《顾命》《康王之诰》以及《康诰》《酒诰》《梓材》等组的分合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14,(12)
<正>清华简《厚父》一篇,共13支简。第一支上下两端残缺,其他各支皆为完简。简背标有序号,依次为"一"至"十三"。最后一支背面有"厚父"2字,系篇题(封三∶1、2)。《厚父》通篇为"王"和"厚父"的对话。"王"首先通过追溯夏代历史,指出勤政、用人、敬畏天命、谨慎祭祀对于"永保夏邑(或邦)"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以训诂和文法分析、文献对读为手段,分析清华简《五纪》“唯昔方有洪”章(首章)的含义和《五纪》的性质、作者等问题,可以认识到:清华简《五纪》首章是对《五纪》全篇的总括,叙述了舜帝和群臣治理洪水、重建文明的经过;《五纪》即《尚书·顾命》中记载的“《大训》”,分为“正文”和“传”两部分;《五纪》的作者是周文王。  相似文献   

17.
正清华简《命训》篇是新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1中的重要一篇,该篇自公布以来,已经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一批相关的研究论文业已发表,2关于该篇的讨论也在网上热烈进行。3笔者曾撰有《清华简〈命训〉初探》一文,对该篇简文的文本价值和写作时代做过一些基础性的讨论,本文试图在前文及时贤讨论的基础上,再对本篇简文中的"命"论做一些探讨,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众所周知,《命训》篇见于《逸周书》中,与《度训》、《常训》一起,构成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说命》三篇是殷高宗武丁对臣子傅说的命书,记载了武丁得傅说的过程以及对他的训诫。传世文献中的几条《说命》佚文,大多在简本中可以找到对应之处。而《学记》、《文王世子》等篇所引数语为清华简所无,很可能是流传版本不同所致。通过将《说命》与《盘庚》进行细致对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该篇较多地保留了殷商时期的原貌。  相似文献   

19.
<正>清华简《畏天用身》共17支简,简长44.4厘米,宽0.6厘米,首尾完整,无缺简,简背有刻划痕迹,无序号,无篇题。简文内容完整,围绕天人关系展开论述,是一篇重要的先秦思想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天人思想具有重要价值。简文开首曰:“畏天智(知),甬(用)身足。”(简1)开篇提出“畏天”和“用身”两个主题。畏天,即敬畏上天。畏天的思想在中国起源很早,如西周早期的大盂鼎铭文就有“畏天威”(《殷周金文集成》02837)。用身,  相似文献   

20.
夏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传子,家天下”,结束了原始社会,建立了初期奴隶制的国家。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代的世系,从夏禹到夏桀共十四世,十七帝。夏代的帝制,基本上是父子相袭,但也有兄终弟继的。夏代的历史年代,《夏本纪集解》引《汲冡纪年》说:夏代“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据《殷墟卜辞綜述》一书考证;夏代约在公元前2100—1600年之间。但是由于夏代文献资料的缺乏,在考古材料还不能确认之前,虽然中国许多学者是相信有夏代的,但多苦于无从下手进行研究。近年来,考古发掘为夏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