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浩 《文物》2022,(9):64-67
<正>清华简《参不韦》,无论篇章结构还是思想内涵,均与《五纪》篇有密切关联,或可将二者视作互为因应的“姊妹篇”。与为数众多的战国思想著述相类,该篇亦是以“托言问对”的形式来陈述作者的治政理念与社会认知。清华简中的《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假名商汤与伊尹,《殷高宗问于三寿》托拟武丁与“三寿”,皆属此类。而《参不韦》所托名的主人公,乃是史有所载的第一个王朝夏代的实际奠基人夏启。该篇虽不以历史叙述为主题,但在说理的过程中,对鲧、禹、启等夏代早期人物的史事亦多有论及。  相似文献   

2.
马楠 《文物》2022,(9):56-58
<正>《参不韦》全篇结构与《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颇为类似。简文开篇言有洪作乱无刑,帝乃命参(三)不韦“定帝之德”,作“五刑则”,以抑有洪;主体部分则叙述三不韦以“五刑则”授予夏启,指导启设官建邦、祭祀祝祷、修明刑罚、敬授民时、治国理政。正如清华简《五纪》以天象历算为基础,构建宇宙神祇体系,但更大篇幅则集中在与之对应的人事行用方面,《参不韦》的主体部分也集中于三不韦指导夏启建邦治国的内容上。  相似文献   

3.
贾连翔 《文物》2022,(9):59-63
<正>清华简《参不韦》是一卷长篇佚籍,凡124简,现存2977字(重文、合文、序号以一字计)。简文内容以一套具有浓厚五行思想色彩的社会治理体系为中心[1],名之为“五刑则”,并采用了战国文献常见的“拟托”形式,围绕“帝”“参(三)不韦”“启”三方角色展开。其中帝是最高主宰,也是五刑则的创造者;三不韦是五刑则的传承者,亦是本篇的训诫者;启则是被训诫的对象。三不韦通过介绍帝之五刑则,来指导启效法五刑则去建立下界的刑则。在这拟托的背后,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4,(12)
<正>《殷高宗问于三寿》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之一,原由28支竹简编联而成,今缺第三简,见存27支。其中第25简上部缺大半,第8简上、下及第9简下端亦稍残。完整简长约45、宽0.6~0.7厘米,设三道编绳。满简书写28~34个字符不等。简背有次序编号"一"至"廿八",今  相似文献   

5.
李锐 《史学史研究》2023,(3):109-113
<正>新近出版的清华简第12册,公布了名为《参不韦》的一部古书。整理者指出其主要内容“为天帝之使者参不韦授予夏启‘五刑则’,即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从而指导夏启治国理政,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思想观念、职官制度有重要价值。”((1))整理者对《参不韦》进行了很好的整理工作,并且写了一些研究作品,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下面在整理者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一下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藏简《尹诰》篇是失传了的《咸有一德》,但不是古文《尚书》中的《咸有一德》,非常重要,其内容目前可以基本疏通。由其内容来看,其中已经有建立在"君权天授"、"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民本思想,这是孟子思想的源头。从其内容上也可以说明清华简《尹诰》篇不伪,其史料价值非常珍贵,古文《尚书》中的《咸有一德》则确系伪书。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6,(3)
正即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中收入了一篇与管仲、齐桓公有关的文献,整理者将其命名为《管仲》(封三∶5)。清华简《管仲》简长44.5、宽0.6厘米,三道编,现存简30支。全篇原无篇题,每支简的简背亦无次序编号。竹简保存大体完好,但是第28支简下半段缺失,第29支的上半段亦已不存;这两支简之间是否还有缺失的其他竹简,尚不易断定;另外,第29简与第30简之间内容不相衔接,也应  相似文献   

8.
李学勤 《文物》2012,(8):66-71,1,97
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二辑出版之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又整理出竹简六种八篇,其中两种为西周时期的佚诗,即作于周初的《周公之琴舞》和作于西周晚年的《芮良夫毖》。一种是真正的古文《尚书》——《说命》三篇。一种记汤与伊尹传说,名《赤鹄之集汤之屋》。一种托名武丁和彭祖,题《殷高宗问于三寿》。还有一种记载黄帝至春秋时的贤臣,拟题《良臣》。  相似文献   

9.
正清华简第八辑整理报告有《摄命》一篇,凡32简,简长约45、宽0.6厘米。简3、25、29略有残缺,其他基本完整,简背有序号,为编联提供了基本保证。全篇主体部分为周天子册命"摄"之命辞,文句与《周书》、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1]多可比照,具有重要价值。本篇册命对象名"摄",李学勤将之与《书序》中之《冏命》相联系[2]。《书序》云"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作《冏命》"[3],伯冏,《尚书大传》  相似文献   

10.
“保”当如字读,“保训”即关于“保”(所当保守者)的训教;“前夗”宣读“前冕”,指前任君王;“詷”字义应为相同的言辞;“恐求中”之“恐”当涉上文衍,“中”即“中庸”(用中)之“中”;“自诣厥志”之“诣”不必读为“稽”;“言不易实变名”之“言不易实”当读断;“假中”谓学来中道;“宿不详”之“详”当如原简释“蓑”,义同“永”.  相似文献   

11.
对读清华简《金縢》与今本《尚书·金縢》,可知简书总体上较今本晚出。简书对原作有节略、压缩与改写,今本则更多地保留了原始面貌。但简书又不全本于今本,今本也有增有脱,不是原始之作。说明古书流传,传抄者多可改易增删文字,乃至移动句子,改变句式。这种现象,对于重新认识《古文尚书》当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对读清华简《金滕》与今本《尚书·金滕》,可知简书总体上较今本晚出.简书对原作有节略、压缩与改写,今本则更多地保留了原始面貌.但简书又不全本于今本,今本也有增有脱,不是原始之作.说明古书流传,传抄者多可改易增删文字,乃至移动句子,改变句式.这种现象,对于重新认识《古文尚书》当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黄怀信 《文物》2012,(1):77-79,93
清华简《耆夜(音舍)》记"武王八年"戡耆(黎)还归,在"文大(太)室"举行饮至礼的情景,既明《尚书》"西伯戡黎"的具体时间,又补文献相关典礼之阙,有重要的史料与研究价值。文中出现的五首诗皆有明确作者,是珍贵的周代诗歌,对研究《诗经》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是以《蟋蟀》诗与今本对读,可知今本经由后人改造,今本不仅整齐文句,改变内容,而且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面世后,学界对《筮法》的研究尤为集中,涉及到《筮法》的成书时间、性质以及对汉易的溯源;《筮法》篇与数字卦的关系;《筮法》所载的成卦法及解卦法;"卦位图"与《说卦》所载方位差异的思想内涵;《筮法》与《归藏》的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2008年7月,通过校友捐赠,清华大学抢救入藏了一批流失境外的战国竹简,总数达2500枚左右,时代属战国中期,学术界称之为清华简。其内容均为古书,多达64篇以上,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典籍,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从未见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清华简《保训》是以楚文字抄录的周王室原始档案,其内容为周文王临终以《易》授武王,嘱武王修持中道,敬慎不怠,把握时机以受天命。《保训》中提到的中道传统,以及舜、微之事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伟 《江汉考古》2012,(3):117-120,112
本文是研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系年》时,在释读方面的一些想法。如1号简"监观"应为一词;5~6号简中"王与伯盘"的"与"训为"亲"、"从",而不是连词;17号简"亡由"疑当读作"无胄";52号简的"莫"恐当训为"未"、"不",而不是"无人";91号简的"东母田"应读作"东海";101号简的""即"门",指攻打城门。  相似文献   

18.
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中《耆夜》一篇,讲述了武王八年出师戡耆(黎)大胜之后归周,在"文大室"即文王宗庙进行"饮至"典礼,武王君臣饮酒作歌的情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叙述了简文给我们展示的西周初年庆功典礼"饮至"的内容,正是西周礼乐文明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白于蓝  周悦 《历史研究》2020,(5):198-207
<正>《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所收《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与今本《尚书·金縢》大体雷同,学界普遍称之为简本《金縢》。自公布以来,对简本《金縢》文句的校释及研究屡有收获,但个别简文的释读仍有讨论余地。特别是第8—13号简文,由于涉及成王与周公的君臣关系、周公摄政与还政等周初政局重要史事,且与《史记·鲁周公世家》相关表述十分接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出土文献与传统经典,对清华简《皇门》篇一些重要史事、观念进行论证、阐释:周公当政时尚有遗老,而非"蔑有耆耇虑事"。周公重视"明",提出明德、明刑,反映他重人文精神。"大门宗子"简称门子,是指贵族的嫡子。门子勤于王家,先祖"俾服在家",这涉及孝道与祭祀。"小民"指普通老百姓。"戎兵能兴"指周人认为先修身进德,以膺天命,就能消灭暴政。周人提出明德慎武的军事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