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淑娟 《大众考古》2023,(12):35-38
<正>中国文字博物馆藏有一件宋公栾簠,是开馆之初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拨而来。该簠为折壁直缘兽形耳式,通高25厘米,口长33.5厘米,口宽26.5厘米。盖、器形制相同,整体呈长方形,深腹平底,四个矩形足略外侈,两侧兽形耳昂首卷尾逼真生动。盖沿有六个兽首形卡扣,用以扣合盖和器身。通体饰细密有序的云雷纹。盖、器同铭,各有铭文20字:“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栾乍(作)其妹句敔夫人季子媵簠。”  相似文献   

2.
杨鑫  李栋 《文物世界》2013,(1):19-21
山东博物馆收藏青铜颂簋一件,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器身圆形,盖顶部有圆形捉手,腹微鼓略下垂,子母口,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下有垂珥,圈足稍外撇,下有三个兽面象鼻形小足。盖、器口沿处各饰八组窃曲纹,盖顶捉手内饰卷体龙纹,捉手下与腹中下部各饰三周和六周瓦纹,圈足饰垂鳞纹。  相似文献   

3.
杨鑫  李栋 《收藏家》2012,(12):73-75
山东博物馆收藏青铜颂簋一件,通高30.1、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器身圆形,盖顶部有圆形捉手,腹微鼓略下垂,子母口,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下有垂珥,圈足稍外撇,下有三个兽面象鼻形小足。盖、器口沿处各饰八组窃曲纹,盖顶捉手内饰卷体龙纹,捉手下与腹中下部各饰三周和六周瓦纹,圈足饰垂鳞纹。  相似文献   

4.
保利艺术博物馆入藏的应国■簋,保存较好,器盖具全。通高22.6、口径18厘米,重4公斤。器身斜直壁,下腹外鼓。兽形双耳,有垂珥。圈足,附三个兽首形矮足。盖顶隆起,中间有捉手,捉手两侧各一长方形镂孔。盖缘和器口缘饰回首长尾鸟纹,间饰两个高浮雕兽首。圈足饰三角云纹(彩版柒:1;图一)。整个造型颇像战国秦汉时期的奁形尊,十分特别。盖内和器内底有相同铭文6行,57字(图二)。铭文为: 隹(惟)王十又一月初吉丁亥, 王才(在)姑。王弗望(忘)(?)(应)公室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5,(6)
<正>美国斯坦福大学坎特视觉艺术中心收藏有一件铜簋,据其铭文可称为叔多父簋。此器于20世纪初流入美国,1933年之前被美国收藏家购买,其子于2005年将其捐赠给斯坦福大学。现将其介绍如下,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一此簋失盖,器身保存较好。器身似钵形,子母口内敛,圆鼓腹微下垂,喇叭形圈足,圈足下有三兽形立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对称的  相似文献   

6.
襄阳县新发现一件铜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4月,襄阳县朱坡乡徐庄村老馆铺农民在山坡上取土时,发现青铜器一件,随即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作实地考察,未发现其他的迹象,推测此器可能出于墓葬中。铜器为盏,形制为隆盖,中部立喇叭形捉手,上有镂孔4个。盖缘作尖唇子母口形与器口相合。盖边铸四兽首形衔扣,但无扣合作用。器身方唇直口,束颈,鼓腹,平底。腹下铸三个兽蹄形小矮足,足上均有环形纽(图一,1;图版贰,1)。盖下部及腹上部又各附二个环形纽。盖上三圈花纹为两圈环带纹夹一圈蟠虺纹(图二,1)。盖顶中部饰蟠虺纹。捉手内侧饰垂鳞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4,(8)
<正>2007年6月,谷城县公安局向文物部门移交了一批春秋铜器,包括鼎、簠、壶各2件,其中鼎内壁铸有铭文。经调查,确认这批铜器出自谷城县城关镇邱家楼春秋早期墓地。现将这批铜器介绍如下。鼎2件。微敛口,平折沿,方唇,立耳,鼓腹内收,圜底近平,三粗蹄足直立。耳壁饰重环纹。许子鼎,腹上部饰双凸目龙纹组合的"8"形窃曲纹,下部饰S形凸目窃曲纹,其间饰凸弦纹一周。内壁铭文残蚀严重,可辨为"许子□  相似文献   

8.
■与■桯     
汉墓所出铜器中有一种三足提梁筒形器。器身作直上直下的圆筒形,上有盖,下有三矮足。器身上部两侧有一对衔环的耳或兽面(即铺首),提梁的把手跟环用链条或两端有圈的铜条相联系(图一)。个别器出土时提梁或盖已残佚。这种铜器的大小比较一致。口径通常为汉尺五六寸左右,高度通常为汉尺八九寸至一尺左右(汉代一尺相当于23厘米左右),只有个别器稍高一些。在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里曾发现跟这种铜器类似的陶器一件。器身两侧之耳为贯耳,应该是穿绳为提索的。满城1号汉墓(中山王刘胜墓)也出了十件这一类的陶器,但器身较高,两侧之耳作纽状,无盖。这些陶器,尤其是满城汉墓所出的一批,可能是仿铜器的明器。 1967年在固原头营公社坪乐大队附近的  相似文献   

9.
刘云  李健 《收藏家》2013,(4):57-62
首都博物馆于2005年入藏一件兽面纹青铜方!(图1)。该!方体溜肩,直口圈足,盖作四阿式屋顶形,下腹收敛,器身自盖至圈足饰八道扉棱;肩部侧面有一对兽首耳,前后有立体兽头装饰;颈、肩及圈足四面饰龙纹,盖及腹部四面饰兽面纹;全器通高38厘米。从  相似文献   

10.
王作姜氏簋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王作姜氏铜簋,通高24.3、口径20厘米。重5.2公斤。簋器体弇口,有盖。盖沿方折,带圈形捉手。器身两兽首形耳,兽首伏贴,下有方形垂珥。圈足下附三兽首小足,足尖呈爪形。盖缘和器口下均饰带目窃曲纹,盖顶和器腹饰瓦棱纹,圈足饰斜角窃曲纹(彩版柒:2;图一)。器底和盖内有相同的铭文2行6字“王乍(作)姜氏(阝尊)(尊)(?)。”(图二) 这件工作姜氏簋,为西周王室之器。它的形制、纹饰和铭文,均与1974年初陕西周至  相似文献   

11.
随州旭光砖瓦厂出土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八三年四月,随州市城郊公社旭光大队砖瓦厂做砖取土时,发现了古代青铜器。我馆闻讯立即派员前往调查,得知铜器出土地点为一墓葬,墓坑已遭破坏,长、宽大约为3.2×2米,葬式葬具皆不明确。共收集出土文物十六件。简报如下:铜簋2件。器物形制,纹饰、大小完全相同。子母口带盖,盖顶有圈足形捉手,圆鼓腹,腹部铸对称的两兽首形附耳,有珥,圈足下有三个兽面足。器口沿饰窃曲纹,盖顶,器腹则饰瓦纹,圈足间饰垂鳞纹。通高23.5,口径17.5,腹深10.3,壁厚0.3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12.
馆藏精品     
<正>噩侯方罍时代: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现藏:随州市博物馆藏品特征:通高61厘米,2007年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器物形制端庄,风格粗狂,造型精美。盖为庑殿式屋顶形,盖脊中央有一相向对吻的鸟形钮。盖面、器口、器腹、器身、圈足四面中央及四隅均有勾形扉棱。颈部四周饰长尾小鸟纹,前、后肩部正中有对称张牙卷鼻象首,左、右肩部两侧及正面腹部各有一半环兽首衔环耳,旁均饰有涡纹。盖顶四坡面和器腹四周  相似文献   

13.
在商周时期,青铜容器多为多范合铸。有些由器盖和器身组成的器物,盖和器口沿采用V形子母卯合特殊设计,这种设计多见于卣形器。就笔者所知,这种器物不超过14件。它们虽然都是采用V形的扣合,但器口沿下的V形可分为下凹和上凸两种形态。现分类介绍如下。 (一)器口沿下V形下凹的 1.小子乍母己卣现藏英国伦敦史聘父子古玩公司(编号E5008GULX)。器盖及口沿下饰目雷纹,腹饰饕餮纹,圈足饰弦纹两道,圈足前后各有一未贯穿的十字镂孔。器外底有井字形阳纹。盖、器身有对铭"小子乍母己",5字。器身口沿下兽首顶上有V字形缺  相似文献   

14.
襄阳山湾出土的鄀国和邓国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鄀国铜器《上鄀府簠》,于一九七二年出土于襄阳山湾春秋楚国墓地,是第六新生砖瓦厂工人制砖取土时挖出来的,估计应为墓葬随葬品。《上鄀府簠》,编号为襄山采:21,除器耳残脱(后焊接修复)以外,其它部位基本完好。器形由上、下器合成。上、下器基本相同,唯上器沿两边各铸有(板金)扣二个。  相似文献   

15.
1981年10月21日,宣城孙埠镇正兴村的村民在挖沙时,发现了4件青铜器。除了1件夔纹青铜铙[1]外,另有铜鼎2件、鬲1件。其中铜容器的范铸痕迹清晰,器底遗留浓厚的烟炱,应属实用器。现将青铜器介绍如下:夔纹铙体扁圆而短阔,铣口内凹,圆筒状甬。鼓部中央有一个五边形突起,鼓两侧饰重环纹。钲部饰夔龙纹,作两两顾首状。夔龙张口,卷尾,长角,眼睛凸起,形成4个乳丁。该乐器风格独特,为春秋时期铜器(封二∶1)。重环纹鼎方唇,平折沿,半球腹,圜底,3个兽蹄足,立耳,耳外侧饰两道凹弦纹。口沿下饰两周弦纹,弦纹内饰重环纹。通高21·3、口径22·4厘米(图一∶1…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15,(11)
<正>2014年,法国书商A Maisonneuve家中发现了一件中国古代铜壶,器身饰鸟虫书,王凯梅认为该铜壶与已故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有关[1],故称伯氏壶。笔者从王凯梅处得到相关资料,现将该铜壶略作考述,以正方家。铜壶为圆壶,壶口微侈,平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圈足。口径16.7、腹径35、圈足径19.3、器高44.3厘米,重6千克(封三∶1)。腹部两侧有兽首衔环铺首,铺首以银线勾勒,鼻纽、衔环满饰错银的云纹(封三∶2)。口  相似文献   

17.
朱华东 《文物》2022,(7):79-82+97
<正>1993年,安徽省滁州市章广镇常山村出土一组铜器,现收藏于滁州市博物馆。这组铜器共7件,包括鼎1件、鬲2件、甗1件、缶1件、剑1件、削1件。该组铜器系偶然发现,出土现场被破坏,埋藏情况不详,但可确定为同一地点出土。这是江淮东部地区首次发现春秋时期成组铜器,该组铜器风格多样,较为少见。除鼎、鬲各1件著录于《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1]外,其余诸器尚未刊布,现一并介绍并略作分析。鼎1件(滁州0276)。  相似文献   

18.
1990年4月,湖北省郧阳地区博物馆在郧县五峰乡肖家河发现并清理了一座春秋晚期的铜器墓|1|。墓内随葬品中有一件铜■(XM:5)特别引人注目。该■为长方体。器、盖基本相同。大口,直沿,斜腹,平底,四矩足。足间有扁桃状缺口。盖口四边有兽状边卡六个。盖及器身两端斜腹上,各饰有半环形兽头耳1个。■饰蟠■纹、■索纹等。器盖与器底均有铭文三行19字:"申王之孙叔■自乍(作)姜■,其眉寿无祺(期)永保用止。"作器者为"叔姜"。本文仅就叔姜篮的铭文、叔姜与墓主的关系,叔姜■的时代及申国春秋时期的历史作一肤浅的探讨。一、叔姜■…  相似文献   

19.
尉氏出土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1年尉氏县河东周村农民在村北平整土地时发现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计有:鼎2簠2、簋4、盘2、匜4、舟3、甑3、戈3、壶1车?2、马衔2共28件。已全部送到郑州市博物馆保存。据调查铜器出土地点原是一个小土冢,当土冢被削平后,下部露出整齐的边沿,它当是一座古墓葬。由于现场已经被破坏,所以关于墓葬的情况无法了解,现仅把这批铜器按器形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慧 《文物》1990,(11)
1973年12月,莱芜市西上崮村农民在村西南120米处的南寨顶取土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当时的莱芜县文化馆闻讯派员赶到时,现场已被破坏。经了解,铜器出自几座墓葬。现将收集到的51件铜器及2件双凤牙梳介绍如下。鼎 3件。分2式。Ⅰ式1件。直口,折沿,方折形立耳微外撇,圜底,三蹄足。腹上部饰窃曲纹一周,中部有凸弦纹一道,下部饰垂鳞纹二周。通高22.5、口径21.8、腹深10.5厘米(图一:1;二)。Ⅱ式2件。有盖,喇叭形捉手。鼎身子母口内敛,球腹,方折形附耳略向外曲侈,圜底,三蹄足。盖面饰蟠螭纹,捉手用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