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残留物分析可为器物用途提供直接证据。铜甗是古代重要的炊具之一,其用途在文献上有较多记载,但残留物分析甚少。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M5出土铜甑釜(分体甗)下半部分的釜内存有一些白色膏状残留物,为了解其生物来源和该器物的功能,本工作利用红外光谱、脂质分析及单体脂肪酸稳定碳同位素等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白色膏状残留物应为反刍动物油脂,推测是蒸制铜甑中的牛肉或羊肉时渗流下来而成,这为该釜甑组合作为炊蒸器用于加工肉食提供了有力证据。鉴于墓M5具有浓郁的游牧文化风格,而铜甗是典型的中原汉人炊具,这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汉人与北方游牧民族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张美芳  王亚亚 《文献》2023,(1):76-86
综合运用多种无损检测技术分析出土西域文书残片纸张和字迹成分、制作工艺及其出土残留物成分和结构等,溯源唐代西域地区纸张生产与应用,考证古墨的加工工艺。研究证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西域文书用纸为麻纸,说明唐代新疆和田地区已经生产并使用手工纸;书写字迹是松烟墨;残留土样元素分析与新疆南疆沙漠土质相似,可进一步佐证该文书出土地为新疆南疆沙漠地区。文书上的羽毛、秸秆等可见残留物形状相对完整,非出土残留物,说明文书出土后可能有被保存在农舍附近的历史。本研究的发现和实验结论为文书起源、流转、考证和内容解读等提供物质性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9年,重庆彭水徐家坝遗址出土了一件船形杯,其用途到底是什么?学术界一直未有一个定论。本工作利用检测手段,从物质成分和结构方面揭示出徐家坝遗址出土船形杯的用途。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示船形杯体中含有大量的Cu和Pb以及微量的Sn,杯体表层分离出来的铜块为Cu、Sn和Pb三元合金的铸造组织结构。同时,杯体表面青灰色残留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其中含有锡石(SnO2)、氧化铜(CuO)和碳(C)。实验数据表明巴人在商周时期已经了解到了青铜合金的性质,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有力证实船形杯可以作为冶铸工具坩埚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有机残留物分析是国际科技考古领域的热点之一,蛋白质分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为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草篓所含的黄褐色颗粒状残留物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索其种属来源,揭示小河墓地先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的相关信息。本工作首先采用红外方法对墓M13出土草篓中的颗粒状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了较高的蛋白质含量;提取蛋白质后,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出牛酪蛋白、牛免疫球蛋白和牛β乳球蛋白,据此推断该残留物为牛奶制品。需要指出的是,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牛奶加工证据,说明牛奶是小河墓地先民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工作还显示,蛋白质组学方法灵敏度高、所需样品量小,应可广泛地应用于古代残留物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库车友谊路墓群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五铢钱。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批出土五铢钱的性质及有效的保护方法,作者对这批出土钱币进行了取样并对样品做了金相与成分分析、锈蚀产物分析,对发掘区域的土壤酸碱度和氯离子含量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样品中氯离子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作者筛选出了适合的保护方法,并提出了一套合适的处理方法和步骤。此外,通过对同一区域不同墓葬出土的五铢钱进行金相和成分分析,作者还得出了关于这些钱币铸造关系的推测。这些研究结果为揭示墓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出土青铜酒器残留物分析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快速溶剂萃取法,从出土青铜酒器内的土壤中提取有机残留物.对其作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分析,发现其中含有酒石酸,表明这些青铜酒器在下葬时可能盛着酒。快速溶剂萃取法的萃取剂为1%磷酸(体积比)溶液,较之传统有机溶剂,操作时更为方便和安全。此方法可推广于陶器中残留物的分析.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古代牛奶残留物研究是国际科技考古界的热点方向之一,分析方法主要有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和蛋白质免疫性分析,但国内相关研究尚未开展。本研究利用商品化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对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苏贝希遗址出土的黑色块状残留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含有少量牛酪蛋白,可见该残留物可能为牛奶制品或掺杂了牛奶,这说明最迟在公元前3到5世纪牛奶就已出现在我国新疆先民的食谱中。分析手段的成熟,可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牛奶残留物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8.
2004年,安吉高禹发现一件青铜铙,丰富了南方青铜铙的实物资料。本文介绍了高禹铜铙的概况,对其年代、文化属性、用途进行了讨论。通过与其他地区出土螺旋状乳钉铙的对比,认为高禹铜铙的年代为商末;依据其铜铙材质、所处地域,再结合对安吉出土其他商周器物的分析,推测该铜铙是古越人为提高某方面性能而改变其合金成分制作的试制品;而其以随葬品随葬的形式,也为研究南方铜铙的用途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玉石器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玉石器的初步考察高大伦,李映福广汉玉石器是从1929年广汉县中心场农民燕道成挖出大批玉石器才渐渐引起学术界重视的.1931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曾在玉石器出土地点进行过考古发掘.以后,也屡有出土.对这些玉石器的时代、用途等,有过许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河南地区出土的夏商周原始瓷作了整理,并对其用途与产地进行了探讨。这些原始瓷是当时一种使用价值很高的珍贵器物,其烧造地可能在北方地区。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我国出土的紫色八棱柱形文物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材质和制作工艺上,对其形制来源、功能用途等方面的系统论述相对较少。为探究周陵贺家战国秦墓出土的一件紫色八棱柱器物的表面特征、颗粒形态、材质成分、制作工艺等信息,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等分析方法进行了检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八棱柱形制的来源与演变、材质的来源、功能用途等方面进行初步推测,结果表明该紫色八棱柱微观形态为紫色和黄色晶体颗粒夹杂分布,主要成分为中国紫(硅酸铜钡),推测为二到三次烧制而成。通过文献查阅及梳理,推测八棱柱的形制受中国本土道家文化的影响较大,其主要功能为口含或窍塞。本工作对于我国出土紫色八棱柱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萧梁钱范的残留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弄清镇江出土的萧梁钱范是铸造铜钱还是铁钱,或是两者兼铸。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其配备的X射线能谱仪(EDS),分析了出土的萧梁公式女钱范的残留物。钱范ZJ1的正、反面和胎的点扫描和面扫描分析结果表明,其应为铸造铜钱之范。而钱范ZJ2剖面的线扫描分析指出,其铜含量从正、反表面向胎的内部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这些钱范铸造的是铜钱,而不是铁钱。  相似文献   

13.
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出土铜器是研究东周时期铜器文化特征、制作技术以及与周边列国的相互关系等学术问题的重要资料.为进一步揭示甲乙墓出土铜器包涵的科学信息,本文对河南博物院馆藏部分甲乙墓出土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甲乙墓出土铜器的材质以铜铅锡三元合金为主,部分兵器、车马器为铜锡二元合金,两类材质的合金化程度均较高.铜器的合金成分与器物类型之间的关系明显,显示制作者已能根据青铜器的用途而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代表了较高的青铜冶铸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运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对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表面进行了显微观察和检测分析。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青铜器表面附着有经纬组织明显的纺织残留物,根据保存状况可以分为纺织实物、炭化物和泥化物;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表面光整、截面呈三角形;结合显微红外分析结果,可以确定残留物的原料为蚕丝。实验结果证实了三星堆文化时期丝绸的存在,也探明了丝绸的发现位置,根据赋存状况,推测丝绸与青铜器、金器共同构建了三星堆祭祀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石峁遗址皇城台出土的16件陶器进行分析,在器物内壁残留物中发现了酒类遗存。酿酒发酵方法可能包括利用谷物发芽和制曲两种技术。主要原料成分包括黍、小麦族、大米、百合、栝楼根、姜科植物、芡实和野豌豆。陶瓮可能用于酿酒,鬶、盉为盛酒器和温酒器,杯用于饮酒。这一结果首次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土高原酒的生产和消费情况,也显示了在早期城市化进程中,宴饮在社会分化和区域互动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免疫学的分析可以鉴定不同来源血液的种属。对古代器物表面的血液残留物进行种属鉴定,在石器用途研究、动物区系重建以及古人类食物来源分析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免疫学在考古学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对国外学者运用免疫学方法进行考古学研究的概况做了综述,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保护珍贵的周原甲骨文物,了解文物保存现状,将1977年出土周原甲骨与2010年出土周原甲骨及新鲜甲骨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扫描电镜、X荧光光谱、X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从表面微观特征、元素成分、化学结构等方面对周原甲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历了两千多年地下埋藏、出土后的酸洗及三十多年保存,1977年出土的周原甲骨,表面疏松粉化,微孔结构逐渐消失,出现走向无序的裂纹及片层状脱落,无机成分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蛋白质等有机成分已全部分解。2010年出土的周原甲骨出土后未经任何保护处理,目前表面未出现明显粉化与脱落,仍有少量有机物存在。本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甲骨文物保护方法与保护材料研究的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为保护珍贵的周原甲骨文物,了解文物保存现状,将1977年出土周原甲骨与2010年出土周原甲骨及新鲜甲骨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扫描电镜、X荧光光谱、X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从表面微观特征、元素成分、化学结构等方面对周原甲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历了两千多年地下埋藏、出土后的酸洗及三十多年保存,1977年出土的周原甲骨,表面疏松粉化,微孔结构逐渐消失,出现走向无序的裂纹及片层状脱落,无机成分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蛋白质等有机成分已全部分解。2010年出土的周原甲骨出土后未经任何保护处理,目前表面未出现明显粉化与脱落,仍有少量有机物存在。本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甲骨文物保护方法与保护材料研究的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王瑞 《文物世界》2016,(4):20-23
在《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一书中将三件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小罐称为荷包,其精致造型和实际用途都较为奇特。本文将对出土的该类小型青铜罐形器的类型和功能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2013年,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杜杖子村民组发现的一座辽代前期砖室墓内出土1件铁鐎斗。此类器物在辽墓中曾多次出土,但关于其具体功能或用途等则鲜有论及。在此对辽代鐎斗的用途、演变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