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黄福建 《文史天地》2002,(12):44-47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中取得胜利,国民党反动政权面临崩溃。但蒋介石不甘心于失败,妄图利用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等地的复杂地形,同中国人民解放军负隅顽抗,阻止解放大西南各省。国民党贵州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谷正伦和贵州省保安副司令韩文焕,于1949年1月应召飞往南京,亲自领受蒋介石的使命,妄图把贵州经营成为他们抗  相似文献   

3.
1926年底到1927年夏,武汉国民党人的政策从左向右,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导致武汉国民党人政策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共产党影响下的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因为它严重损害了武汉政府赖以生存的脆弱的财政经济基础和军官们的忠诚度。事实上,无论是武汉国民党中央,还是中共中央,这时都曾极力控制工农运动。但中共基层干部的缺乏,特别是在联共(布)党内权力斗争推动下斯大林对中国革命政策的赤裸裸的干涉,不仅使中共的工农政策无法顺应形势做出相应的切实调整,而且更极大地刺激了武汉国民党人的疑惧心理。武汉国民党人从"联共"最终走向"分共",与此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4.
万一戈 《文史春秋》2004,(12):12-14
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曾存在过一个幽灵般的秘密组织。它以“抗日、倒蒋、反共”为宗旨,成员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其中不乏当时政坛军界的名流显要。这个名为“新国民党”的秘密组织.一度四处出击.甚是活跃,可实际活动未及五个寒暑,便如昙花一现,随着它的主脑胡汉民的病逝而悄悄地从世间永远消失了,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共同进行并取得胜利的。国民党在抗战中对共产党采取的既联共又反共的两面政策,在当时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剖析一下国民党反共政策的根源和危害,不无观实意义。一国民党的反共政策有较深的历史渊源。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即确立“清党反共”政策,公开宣称要用“决绝手段”,“必以至大至久之恒心与毅力,肃清潜伏之共产分子、绝其根株。”宁汉合  相似文献   

6.
徐世强  杨芃 《文史春秋》2011,(12):45-49
在众多起义的国民党将领中,杨虎算是个特例。纵观杨虎的一生,可以说善恶功罪集于一身,历史档案红黑相间,特别是晚年曾致信蒋介石悔过,重新走上反共道路,落了个“晚节不保”的坏名声。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这位“摇摆不定”的起义将领已很少提及了,因此,杨虎的相关史料也就少之又少。今天,拂去历史的烟尘,以尊重史实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位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杨虎的“中间好,两头差”的人生轨迹便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7.
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24—1927年间国共关系演变的复杂情形,实际远非过去人们认知中的“容共”或“联共”等语词所能简单概括。其时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既不尽一致,而且随着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认知和表述亦发生相应的变化。无论“容共”还是“联共”,都难以单独完整表述该时期国共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1925年后,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与此同时,大批国民党青年转入共产党。国共关系的初始形式在发生改变,亦即由初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单向流动,发展为两党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到后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渐少,而国民党青年转入中共日多。另一方面,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宣导,中共对国民党地方组织和民众运动的日趋“包办”,以及中共组织严密与国民党组织散漫的强烈反差,使国民党人感到共产党大有“反客为主”的态势,担心国民党“容共”,将转化为共产党“容国”。国民党人对共产党“容国”的危机意识,加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到了台湾后,对讲究人情关系的国民党而言,名人后代始终要受到较多的关爱,也往往能够因为血统纯正、效忠度高,在优越的环境中被培养。轻易地从政坛拔起。  相似文献   

9.
<正>王耀武(1904年-1968年)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黄埔三期生,抗日名将,黄埔系最出色的将领之一。在江西剿共战争中崛起,在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带着74军打遍了大江南北,以上高、常德、雪峰山三战最为  相似文献   

10.
徐宗懋 《文史博览》2006,(11):43-45
2005年秋天,马英九接任国民党党主席以来,在历史论述上颇为用心。为了配合,台北的国民党党史馆开始积极作为,不仅举办相关历史展览,也主动规划开放珍贵史料,并且考虑以“中山博物馆”的方式向海内外学者开放,以供民国历史专研之用。此构想若实现,这里或将成为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另一权威重镇。  相似文献   

11.
赵氵 《文史天地》2012,(10):19-23
在金融、政治漩涡中打滚,二十年绝迹蒸发,此乃徐继庄之一生。  相似文献   

12.
刘立军 《文史天地》2008,(10):23-29
读到胡琏的石牌战前写下的遗书,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后来之与解放军为敌,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不可过苛求责前人也!  相似文献   

13.
徐平 《湖南文史》2002,(3):64-68
郭寄峤,原名季峤,安徽合肥人。保定军校毕业,陆军二级上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台湾“国防部”部长。  相似文献   

14.
自去年春天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主席穿越60载历史风雨,实现握手以来,国共两党的交流与对话热络起来。国民党,这个对中国大陆地区民众既熟悉又陌生的话语,又回到了人们中间。所谓既熟悉又陌生,是说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了解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往事;但现在的大陆民众,却几乎都不大知道国民党去台后的情状。而要叙述国民党在台湾的历史变迁,就不能不讲到蒋经国与国民党的民主化转型这个重大历史话题。  相似文献   

15.
1932年,蒋介石在河北保定成立行营,派亲信钱大钧为行营主任,并兼第十三军军长及保定新兵补充编练处处长等职。十三军原驻湖北武昌,所属第八十九师汤恩伯部驻湖北黄陂一带,临时  相似文献   

16.
雷颐 《炎黄春秋》2006,(6):21-24
从1894年孙中山创办兴中会起,到1949年国民党仓惶逃离大陆,国民党在大陆度过了五十五个春秋。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中,它从一个仅二十余人的秘密小团体成为一举推翻清王朝的巨大政治力量、经过种种曲折终成统一全国、拥有最强大武装的执政党;但在权力达到顶峰时,它却轰然坍塌、黯然离去。回首这一段历史沧桑,不禁使人想起《桃花扇》中的名句:“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历史兴衰每每令人慨然兴叹,但感叹之后的深思,恐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55年前,在惊心动魄的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王牌”整编七十四师,其中将师长张灵甫命归黄泉。然而对张灵甫的死,国民党涂脂抹粉为“自杀”。张灵甫果真自杀身亡?过去曾受命为张灵甫验尸的原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陶勇司令员的保健医生盛政权,在缅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都曾不可一世,在抗战中也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蒋介石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中,他们都先后覆灭于人民解放军的铁拳之下。回顾“五大主力”的覆灭史,不得不叹服“得民心者得天下”!  相似文献   

19.
在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的22年间,派系斗争始终伴随着国民党的政治运作过程。派系政治被称为国民党政权的一个重要的特色。近年来,对于国民党派系斗争问题的研究,人们注意较多的,往往是派系纷争对国民党统治所造成的弱化效应;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国民党派系斗争对大革命失败后,  相似文献   

20.
6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抗日战争的烽烟弥漫。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侵略在中华大地上肆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极尽残暴之能事。在面临亡国危险的紧要关头,中国人民奋勇反抗,保家卫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