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址里,常见有一种在器表上拍印几何形纹饰的陶器,在考古学上称为印纹陶或几何形印纹陶。这种陶器常常与具有地方特点的有肩或有段石器并存。过去人们认为,这是我国华南地区原始文化的一种独有的特征,从而将其命名为“印纹陶文化”或“以几何形印纹陶为代表的文化”,认为在我国南部由安徽、江苏到广东一带,“有一种特殊陶器文化存在着”。这种称谓,一直沿用了数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9,(1)
辽阔的江南地区,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肥沃的土地上。在古代,地处我国东南部的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居民,创造并大量使用那种表面上拍印有各种纹饰(包括几何形图案)的陶器、釉陶器和原始瓷器。这就是考古学上所称的印纹陶。这种印纹陶从1914、1915年间首先在广东省南海县南越文王墓中发现,以后,各地都有零星的出土。解放后,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飞速发展,印纹陶在南方各地大量  相似文献   

3.
青墩遗址的化内涵实在太丰富了,厚厚的贝壳层,整齐的干栏式建筑,排列有序的氏族墓葬,大量的动物遗骸,成团的炭化稻谷,精美的玉石器和骨角器,造型各异的陶器,刻有“原始八卦”的麋鹿角……真不知从何处谈起。我想,反映一个考古学化的最基本的化遗存应是陶器,那就从陶器谈起吧。  相似文献   

4.
印纹陶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陶质同一般陶器有所不同。一般陶器的胎质是用粘土烧成的,印纹陶的胎质是掺有高岭土成份的陶土烧成的。二是火候比较高。一般陶质烧成的温度约700℃—800℃,印纹陶烧成的温度有的高达1100℃左右,因此胎质比较坚硬.吸水性比一般陶器弱,接近于原始瓷器。三是陶器表面拍印有各种几何纹饰。比较常见的有方格纹、曲折纹、编织纹、叶脉纹、云雷纹、回纹、旋涡纹等二、三十种。根据以  相似文献   

5.
几何形印纹陶是我国南方地区古代物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在中原地区的商周遗址中,也伴出一些拍印有各种几何形或其它图案的陶器。对中原商周文化中这种印纹陶早年就曾引起同志们的注意,并对其胎质、造型、特点及其与南方印纹陶的关系诸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年来,随着印纹陶资料的日趋丰富,有的同志在过去基  相似文献   

6.
陶器和陶片是考古发现中最不易消失的文化遗存,而且在一万多年前出现后,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密切相伴。因此,陶器研究自考古学诞生以来始终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1960年代之前,陶器研究在建立相对年代学、区域文化关系和分辨族群身份上发挥着主导作用,成为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我国,陶器研究长期来也承袭了这种方法,用来建立相对年代和进行考古学文化研究。然而,自1960年以来国际考古学界的陶器研究已经走出断代和判断文化关系的窠臼,开始探索更为广泛的领域。本文刊载于1965年出版的《陶器与人类》这本论文集中,受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影响,作者提出了陶器生态学的概念,试图将陶工使用的原料和技术、陶器在文化中所发挥的功能与其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研究。陶器生态学认为陶器是三个主要因素(自然、生物和文化)之间动态平衡的产物,这种平衡状态很容易因某一主要因素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因此,陶器的变化可以从这几个主要因素的动态关系来了解。作者根据近东生态学的特点、缺水环境中人们对水利用的方式、还有陶工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分析了陶器在该地区生产和使用的特点。最后作者指出,长期以来陶片被用作地层学和年代学研究的材料,而其作为人类...  相似文献   

7.
曹峻 《南方文物》2010,(1):76-76,77-80,26
《试谈马桥文化的泥质红褐印纹陶》一文,作者通过对马桥文化中数量最多且有独具特色内涵的泥质红褐印纹陶的器类、器型和印纹的深入分析、比较,认为马桥文化中那种红褐印纹陶的胎质、器形和纹饰虽表现出与肩头弄类型相似的内涵,但仅有一部分陶罐如垂腹罐、直腹罐类器接受了肩头弄类型北上的影响,其他更多的器类如圆鼓腹罐、斜弧腹小盆、鸭形壶等以及包括云雷纹在内的印纹纹样则发端于马桥文化并向南扩散至肩头弄类型。因此马桥文化泥质红褐印纹陶反映的是太湖地区与浙西南闽北地区在夏商时期地区间文化交流和影响关系。该文最后一部分内容还以广阔的时空视野,将马桥文化中的泥质红褐印纹陶与江南其他各分区如宁镇、赣鄱地区和闽江流域等地印纹陶进行概略性比较后,认为在纹饰、胎质、器物组合上均存在"大同小异"特点,是南方几何印纹陶文化系统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文化共性是居住于江南广大地区先秦百越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马桥文化正是居于太湖地区百越民族的一支即于越民族的考古学遗存。  相似文献   

8.
陶器形态指陶器各组成部分造型及其组合方式。通过陶器形态研究归纳陶器的时代风格,并为辨识兼有两个考古学文化要素的折衷陶器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动作习惯和文化习惯概念探讨折衷陶器的形成和文化属性,为研究考古学文化之间文化交流提供依据。本文以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探讨研究陶器形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香炉石遗址与香炉石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香炉石遗址是鄂西清江中游的一处早期巴化遗址,出土遗物较丰富,计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甲骨和陶印章等物近万件,已被研究命名为“香炉石化”(即早期巴化),其时限为距今4000~3000年间,属我国青铜时代一种地域性的考古学化。香炉石化的人们多居住在河流两旁的台地上,其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采集和种植为辅。该化的源头,从陶器中的罐釜等炊具的形制特征看,可追溯到大溪化和城背溪化,香炉石化的明程度较高,这里出土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陶印章和商周时期的大批甲骨,就是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其考古学化大致由绳、弥生、古坟等不同时代组成。而区分绳化与弥生化的重要标志是:弥生时代出现稻作农业以及伴随农业而出现的大量陶器制作——弥生式新土器与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渡来人——弥生人。  相似文献   

11.
刘继生  刘力 《人文地理》1993,8(2):20-26
本文论述了亚太地区政治形势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了亚太地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并阐明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The US Capitol region rank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biotech clusters in the US. This article documents the general dimensions of the innovative milieu and highlight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luster. The Capitol region biotechnology cluster, in essence, is the result of three reinforcing sets of factors: pre-existing resources,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incentives and infrastructure provided by government. Due to significant invest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gion was prepared to capitalize on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in biotechnology as well as institutional policy changes that facilitated technology-based entrepreneurship.  相似文献   

13.
从吴地到越地:吴越文化共轭中的湖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湖州的政区归属在吴、越之间逡巡不定,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思考虽颇不少,但尚未能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文章在厘清湖州政区沿革的基础上,利用感觉文化区的技术理念,即借助于各个历史时期观察者的感受,辨明自先秦以至明清,湖州地域文化的归属存在一个明显的离吴入越过程,这与湖州政区的变迁历程近乎一致。进而揭示出湖州行政归属变化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因素作为支撑。本文期冀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以深入考察文化区与政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希望就探明江浙两省之间的地域分异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15.
张洪武 《攀登》2002,21(2):54-58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在一定的化环境中实现的。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按化背景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基础教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二是以日本和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东方儒教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后是不同于西方而走上现代化的地区,他们的化背景却都是儒家化,这就对西方学韦伯的“障碍论”提出了挑战。因此研究它们实现现代化的化背景对我们有直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春青 《江汉考古》2004,1(3):56-62,96
本文从城址及其所处聚落群变迁的角度对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城址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率先出现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长江中游出现城址群,而黄河中游始有单个城的出现;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出现中心城址与非中心城址的差别而黄河中游城址群始涌现,到了青铜时代早期,长江中游的城址衰落,而黄河中游都城兴起。  相似文献   

17.
18.
The article takes a regional case study of three northern counties—Durham,Lancashire and the West Riding of Yorkshire—to examinehow the hardships of communities, devastated by long-term structuralunemployment, exposed the inadequacy of a locally based welfaresystem, where poverty was itself expected to relieve destitution.Local welfare administrators put up a sustained challenge tomany of the preconceptions and practices of central governmentin their administration of a hierarchy of relief, assistanceand benefits in public welfare. In doing so, these northernadministrators precipitated draconian central action in an exemplarytakeover of administration in three out of the five local administrationsthat suffered this strategic intervention nationally, whileseveral others were threatened. This crucible of confrontationprovided a regional catalyst for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conditional benefits, and a stigmatized welfare dependency tobegin to be superseded by a more egalitarian, democratic viewof entitlements as a citizen's right within a mixed economyof welfare. The article ends with a brief reflection on thewider and longer-term significance of this changing culture.  相似文献   

19.
20.
Mapping Manila's Mega-Urban Reg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global rise of mega-urban regions (MUR) signifies the impending dominance of this new urban form. Focusing on Manila's MUR, this paper contributes by mapping the demographic landscape of the MUR to account for its spatial form, patterns and trajectories. Using a hotspot analysis of disaggregated barangay-level data, significant ‘local’ clusters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decline are calculated over two decades. When mapped, three local patterns are observed: (1) outward expansion of high- and low-growth clusters; (2) development of new growth nodes on the fringes; and (3) recent emergence of high-growth clusters in the core. The patterns illustrate the volatile and chameleon-like configurations of the MUR. The paper also demonstrates how calculated clusters may be used as contextual compasses to expose critical mega-urban processes. With local-level data on settlement histories,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socio-political events, the paper historicises landuse change, demolitions and relocations to unveil site-specific dispossessions in the M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