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夫妻俩完美地诠释了“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句俗语,满足又自豪地宣称。“就算被坟墓包围着,我们仍然住在一座正常的房子里”  相似文献   

2.
我住在这里     
自2005年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因投资性的买家大批涌入,房产价格扶摇直上,地产慢慢地从一个商品种炎、投资品种.变成。一个敏感的社会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抛出加速旋转的房地产市场的轮盘之外,腭住话题开始超越生活层面,进入政治层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精神上有着独特追求:他们并非都能成为社会的统治却大抵有着“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无法“兼济天下”的同时,“独善其身”便成了他们的普遍追求,这也是人们为了保持内心纯洁和高尚情操所做的选择。“隐逸”则是这一选择最直接的方式。“隐逸”并不代表不关心政治,它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来造就自己完美的人格;他们在意但不干涉实事;他们追求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审视海参威这个中国人并不陌生的城市,从它的衣食住行中,看当今俄罗斯人的生活特色。[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王川虎 《旅游》2004,(3):52-55
在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在黔东南榕江县境的密林深处,如七星伴月般散落着两汪、空申、空烈等七个苗寨。那里的苗家妇女终年身着五寸长的超短裙劳作生活,那里的姑娘小伙年年五月都要过一个远比西方“情人节”古老的苗家情人节——“茅人节”。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图像具存形立意的双重特性,表层映现目之所及的客观存在,深层昭示作者的主观构思及精神诉求。本文通过对《云山深处听琴图》意象生成的多向度探究,解读明代山水画内含的文化符号并感悟其独特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7.
渗透在楠溪江古村落的,是浓郁的耕读文化的书卷气和乡民们淳厚朴实的性格,以及青山绿水长年陶冶出来的对自然的亲和感。这里的人们,生活在青山层叠、碧水萦绕的山河里,对山川草木有很精致的审美意识和很亲切的感情,并由此影响到他们对村落选址、建筑风格和生活环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世界》2012,(8):78-83
莫斯科名人如云,逝去名人的故居和墓地,将一个原本该是寂静无声和凄凉的逝者世界,变成展示生命美好和艺术魅力的博物馆。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穿梭,做缪斯的邻居,这道人文风景线勾画出莫斯科独特的艺术天空。  相似文献   

9.
章毅 《世界》2013,(5):138-143
你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穷还是穷,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改变——我所做的最大的意义,是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或许两三年,或许更长时间,当春雷震动春雨倾洒的时候,这颗种子自然就会发芽成长,长成一棵树。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普通百姓小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人们最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了。澄海和全国一样,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集中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下面笔者就衣食住行等方面谈个人的感想。  相似文献   

11.
辟邪物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尤其在乡村,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或多或少都脱离不了辟邪文化的范畴,同时表现出强烈的驱邪纳福的意识。“家”所依托的民宅,是每个人最直接的生活空间,应该负有保全庇护的能力。为了增强这种能力,人们使用了一系列的门楣辟邪物来强化住宅的防护力量,营造平安和谐的心理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周渝 《贵阳文史》2012,(4):1-F0002
贵阳是一座山城,它山水环抱,云海扬波。而它也山门洞开,怀着善意接纳着远处迁徙而来的人,让他们安身立命,传宗接代;贵阳是一鹰林城,它绿树成荫,风和日丽。而在这鹰城市绿肺的周边又高楼林立,欣欣向荣。站在云和山的彼端眺望,不禁令人对这一城风光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3.
黄小蜂 《中华遗产》2015,(1):150-153
鱼在古人的味觉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因此上升到思想的高度。孟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鱼是“鲜”的基础。孟子还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见,鱼虽好吃,要吃到也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4.
列车在中国最北端的铁路尽头——满归停下了,早春四月,大兴安岭北坡的额尔古纳河流域仍是冰封万里。我们换乘汽车颠簸了几个小时,到了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乡。  相似文献   

15.
杨少白 《中华遗产》2012,(1):154-159
把糯米饭捣烂,需要用杵。杵麻糍就像是江南人山里的歌,有嘿嘿的号子声、糍吧糍吧的杵捣声,看着、做着都很陶醉。热腾腾的黏米饭不断在石臼中跳动,渐渐变成大块麻糍团(图1)。打好的麻糍团,又需要擀制,就像擀面一样,不过对付如此巨大的面饼,绝对是个力气活(图2)。麻糍是当地过年的食品,开放而有趣的制作过程,让整个乡村欢笑起来(图...  相似文献   

16.
代芳 《中华遗产》2010,(9):62-77
楼房,几乎是如今都市城镇里唯一的风景,也可以称得上是“现代民居”。没有了传统民居的丰富的个性,没有了开门可见的绿树红花,没有了亲昵的邻里关系,它还宜居吗?住进楼房已久,我们或许忽略了太多。  相似文献   

17.
道教典籍中关于陈抟的许多奇闻异辞,给陈抟其人罩上了神话般的色彩。本文从诸多典籍中详考陈抟的生平、行状,认为文献中所记载的许多关于陈抟的奇闻轶事令人难以置信,陈抟真正令后人敬仰不已的是其博大的胸怀,过人的学识以及高深的修为。  相似文献   

18.
1700多年前,7位名士经常在河南云台山的一片幽静的竹林中聚会。他们开怀畅饮、放歌长啸、抚琴赋诗、谈玄论道,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在这里还原这种品格和生活?  相似文献   

19.
张徽 《中国地方志》2020,(5):115-117+128
谢灵运《山居赋》中"慕椹高林"一语难解。"慕"各注本均未解释,按"慕"当通"募",意思是求取(菌菇),求取的方法是伐倒树木人工培育。据此知,中国浙江一带的民众在南北朝时已经开始人工培育菌菇;"椹"指菌,通"蕈",这种通假在近代浙江方志中还能看到,现代南方方言中仍有留存。除"椹"之外,文献中"蕈"的音近假借字还很多,文章试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这些通假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冬蕾 《中华遗产》2010,(1):56-69
有人说,中国山水画随便截掉那一段都可以,因为画的不过是差不多的山山水水,那么,对于有“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卷”之称的《富春山居图》而言,也是这样吗,风貌的流转中,它被迫分裂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