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凉夏 《世界》2011,(11):220-223
沿着爱琴海西海岸由北向南,迎面而来那被称为“历史遗迹”的片片废墟。这种“荒芜”,看似有些衰败。但更多的却是繁荣——如此深厚的历史在伊兹密尔随处可见,它们穿越漫长的岁月而来,孤独地站立在现代化的城市里,是沉默不语却受人尊重的老者。  相似文献   

2.
张娟 《中华遗产》2011,(9):82-89
微微泛黄的纸张,浓郁的政治色彩,夸张的人物形象……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艺术收藏品似乎总是优美雅致的,但这些“红色宣传画”显然与优美雅致有些不搭边。然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红色画作”却又在收藏圈里拥有一大票忠实的“粉丝”,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其价值何在?又应如何收藏?  相似文献   

3.
随着儿子日渐长大,身为人父的我愈发感到当好“家长”的角色真是“看似容易却艰辛”。也是应了那句“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训,由于我们疏于引导,儿子不知从何时起沾染上了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在爷爷奶奶面前任性蛮横等坏毛病。我和妻子得知这些内情后,急得内心上火。可两人都非专业教育工作者,在“科学育儿”方面毫无经验,气急之下便采取了“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儿子表现不好时,先是一番责骂,严重点再予以“专政”教育:成绩若有些提高或有段时间没犯错误,立马兑现吃“肯德基”,买电动玩具等奖励。没过多久,我和妻子发现这个方法终非良策。一是当我们认  相似文献   

4.
王加华 《民俗研究》2013,(5):F0002-F0002
究竟何谓时间?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却难以回答的问题。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言:“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不过,虽然人们对究竟何谓时间不可名状,却不等于说时间就是完全抽象以至于无法感知与琢磨。  相似文献   

5.
水味杂陈     
彭一郎 《山茶》2011,(8):26-26
是甘甜可口还是难以下咽?看似毫无差别的水,却能呈现截然不同的味觉“个性”。完全纯净的水并不会唤起人的味觉,我们从水中品尝到的诸般滋味,都来源于混入水中的其他物质。  相似文献   

6.
晓君 《南京史志》2014,(2):82-84
有些人的成功,看似辉煌,然而透过其光鲜的形象,你却不难品出其人生的苦涩。其实,生命的轨迹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只是他们更懂得坚守,耐得住寂寞。走近他们,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欣赏,更需要汲取奋进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许语轩 《南京史志》2022,(Z1):56-57
<正>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诚然,这揭示了环境的重要性。而相较于环境的影响,如何以志气来选择与看待环境,更是我们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顺境看似是成功路上的助推剂,却可能在关键时刻沦为一场空想。就如同温室里的玫瑰花,看似娇嫩美丽,  相似文献   

8.
在西藏高原上耸立着许多让人们崇敬和感到惊奇的神山。 这些神山中有很多是终年覆盖着皑皑白雪,从远处看似盛满“切玛”的五谷斗摆在那里,有些象是用新鲜酥油造的供品。由于风寒地冻使寸草不生的岩石山崖从远处看,就象钢铁铸成的,有些地带无论地势多高,却生长着各种草和草药,从远处看就象作家笔下的裹着彩缎的少女一样,还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奇异景观,  相似文献   

9.
留意或者关注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同志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的人事管理呈现出由内向型向社会化转变的发展趋势,在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中出现了和以往不同的情况,许多用人单位使用其人才但却不管理其人事档案,出现了大批所谓的“人档分离”现象。对此,有些同志提出如下的不同见解。例如有人认为“人档分离”是对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中“人档统一”原则的否定;有人认为“人档分离”是人事工作和人事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更有人认为“人档分离”不便于用人单位对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这些见解的存在充分说明我们有些同志对“人档分离”的历史及其科…  相似文献   

10.
走过北京路 ,抬头看见一跨街大横幅 ,上书 :“到红楼吃烤鸭 ,身价倍增”!这显然是一条商业广告。而今 ,广告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出奇制胜” ,都知道“凡战者 ,合 ,以奇胜。故善出奇者 ,无穷如天地 ,不竭如江河”(《孙子·势篇》)。既要“奇” ,当然是越“奇”越好。不过 ,倘若达到了“离奇”的程度 ,那又不好了。试想 ,“奇”一旦离开了“奇” ,那还有什么“奇”?今天的广告尽管让人“目不暇接” ,而人们却多抱“姑妄”态度 ,你是“姑妄言之” ,我则是“姑妄听之” ,谁会认真地去看待它?那原因是许多广告看似新 ,却实在不奇 ,已引不起人…  相似文献   

11.
本轮物价上涨由流动性过剩引起,所以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减少货币发行量,而不是管价格 最近网络上衍生出了诸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新词汇。看似玩笑,却实实在在反映了当前物价持续上涨的严峻现实。有数据指出,  相似文献   

12.
《文史月刊》2010,(2):41-44
北洋时期两度出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固然并非绝世枭雄,却也有手段有谋略,绝非昏碌糊涂之人,然而从湖北督军到副总统,再至举国一人的大总统,看似青云直上,却“一生数度傀儡之职”,始终被屏蔽于在铁腕的强人阴影下,在各种强权势力的夹缝中讨生活,华盖下的甘苦,惟其自知。  相似文献   

13.
“我对水感到恐惧,它看似温柔,但能聚集暴力,甚至夺去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清崇德元年(1636),“丙子之役”李朝由明朝的藩属国正式变为清朝的藩属国。这一转变形式上看似简单,但就李朝的思想观念而言,却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的痛苦磨合过程。其过程具体表现为从“反清复明”的“北伐论”到“力学中国”的“北学论”的转变。本文对李朝这一转变过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伤痕文学”的领军人物,凭《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三次登上《百家讲坛》讲《红楼梦》,现在,他“狗尾续貂”,给《红楼梦》续出了往后的28回。作家刘心武看似爱折腾,不过,他的内心却钟爱寂寞  相似文献   

16.
十余次或长或短的德国之行,使我对这个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的国家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印象,其中有些已渐淡忘,有些却始终在脑海中萦绕。或许是深受受“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之说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莱茵河原自山峦起伏的瑞士,汇入烟波浩渺的北d海,我却在潜意识中一直把她比作德国的“母亲河”。是那次乘游艇亲历莱茵河,再次印证了我对这条“德意志母亲河”的奇妙感觉。也恰好应了德国人常说的仲夏时节是乘船游览莱茵河的最佳选择。当我和友人于7月初在莱茵河没岸的古城宾根市登上名为”科普伦茨”号三层豪华游艇后,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排…  相似文献   

17.
安倍的所作所为看似声势浩大,让人眼花缭乱,但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却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8.
本色襄樊     
杨乃运  李晔 《旅游》2008,(3):66-71
在襄樊城,我们认识了襄樊人戴涛和那个“拾穗者文化群”。我们无意中走进了一个文化圈子,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生活圈子。他们不称自己是专家学者,也不把自己对这个城市的认知称为理论研究,他们更喜欢说自己是城市的“拾穗人”,像捡拾麦穗一样,看似零碎而不经意,却真正在把襄樊的历史文化一粒粒地捡拾起来,用文字,用图片做一个记录,不断地告诉别人一个更本色的襄樊。他们才是这个城市的知道分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夏冬波 《江淮文史》2007,(1):116-125
张謇,近代著名实业家,他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在近代中国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曾说过:“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我们不要忘记四个人……轻纺工业不要忘记张謇。”吴长庆则是出身行伍的淮军将领,平定朝鲜“壬午兵变”的功臣。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却有着深切的宾主之谊——张謇曾入吴长庆幕下长达10年,宾主相知相携,情义笃深。  相似文献   

20.
“史学二陈”陈垣与陈寅恪两先生,都是世界级的学术大师,堪称20世纪中国人文研究领域的两座丰碑。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对于这两位大师的评价,却有着天壤之别,呈现出“南热北冷”的倾向。对“南陈”陈寅恪先生的评价愈来愈高,研究队伍也日益壮大,“义宁之学”(陈寅恪祖籍江西修水,古称义宁)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几乎成为一门“显学”;相比之下,对“北陈”陈垣先生的研究,却显得有些门庭冷落,鲜人问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