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念孙 《江淮文史》2006,(1):108-114
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是安徽省桐城县人。桐城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古城。激荡清朝文坛200余年、全国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其发祥地和大本营就在桐城。该地明清两朝读书风气极盛,整个桐城境内,书院多、私塾多、家学多,读书人更多  相似文献   

2.
桐城文化,在安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提桐城文化,有的人认为就是“桐城派”文学,津津乐道“桐城文章甲天下”.其实,“桐城派”文学只是桐城文化的一部分;代表官方文化的那一部分;桐城民间文化,在历史上也极为发达,其中又以山歌最为灿烂.桐城山歌,古人称“桐城时兴歌”,简称“桐城歌”.原先,它只是起于桐城地方的一种小曲调,大约明代以后,逐渐流布到吴语地区(指今浙西、苏南及上海地区),成为有名的“吴歌”的组成部分.关德栋1962年8月为明人冯梦龙《山歌》作序时,论道:  相似文献   

3.
桐城歌     
正桐城歌,属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是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主要流行于安徽省桐城市、枞阳县及周边地区,由山歌、民谣、小调三大类组成。具体类别可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明代以前,桐城歌以其独特的七言五句式体式、委婉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等艺术特色,广为传  相似文献   

4.
桂林栖从1949年安庆解放时担任安庆地委书记时起,到1963年调离安徽时止,先后15年时间,一直把桐城县作为他的点,长期蹲在桐城。他虽然在1963年因推行责任田而犯了“方向性错误”离开安徽,在“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永远离开了他一直惦念的桐城人民,但40多年来桐城人民却始终没有忘记他。他的音容笑貌,他对党对人民的一片忠心,  相似文献   

5.
桐城地域文化爬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自桐城派出,举“义理、考据、辞章”绦缨,撰《文章薪火》、《饮光先生文集》而立鼻祖滥觞,由是而海内外声名大振,代有才人绵亘不绝.其实,桐城文派只是一种显赫,而桐城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代表,则具有更为幽深的历史延续,更为深层的背景依托.文章派别的辉煌,从派别本身难以求取终极答案,按照怀特的理解,应该着手于分析文化的个性类型,因为“人创造了文化,因而文化与作为一个种类的人势必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所以“人们可能推测,结构上的多样性伴有机能上的多样性,这样,便有理由假设,在人类不同种族间存在着某些天生的心理差异”.因此,桐城地域文化,应为桐城文派产生的地母,从而引起研究家们的认真注意.  相似文献   

6.
试评《桐城县志·人物》安徽省潜山县张恨水研究室华日精地方志是地情的载体,是反映某一地方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资料性的科学著述。这“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总起来说,是由物、事、人三者构成的。而人是三者中最主动、最活跃的因素,物和事都是受人支配的,...  相似文献   

7.
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张氏,父张英,谥号文端,子张廷玉,谥号文和,是清代前期声名显赫的词臣、枢臣,父子相继为大学士,执掌揆席,赞襄康、雍、乾三朝,政绩卓著。雍正帝赞曰:“近日桐城人文之盛,实海内所少,况汝父子相继,为国家贤宰辅,即求之史册中,亦所罕见。”①的确,张氏父子对康雍乾三帝的成长和清朝大业的稳固发展、乃至呈现康乾盛世景象息息相关,有他们一份彪柄千秋的重大贡献。他们事君所走过的道路颇具一些特色,很值得再探讨,从中至少可以领悟到封建官僚之某些真缔。一、学而优则仕张英。字敦复,号乐圃,生于…  相似文献   

8.
桐城文化论     
桐城文化论徐天祥桐城,在明清两代有过一段文化的辉煌时期。一说到桐城,人们自然想到桐城派。其实,桐城派只是桐城文化的一部分,桐城文化的内涵远不止此。一据马其昶《桐城耆旧传》,桐城科举考试,明代自永乐到崇祯,中进士者80人,中举人者165人;清代,中进士...  相似文献   

9.
何建华 《中国地方志》2022,(4):76-89+127
自然景观可以经由人的活动变为文化空间,反过来对地域社会产生影响。桐城县北郊的龙眠山凭借李公麟等乡贤的文化赋值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成为桐城的重要“景观”,对桐城的日常生活和家族发展影响深远。随着地域社会的发展,“龙眠”这一文化意象融入士人的身份意识和地方文献的编纂中,成为构建地方认同的工具。通过考察明清时期桐城士人围绕龙眠山进行的日常活动和历史书写,探究自然景观进入社会生活的途径、景观在构建地方认同中的作用以及景观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桐城张氏家族教育传统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浩 《民俗研究》2006,(3):227-242
以张英、张廷玉为代表的桐城张氏是有清一代官声显赫的名门望族。早在明代,张氏家族在桐城就已经是较有声望的大家族,据张英为其父所作传记载,张氏“先世自豫章徙于桐”1,从张英的曾祖起张家就多出“有廉能声”的循良官宦。张英的曾祖曾任陕西左参政,其祖父张士维为赠正议大夫、广东按察使,其伯父秉文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任山东布政使赠太常寺卿。族叔张秉贞是崇祯年间的进士,曾任户部郎中、蕲黄兵备、浙江巡抚,至清,因廷臣交荐,升任刑部尚书。其他如秉观等虽只是一方父母官,但都颇有官声。然而,张氏家族的兴旺发达还是在有清一代。顺治十一…  相似文献   

11.
李诚 《江淮文史》2010,(2):64-67
李诚(1906—1977年),原名泽宗,字敬夫,安徽石台人。曾师从桐城文派末期名士马通伯,是当代知名学者马茂元、舒芜、吴孟复的业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少年时期,曾于晚间求学李诚先生近5年之久。他在1997年5月17日发表于《安徽日报》的《追忆李诚先生》一文中,称自己的恩师是一位有实无名的学者、一位通晓国故的专家。《民初桐城文人轶事》是李诚先生未曾发表的一篇遗作。  相似文献   

12.
要谈所谓桐城文派,我以为第一步就需要做一番订名的工作,这就是要把关于所谓桐城文派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番诠释和商订,使它名实相符.不然的话,对于所研究的对象的含义就不明确,论断当然难于恰当,甚至还会完全错误.桐城文派是否是一种宗派?什么叫古文和古文义法?这些貌似粗浅但却是关键所在的根本问题,我以为有必要先谈一谈,而后议论才有所依据.这就是我要做订名工作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正桐城带经堂倪氏在最近一次续修宗谱中获得一条线索,据传曾任国家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其母系川沙倪氏出自安徽桐城倪氏家族的某个分支。循着这条线索,桐城倪氏族人赴上海川沙走访调查。经当地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并由地方志及川沙倪氏的家族资料中获知,宋庆龄母亲倪桂珍的祖先确系源自安  相似文献   

14.
钟扬 《安徽史学》2002,(4):21-24
戴名世是清代康熙年间名古作家,桐城派的一代宗师,因曾被难于《南山集》案,集被禁毁,史料多散佚,令后之研究扼腕痛惜。新近从桐城民间发现的《戴氏宗谱》,为了解戴名世在桐城戴族的历史地位,戴名世与方苞、张英、姚士藟的关系以及《南山集》案的影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献。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太平军桐城“屠城”,桐城练首胡潜甫(即胡大新)《凤鹤实录》云:“(咸丰三年)十月,安庆贼窜桐,……十三日,有仆自西来,闻警密告,……。署令王大经于初八日摄邑事,十四日巳刻诣局点勇名,突有探钱益万飞报贼及天林庄,……。前吕贤基命投效徐俊义募北勇八百人常川居桐,以为接应,当闻警,整队会马三俊,御于南河,探贼聚蒋家山,施放枪炮药炽,勇弃械东奔。练勇力单,初见贼百人方接战,及大股云集,黄旗蔽天,败绩,城旋陷。马星曙在局遇贼,死之。廪生吴光,衣冠登明伦堂,贼怒杀之。先是妇女出避,前数日多接伴归,迨贼入门,或自经,或投井,或被逼  相似文献   

16.
正凤仪里,安徽桐城城东一条古老的里巷。人们徜徉于此,踩着麻石路上的千年沧桑,仿佛还能倾听到擦肩而过的古人的笑语悲歌,不由得深深感叹:那最先以"凤仪"作为族名,并让凤仪里名扬海内外,有着"诗礼世家、文化巨族"之誉的桐城方氏,尤其是包括方以智、方苞在内的无数名留史册的方氏先贤,一直都与凤仪里同在。  相似文献   

17.
马其昶的《桐城耆旧传》记叙上起明初、下迄清末桐城地方人物九百余。《桐城耆旧传》征引文献广泛,主要有《明史》、《桐城县志》、传主文集、谱牒、墓志,以及口述史料和个人见闻等。其学术旨趣就是通过记叙乡贤的事迹,重建以程朱理学为行为准则的乡村社会,总结人才之盛与天下兴亡息息相关的历史经验;同时重视地方学术流变,维护理学正统。该书为人们研究明清时期桐城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8.
1981年7月桐城县文物管理所从本县土产公司废品收购门市部征得一枚清代桐城张宰相的狮纽官印。今藏安徽桐城县博物馆。该印质地为黄铜,纵5.8、宽3、高5.5厘米。狮纽,纽高4、长3厘米,雕刻精工。印面呈长方形,四角裁圆,四周镌刻有单线印边,印上方横刻“御赐”二字,其下方竖刻“调梅良弼”四字,均为阳文小篆,文字两边各刻有蟠螭,蜿蜒向上,相对  相似文献   

19.
嘉庆年间 ,桐城学风开始转型 ,兴起了一个以姚莹为主的青年经世派知识群体。本文对这一思想文化史上的区域性现象作了评述 ,认为它是清代社会与学风演变的一个标识。  相似文献   

20.
家园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江的《家园记》七卷,系未刊抄本。现经整理,剔除重复、空疏之处,得六卷,约四万五千字。方江,安徽桐城人,原名奎璜,字彤甫,又字山甫,号海云,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死于同治六年(1867年),生年不到五十。1852—1853年,太平军出广西、跨湖南、沿江东下且回师西征时,他正在家乡,与闻桐城的团练活动。《家园记》正写成于此时。《家园记》运用日记的形式,环绕家园桐城,记录了太平军在安庆一带的战况和政治、经济措施,暴露了清皖中官绅、尤其是桐城“四凶”、“六獒”“十鼠”的罪恶,透露出广大群众“欲贼速来”的心情,从而补充了已有资料的不足。更为难得的是,《家园记》所记并不局限于桐城一隅,对太平军北伐、西征以及天京城外的战斗,均有详载。就中对北伐怀庆之役、稍子口战斗、西征南昌战役、田家镇战斗的记载尤为翔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资料系安庆市图书馆古籍组提供,抄录、整理者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昌华、徐川一。“〔〕”内的文字为整理者所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