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辉 《文史月刊》2005,(8):35-38
1942年9月17日,郑振铎夫人的姐姐高君珊写了一封求救信。信中说:“蔡孑民夫人于香港事变之后。即携子女三人来沪,因住处密迩,颇常晤谈,观其生活状况,似甚困难,子女学费及家用多系从变卖首饰细软所得,饭菜差不多全素,即素菜份量亦极少……叨在至交,故特缕述其状况如上,盼先生能就近为之设法以解决其困难。”  相似文献   

2.
毛文君 《文史月刊》2004,(12):54-55
周恩来和吴国桢同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一位是中共的杰出领袖,一位是国民党的资深政治家。国共两党的政治对立并没有影响两人早年结下的深厚友谊,在长期的交往中周恩来还多次对吴国桢积极影响,争取他多做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崔志海 《炎黄春秋》2002,(11):23-28
在中国近代众多杰出历史人物中,蔡元培是一位较为特殊的人物。他既被国民党奉为党国元老,同时又被中国共产党视为战友,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不久前,在北京新修的皇城根遗址公园中矗立的五四纪念碑上,也镌刻着蔡元培的人像,供人们缅怀、纪念。  相似文献   

4.
佚名 《神州》2008,(3):28-33
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和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为了振兴中华,以北京大学为基地,并肩战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他们的光辉业绩,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们的战斗友谊,为人们永远传诵。1917年2月4日,蔡元培到北大正式就职。他主持下的北京大学,提倡思想自由,宣扬科学文明,为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提供了活动舞台,使北大成为与封建  相似文献   

5.
陈铭枢将军字真如,广东合浦人,生于1889年。他是国民党陆军上将,在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与张发奎所率的第十二师,是北伐战争中主力之主力,世称“铁军”,曾参加过攻占湘南、衡阳、长沙、岳州、汀泗桥、贺胜桥、汉口、武昌、马回岭等许多重大战役。攻占武昌后,他曾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十一军军长,后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之所以知识渊博、学贯古今,因为他是一个最会学习、极肯求师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毛泽东自幼信奉的名言。毛泽东尊师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7.
李慎明 《百年潮》2008,(4):44-47
我曾在王震老身边工作过十多年。2008年,是王老诞辰一百周年,也是我尊敬的前辈薄一波老诞辰一百周年,回想起王老和薄老的亲密交往,很难自已。  相似文献   

8.
曾参加过中央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名学家冯雪峰,浙江义乌人。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还不到20岁,就成为坛所瞩目的“湖畔诗人”。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竭力主张中西文化"融和"的蔡元培(1868—1940),以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身份,邀请和接待罗素、杜威、泰戈尔、萧伯纳等世界文化大师访问中国,也曾当面邀约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来华访问。在蔡元培交往的世界名流中,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却鲜为人知,他就是法国前总理、著名学者班乐卫。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大师辈出,各领风骚.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胡愈之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叱咤风云的文化名人,被誉为近现代文化出版事业的"余太君".他们在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年代里,无疑是"执着火炬而不断前进"的时代路标.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然而他的大名为世人所熟知,是因为上世纪他同毛泽东之间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却不完全在于他学术上的成就。1918年,毛泽东梁漱溟同在北京大学梁漱溟原名梁焕鼎,字寿铭,“漱溟”是他发表文章时常用的笔名。他祖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生于北京。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和傅抱石是分别驰骋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和国画领域的两位风云人物,他们一个以诗集《女神》、剧作《屈原》等名作著称文坛,一个以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大涤草堂图》等巨作闻名画坛,而且各自在文学史、美术史上建立了显赫的地位,深受世人瞩目。他们自结识后,惺惺相惜,肝胆相照,彼此尊重,互相合作,历经岁月的考验,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而傅抱石艺术生涯的后期在中国画坛大有作为,又与郭沫若的支持与激赏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在非中共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中,像赵超构这样为毛泽东多次接见,无所不谈的人,恐怕很少。.赵超构的受知于毛泽东,自然是开始于五十七八年前的访问延安和写了长篇通讯《延安一月》。他那次的延安之行,本来就有些出人意表;而《延安一月》后来在国内外读者中所引起的“轰动效应”,以及此书对赵超构大半生安危荣辱、政治命运的影响,更非任何人所能预料。  相似文献   

14.
翻开毛泽东与郭沫若半个多世纪友谊交往的档案文献史料,处处闪耀着政治豪情与文化浪漫、革命理想与现实斗争、真诚友谊与超人智慧的灿烂火花,本文试采撷几则奉献给大家。革命风浪中相遇为了共同的理想1921年7月,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共"一大",在上海前后逗留月余。而此时,郭沫若为筹备创造社的《创造季刊》第二次由日本返沪,住在上海泰东图书局编辑部的楼上。历史为二人提供了见面的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史上,兵工专家俞大维并不很引人注目,然而他以自己的过人才智领导科技人员研制并改进国产山炮、迫击炮等武器,发展战时军工生产,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俞大维长期担任国民政府军政部  相似文献   

16.
苏敏 《民俗研究》2013,(4):66-73
关于蔡元培的《说民族学》一文,学界多强调其所厘清的"民族学"之学科内容,而甚少探讨蔡氏所阐述的民族学研究在中国具有的意义或功能。蔡元培的民族学观影响了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的学术规划,中研院民族学者凌纯声的研究中的古史辨视角与文化实践内容即具体呈现蔡氏眼中的民族学之意义。这一研究视角既能为我们综合理解民国民族学提出另一个思路,也为我们整体地看待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提供历史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卫立煌,字俊如,又名辉珊,1897年2月16日生于安徽省合肥东郊卫杨村。他原是孙中山卫队的一名普通士兵,因在打仗中表现出较强的军事才能,立了许多大功,从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一步步发展,直到后来升为二级陆军上将。美国《时代》杂志称卫立煌是“常胜将军”。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底,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访苏联。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字仪式结束后,斯大林举行招待宴会,中苏官员互相祝贺。斯大林关心地问毛泽东,“你回国之后,你本人对苏联有什么需要的地方。请尽管提出来。”当时中国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意味着对西方关上了大门,这样的决策使中国成为苏联的同盟国。中国需要苏联的援助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想到了一件事,举举酒杯,对斯大林笑笑说:“我们对苏联的帮助是衷心感谢的,我的需要么,今天不谈,再说。”  相似文献   

19.
胡适学识渊博,一生中著作甚丰。仅白话诗就写了千余首,其中有一些诗,胡适称之为“应酬诗”,是应别人的要求即兴而作的,诗句平自如话,并不讲究推敲和押韵,且很简短,有些诗味。如《胡适日记》(1937年卷)中就有他作了几首“应酬诗”的记载:“1月6日,傅作义为先父子余公建纪念堂,来函征文,附上行状。历述他年少时种菜挑担,赶马车,颇能纪实,今特作小诗:拿得起鞭子,  相似文献   

20.
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他的第七位塾师、堂史毛宇居,几十年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亲情、乡情、师生情,领袖与百姓情,情真意切,令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