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志英等三烈士遗骸寻访记■文/一凡■图/张崇泰解放前夕,牺牲于南京的卢志英、陈子涛、骆何民三烈士的遗骸,究竟埋于何处呢?解放后,经多方寻找,也未有着落。1950年冬,上海新闻、文化界人士为《文萃》周刊烈士陈子涛、骆何民建衣冠冢于虹桥公墓。1951年初...  相似文献   

2.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陈子涛烈士遗像下,陈列着一只牛皮公文包。这只旧皮包,不仅忠实地记录了烈士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斗争经历和烈士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贞,而且也凝聚着人民群众对烈士的爱戴及怀念。《文萃》杂志是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办的一个进步刊物,社址...  相似文献   

3.
陈大斌 《百年潮》2009,(6):41-46
《瞭望》周刊是穆青亲手主持创办的,他领导了周刊的创办及初期逐步发展的全过程。从瞭望周刊社成立,十几年中他一直兼任着瞭望周刊社社长。1992年,他72岁时从新华社社长岗位上离休,但仍然继续担任瞭望周刊社社长。我在《瞭望》  相似文献   

4.
他才气过人,编辑《燕大周刊》,翻译莎士比亚剧作,留下文名。他参加过北伐,在上海时和邓颖超一起工作,后遭叛徒出卖,被反动派枪决。他和沈从文是挚友,沈从文的小说《若墨医生》就是为纪念他而作。燕赵大地孕育,燕京大学培育。他把二十五载春秋,化为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一曲馆慨悲歌,感天动地,令人心折。他就是中共烈士张来真。  相似文献   

5.
柳哲 《江淮文史》2016,(2):134-137
正曹聚仁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留下的文字多达4000万。其中他参与主编或编辑的报刊《钱江评论》《涛声》《前线日报》《前线周刊》《星岛日报》《循环日报》《正午报》《南洋商报》等,较为人知。但他在赣南帮蒋经国创办《正气日报》《正气周刊》,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6.
沈伟东 《江淮文史》2006,(5):95-112
苏州城中水如巷,是一条不足百米的普通小弄堂,可自从1911年搬来了安徽合肥籍张冀牖一家后,这条巷子可就不同寻常了。1985年8月9日傍晚,叶圣陶一家照例是饭后闲聊,他的大公子叶至善乘兴谈起了张家:“张冀牖在20年代初创办的乐益女中,当时的共产党员侯绍裘、叶天底、张闻天、恽代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在投身政治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从本世纪初的《爱国新报》,到他创办的最后一份周刊《热潮》,他创办的报刊多达10种以上,他生命的一半年华几乎都耗劳在报人生涯上。尽管他晚年创办了几种托派小报刊,造成了不好  相似文献   

8.
杜重远和《新生》周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重远创办的《新生》周刊是 2 0世纪 3 0年代国内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刊物。在复杂而沉闷的环境中 ,杜重远通过《新生》这一阵地 ,坚持宣传抗日 ,揭露日本对华侵略的本质 ,号召广大民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抗日救亡。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进程中 ,杜重远是党外志士仁人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后方的文化人纷纷回到上海,并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内战、争民主、争团结的斗争。此时,抗战以前的进步刊物早被查封,急需要创办一些进步刊物。根据这种情况,徐伯昕在抗战刚一结束就积极筹备“生活书店”复业,并约请郑振铎等筹办一个刊物,以继承邹韬奋先生办的《生活周刊》,并于刊头采用邹韬奋的手迹;同时为了防止国民党当局的迫害和便于登记,不用《生活周刊》的名称,而改用《民主周刊》,由郑振铎出面任主编,周建人、许广平、马叙伦、董狄斯、罗稷南为编委。主要编辑人员先后由蒋天佐、郑森禹、艾寒松等担任。负责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0.
难忘香港     
先后三次到过香港的林默涵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际,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写下《难忘香港》一文,以自己半个世纪前在香港创办《群众》周刊的种种遭遇,向读者展示了这个号称“自由港” 的都市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前,“五四”运动卷起的新潮冲击了全中国,整个社会在文化思想上受到了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震荡,在这期间出现了大量传播新文化新思潮的进步刊物,《星期日》、《四川学生潮》、《威克烈》等即是四川地区创办的有相当影响的宣传刊物。四川创办较早的宣传新文化的刊物是《星期日》周刊,由“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的会员编辑、发行。(图一)1919年7月13日在成都创设,1920年7月停刊,共出52期,因每逢星期日发行而得名。它的形式与当时具有全国影响的《每周  相似文献   

12.
徐振理 《铁军》2023,(4):20-21
<正>2021年11月17日,由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将滨海县八巨镇永余村新四军老兵辛法美《烈士证明书》,经射阳县临海镇退役军人服务站颁发到烈士亲属手中。滨海县的抗战老兵辛法美《烈士证明书》,跨越几十年,为什么到射阳县临海镇领取?这其中经历了哪些曲折?这要从2019年8月说起。  相似文献   

13.
抗战初期,中共河南省委为指导河南的抗日救亡运动,创办《风雨》周刊,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呼吁各界人士团结起来,共同御敌,有力地支持了河南各地的抗日救亡工作,在抗战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曾 《百年潮》2023,(9):50-55
<正>彭公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同是湖南韶山人的彭公达,比毛泽东小了整整10岁,1903年3月1日出生于一个普通中农家庭。因为目睹农民受苦受难和被压迫剥削的情景,彭公达自小产生了“世界不平”的印象,少年时期即参加革命,中学后因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而与罗学瓒、郭亮、夏明翰等人相识。他与同学杨昭植等人组织社会问题研究小组,到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补习班听课,共同主编《前进》周刊。  相似文献   

15.
《沧桑》1993,(4)
平阳古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不仅战略地位十分显要,而且文化光辉灿烂,特别是大半个世纪以来,创办的报刊,很有特色。系统地了解临汾报刊与出版业发展,对认识山西民情和研究山西的报刊事业,都是有一定意义的。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新声周刊》1922年春由省立6中学生张振山、吉镇华等人创办。传播马列主义,在进步青年中起了重要作用。《新声周刊》的主编张振山同志,由彭真同志介绍,1925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并在临汾成立了团支部。1926年春,张振山转为中共党员,并成立了临汾第一个党支部,张振山  相似文献   

16.
戈公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报人,1920年创办“中国现代摄影第一画刊”——《时报图画周刊》,揭开了中国画报史上崭新的一页;1927年出版专著《中国报学史》,开创了全面系统地记述和研究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藏的600多件革命文物中,有一件距今最早的烈士日记,它就是一级革命文物、贺瑞麟烈士所写的《死前日记》,距今刚好70年整。日记的作者贺瑞麟是徐州铜山人,16岁时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不久即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转为中共党员。曾任...  相似文献   

18.
报人陈独秀     
陈独秀说,在中国要进行变革,“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从《国民日日报》到他创办的最后一份周刊《热潮》,陈独秀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办报办刊上。尽管晚年创办了几种托派小报刊,然而,只要全面观察他的整个报人生涯,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所创办的报刊,在鼓吹科学与民主、宣传革命、号召抗日救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给历史留下了绚丽的华章。  相似文献   

19.
孙伏园(1894—1966)是以其文名和主编报纸副刊为人所知的。上世纪20年代初,他一面主编《晨报副刊》,一面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听课,以后又主编《京报副刊》和武汉《中央日报》副刊,他还曾参与发起创办和编辑《语丝》周刊。由于长期成功编辑副刊,他获得了"副  相似文献   

20.
浦熙修同志的子女为纪念他们的母亲,决定编辑出版《浦熙修纪念文集》等书。日前,熙修同志的女儿表冬梅由老谢(蔚明)陪同来访,查对浦熙修在《展望}}周刊上撰写的文章。其实,袁已在北京图书馆和不少大学的图书馆查阅了《展望》杂志,但都发现《展望)}第一卷只有策一期而缺少其他备期。她翻阅了我存藏的《展望)}合订本,见第一卷也只有第一期而缺其他各期时,便十分疑惑。确实,这是SO年前故意留下的一个谜。1946年,我们一批年轻人一罗涵先、陈仁炳、陈新桂等从重庆来到上海想凑在一起创办一个杂志,但办刊物要先向国民党政府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