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的国民党元老,名书法家、诗人,陕西三原人于右任先生,一生诗作近千首,见诸《半哭半笑楼诗草》、《变风集》、《右任诗存》、《于右任先生诗集》(台湾)、《于右任诗歌萃编》……然先生写于陕西商洛的一首绝句,似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
2006年11月25日至26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首届于右任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美国等70余名学者畅所欲言,就于右任先生的书法、生平、业绩等问题,进行了紧张而热烈的交流和研讨。其中,对于右任《望大陆》遗歌的两个不同版本问题,有了新的解释。同时,会议中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于老晚年的家国之痛和民族之忧,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望大陆》遗歌内涵,提供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爱莲 《收藏家》2010,(8):93-93
标准草书是国民革命元老、"当代草圣"于右任的首创。于右任吸收历代书法大家所长归纳出来的"有条不紊、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草法。  相似文献   

4.
博文 《纵横》2008,(4):16-20
白驹过隙,屈指算来三原于右任先生乘鹤西去已逾44载。1906年,于右任先生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后,即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后举凡有关西北革命大计,孙中山先生总是多所倚重。近年来有关这位"西北奇才"的革命事迹,不少报刊皆有披露。至于于右任先生的草书艺  相似文献   

5.
作者张笃勤青少年时期生长在陕西,出于对同乡先贤的崇敬和热爱,一度对于右任研究很上心,曾先后发表过数篇关于于右任的文章。1984年,张笃勤尚在兰州大学工作,一次偶然听学校科研处陈玉清同志讲,他的岳父李楚材曾经是于右任的秘书,对于右任的生平经历十分熟悉。为了解搜集于右任的相关史料,张笃勤于1984年10月16日、17日两次走访了李楚材先生。当时,李先生已79岁高龄,目昏耳聋,瘫痪在床多年,交谈已不方便,提问主要靠笔纸,所幸李先生思路尚属清健,能够依据张笃勤写在纸上的问题提供一些情况。下面就是张笃勤根据当时李楚材先生的口述整理的资料。李先生的口述提供了一些不曾被历史文献记录的史实,如清代西北回民大起义的起始经过、于右任家族及其早年的一些情况等。  相似文献   

6.
于右任书法功底深厚,自成一家,人尊称为“草圣”。其致力于标准草书的研究,更是为国人称道。 于右任在十一二岁时,受其太老师毛亚苌先生的影响,开始对草书产生了兴趣。他曾回忆说:“太夫子又喜作草书,其所写是王羲之的十七鹅,每一个鹅字,飞、行、坐、卧、偃、仰、正、侧,个个不同,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皆宛然形似。不知其原本从何而来?当时我也能写一两个,但是现在已记不得了。” 于右任中年学草书,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在学书中,他有感于中国字笔画过繁,而各家草法不同,遂产生了统一标准草书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意念。1931年,于右任…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受到国共两党共同尊重的长者有两人,一为孙中山,一为于右任。身为国民党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生活俭朴,家里除文房四宝外,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身上穿的是土布袍子,鞋袜也是土布做的。于右任到了晚年,对大陆及家乡极其思念,有时甚至夜不能眠。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写了一首情深意长、影响海内外的哀歌《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进台北荣民总医…  相似文献   

8.
于右任先生系陕西三原人,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元老、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大师。他一生爱祖国、爱人民、爱故乡,兴水利、建农场、办学校、护持民族文化遗产,深受海内外崇仰。  相似文献   

9.
于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是老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以草书见长,有“一代草圣”之美称。他一生所题写的书品数以万计,有关他题字的佳话趣事颇多。  相似文献   

10.
于右任 《贵阳文史》2007,(6):F0003-F0003
卜田纪汕年代长为书泪:爱好者的题!,刁:,J‘厂为最快乐的事于右任书法赏析@于右任~~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南京解放前夕去了台湾。他去台后的境况如何?《去台后的于右任先生》一文讲述了老先生在台湾孤寂清苦的晚年生活和他渴望回归故土的企盼。  相似文献   

12.
余云 《江淮文史》2009,(3):96-104
何南史博士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私人秘书,曾任台湾监察院顾问,世界诗人大会主席。何先生自1952年直至1964年11月于老去世,一直担任于右任老先生的私人秘书。他从台湾来安徽,我陪他到各地参观访问,他向我讲述了于老晚年感人的生活点滴……  相似文献   

13.
黄团元 《文史春秋》2010,(11):50-53
2010年夏,陕西咸阳人卓登于1986年捐献给咸阳市政协的120多件于右任书法作品,20多年后据说下落不明的消息在全国引起轰动。因为据说于有任的书法作品现在价值连城。于右任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14.
斗士于右任     
半哭半笑忧国忧民1879年3月20日,于右任出生在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不满两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又出外做事,成为孤儿的于右任只好由伯母房氏抚养。房氏通情达理,视侄为子,为了把于右任培养成才,在于右任9岁那年,变卖家产,把其送到当时关中最有名的塾师毛班香门下。毛班香涉猎甚广,喜好诗文,性情诙谐,自称一生有两个得意门生,一是翰林宋伯鲁,一是名医孙文秋。毛先生时常勉励于右任将来要超过他们。于右任牢记在心,勤奋刻苦,学识一天天大增,随后,又求学于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  相似文献   

15.
于右任撰联碑在麦积山落成张锦秀于右任先生为麦积山石窟撰书的"艺并莫高窟,文传座子山"对联,由旅居台湾的天水籍冯国磷先生捐资刻石立碑,于1993年9月落成。撰联碑的揭碑仪式于1993年9月20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建所40周年纪念会上举行,100多位代...  相似文献   

16.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谐音“右任”行,号髯公、翳翁、太平老人、官至国民党监察院长。于为一介儒生,雅好词书法,是名书法家、诗人、报人、为南社中坚,有标准草书《千字》等,时称“西北奇才”。  相似文献   

17.
1993年5月,于右任的秘书冯国瞞几经周折终于飞抵西安与霍松林会面。冯国瞞夫妇此次除和他的同乡至交,同窗知己霍松林教授晤面畅怀外,还负有另一极大重托———那就是完成于右任临终前的嘱托,把于右任1960年81岁自作自书的《〈呻吟语〉序》长卷亲自交给霍松林,这是于右任书法作品中难得的珍贵之作。冯国瞞对霍松林说:“于先生八十以后,书法又有新变,但已不再为别人写,自作自写,长达数百字的墨宝,这是唯一的一件,他自己也十分看重,辞世前特意交我保存。”霍松林以崇敬的心情从他的书案上捧下于右任的巨幅照片,照片上款题签“松林老弟”,下款于先生题写了他的大名。“这是您1990年7月15日从台北用快件专递寄给我的,里边除这张珍贵的题照外,还有于右老的极珍重的两帧墨宝,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历程啊!1987年虽可通信,但我俩于1990年初才取得联系。”霍松林的话引起了冯国瞞的回忆:“1959年4月21日,德高位隆的于右老八十寿辰之日,会聚了众多的名流政要,甚是隆重。于右老80岁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特别在八十寿诞这天,面对满座高朋,飞动思绪,想到很多人。他深情地问我:‘那个霍松林有无消息?他是我们西北很少见的青年啊!’过了几天,于右老就...  相似文献   

18.
于右任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饮誉海内外的书坛巨匠和大诗家。其书法集、诗集、词集有十余册。他任职国民党中央后,多次回到故里陕西三原县。有一次回乡后,他带了两名随从信步游至一小寺庙,偶然间见僧房中堂挂有一副自己当年写的对联:凤来禾下鸟自去;马到芦边草不生。于右任看到后不由一惊,立即让随从取出10元大洋,向和尚说:“我想用10块大洋,买下贵寺这副对联。”那和尚听了,连连摇手:“不卖不卖。”“为什么?”于右任不解。和尚说:“这是赫赫有名的靖国军于司令早先写的!甭说10块,就是100元也不卖!”无…  相似文献   

19.
我与如一先生交往已10年有余,他是我所崇敬的人品、艺品俱佳的一位书法家。在我的印象中,他别无所好,惟对书法情有独钟,耽之愈久,爱之愈深。他学书从唐楷入手,后研习汉隶,魏碑,行草名碑、名帖及今人于右任、林散之等的帖子,植根传统,博采众美,入古出新。他对草书用工尤勤,潜心追求古朴典雅、  相似文献   

20.
于右任(1897—1964),陕西三原人。国民党元老,近代杰出的书法大家。其书自成一家,世称“于体”。于先生所用印章多出自名家之手;他与当时的吴昌硕、齐白石、马衡等一些著名篆刻家都有友好往来,而与印坛巨匠吴昌硕的交往尤深。吴氏曾亲自为于右任刻印多纽,如用昌化鸡血石刻制的“于”、“右任”对章,多见于上世纪20年代的书法作品上;他有用田黄石刻的“啼血乾坤一杜鹃”(于氏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等报刊时发表文章曾用笔名之一)与“关中于氏”对章,一白一朱,多见于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初期的作品上。尤以表明籍贯的“关中于氏”更受于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