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兰瑞 《炎黄春秋》2004,(11):42-44
“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被打倒后,于1973年复出,主持中央工作。邓于1975年7月在国务院建立政治研究室,协助他工作。政研室没有设立主任,由胡乔木、吴冷西、胡绳、熊复、于光远、李鑫、邓力群等7人集体负责。我有幸参加政研室的工作,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政研室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张化 《纵横》2001,(11)
1975年5月27日和6月3日,中央政治局连续开会批评“四人帮”,6月份毛泽东在与邓小平谈及批评“四人帮”一事时曾说:我看有成绩。把问题摆开了。风向快要转了,在政治局。你要把工作干起来。在这同时,毛泽东指示王洪文要其到下面搞点调查研究,也就是让王洪文离开中央。至此,王洪文结束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这一虚名,邓小平开始全面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工作。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党组织的整顿。把整顿党组织提上中央工作日程,不仅是因为党组织的重要,而且因为  相似文献   

3.
1975年年初至1976年年初,胡乔木因邓小平的关照曾有过短暂复出,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后又因"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受到批判。胡乔木上纲上线地写了十八条揭发邓小平的材料,"想挽回毛泽东对他的信任"。注1无奈形势瞬息万变……参与1975年整顿1973年,邓小平复出任国务院副总理。1975年1月,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  相似文献   

4.
程中原 《百年潮》2009,(5):45-48
1977年7月17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这是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中的第三次复出.正是这次复出,使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冯兰瑞 《百年潮》2000,(3):4-10
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以下简称政研室)于1975年6月成立,存在了4年。到1979年与中央办公厅研究室合并,至今正好20年。1975年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四人帮”还在台上。社会严重动乱,经济濒临崩溃,文化被摧毁,各级党组织被破坏,许多干部受到冲击或被打倒,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都颠倒了。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邓小平  相似文献   

6.
正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介绍了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丰功伟绩,其中有一部分,讲的是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借《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换文仪式之机出访日本,对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我很荣幸作为访日代表团随行记者,对这次出访进行了全面报道。40年过去了,当年的动人场面仍在我的脑海中,看到剧中的访日镜头,我感到无比亲切,同时又  相似文献   

7.
黄少群 《百年潮》2014,(12):9-13
正邓小平一生有"三落三起"的历史传奇,都和毛泽东有直接的关系。邓小平的第一"落",是在中央苏区时期,他被打成"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反党小集团"的头子,不仅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夫妻被迫离婚,而且差一点被开除党籍和"砍掉脑袋"。原因是他极力维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开罪了"左"倾临时中央的领导人。由于这段渊源,从遵义会议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重用邓小平,直至进入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党和国家的  相似文献   

8.
沈宝祥 《百年潮》2005,(4):11-19
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由胡耀邦发动,在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和领导下开展起来的.胡耀邦作为这场大讨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功不可没.本人有幸在胡耀邦的指导下,参与这场大讨论,是这场讨论中有些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现将有关情况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邓小平伟大人生的旅程中,主持1975年整顿是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之一。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伟大人物的涌现,都不是任何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复出,在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大刀阔斧地领导整顿,也是风云际会,有其历史机缘的。事情已经过去26年了。经历过这些变故的人们,希望历史著作唤醒他们的记忆,新生的一代也怀有追索往事的兴趣。希望本文所探究的个中奥秘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些愿望。  相似文献   

10.
张化 《百年潮》2014,(8):33-40
1975年2月,邓小平开始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对各方面工作的整顿逐渐在此前后拉开帷幕,而进行铁路整顿,打通铁路“大动脉”,是邓小平领导整顿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从事报刊编辑工作的大半生中,使我终生难忘的是在《思想战线》杂志时,与“四人帮”斗争的那段经历。1975年秋,我从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回到北京,那时全国总工会没有恢复,《工人日报》也无复刊消息,我感到很苦闷。正巧,我的老领导胡耀邦同志调到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党组书记,我便写了封信给他,问能不能给我在科学院安排个工作。这时,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正在遵照邓小平(当时任党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主持中央和政府的日常工作)的指示,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主任胡乔木、副主任胡绳、于光远的直接领导下,筹办《思…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1999,(1)
最近看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卷(1949-1978年)的一些稿子,感到我们党在建国以后二十九年的历史甚为曲折,要把握好、写好,不是很容易的。我在1996年6月全国党史系统表彰大会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上。讲过如何从党的历史看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相似文献   

13.
朱元石 《百年潮》2007,(4):49-51
胡乔木从1961年夏开始病休,又在“文化大革命”中长期被审查和“冷冻”,直到1975年,在邓小平的交代下,他着手筹备和成立了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并开展工作。也就在此时,我有幸同胡乔木有所接触,并在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中深入了解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风格,而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叶剑英与1975年的军队整顿这是共和国历史和人民军队历史上一次姗姗来迟的整顿,这是一次任务重、力度大、内容广泛而又困难重重的整顿,这是一次扭转形势、影响深远的整顿。  相似文献   

15.
我参加革命六十多年,经历了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往事。但其中最不能忘怀的是“十年动乱”中我本人的一段经历,那就是1968年,我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军委、中央文革之命,担任了国务院第六机械工业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以后,自觉不自觉地和王洪文、张春桥打了一场“官司”,从而惊动了毛主席、周总理、李先念副总理以及中央政治局若干领导同志,并由后来那位“你办事我放心”的领导同志搞成了一桩冤案。若干年后又由胡耀邦总书记亲自批示平反,其过程颇具传奇色彩。王洪文强行调千人周总理当面断“官司”我担任六机部(现船舶工业总公…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于长征中的风云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等非常熟悉,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谈到长征这一段历史时却很少提到陈云。其实,陈云也参加了长征,尽管由于中央的特殊安排, 陈云没有走完25000里的征途(只走了12000里)。 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曾把长征的胜利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并开列了18位党的重要领导人的名单,其中就提到陈云。受命为红五军团的中央代表,担负殿后掩护任务 1934年,中央苏区在第5次反“围剿”斗争中,由于排斥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实行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史志》2021,(10):65-6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历史》第二卷(1949—1978)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于2021年3月正式出版,该书是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为黑龙江人民奉献的一部精品力作。《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历史》第二卷全书近50万字,记述了1949—1978年间黑龙江在党中央和地方党委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百年潮》1997,(5)
本期面世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本刊特在封二发表标志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历程的三次党代表大会的照片,以表祝贺之忱。党的十五大将是新时期历史发展中继往开来的新的里程碑。为了追溯此前二十年历史行进的脚步,本刊特辟“改革风云”专栏,并于本期发表了《万里访谈录》,记述了万里同志对1975年铁路整顿和1978年安徽农村改革的回顾与思考。这两件大事是新时期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先声,在当代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  相似文献   

19.
李步云 《炎黄春秋》2012,(12):11-13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建国后我们过去政治体制上的最大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按我个人理解,权力过分集中,具体表现为:党与政府,权力过分集中在党;领导个人与领导集体,权力过分集中在个人;中央与地方,权力过分集中在中央;国家与公民,权力过分集中在国家。这一弊端的根源是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以往民主法治不健全的根源也在这里。而这正是"文革"这  相似文献   

20.
《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领导的全国性综合日报,在北京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粉碎"四人帮"后,被迫停止活动的《光明日报》所属多省、市、自治区记者站陆续恢复.我是1978年8月至1980年5月在湖北记者站工作的,是记者站建站的亲历者.这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极具历史意义的一段经历,也是我人生价值的一次实践.如今我已步入高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