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出版的一些第二轮志书在风俗记述上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名称不确定,主要表现为对风俗、风尚、习俗、民俗、礼俗、时尚、风土等概念认识、理解上的模糊和差异;二是风俗内容缺漏,有的无风俗篇目,有的无风俗内容,有的缺少类项,致使风俗内容单薄;三是生产习俗多记述的是农业生产;四是风俗类事象与相近事物关系不明确、处理不当。第二轮志书应以“风俗”为类目名称,以集中反映地域风俗全貌为前提,借鉴现代民俗学内容分类理论,结合地方志书体例,力求全面、科学地记述地域风俗。  相似文献   

2.
舟山与日本风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取舟山与日本风尚习俗的若干片段,结合文献、考古资料,对之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古代舟山与日本风俗趋同,较之古越内地有更多的通属关系。说明同处海洋的近邻诸岛在上古已有文化交流:民俗上的同宗共源以及影响的主从关系,显示了舟山古人类迁徙日本沿海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两轮修志以来,许多志书风俗篇编纂存在问题:生产习俗记述的是农业生产,有的记述物候节令,生产习俗应记述农业、商业、手工业一些独特的生产习俗事象;出行习俗记述的是交通工具;饮食习俗多记述的是生活水平或食品制做工艺,应记述各地什么时候食用什么食品;志书风俗篇不记述风尚,而记述的新风尚是一些各类型的好人好事,既不是风尚也不是习俗。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正办法。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民俗——民间习俗本身并非是门户森严的学科,风俗习尚包罗万象,人们都在一定的民俗中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然而,关于民俗的学问又非人人能做,正如人类有几十亿之多,人类学家却极少,因为难做。《西藏民俗》如有众多知难而做的作者来笔耕,可望开奇花  相似文献   

5.
今传宝颜堂秘笈本《荆楚岁时记》记有古代岁首诸日特别是人日的年日称谓和占候习俗,对此,学者或以为其反映了失传的七日创世神话,或以为是岁占风俗,但是我们若从文献聚散及其反映的民俗传承历史加以考辨,可知《荆楚岁时记》原本并不具有占候文字,岁占民俗主要在宋代以后发展起来,隋唐以前的岁首诸日也基本是作为年日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风俗通义》的民俗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汉东 《民俗研究》2000,(2):164-171
《风俗通义》,亦称《风俗通》。作者应劭,字仲瑗,汉末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历任萧令、营陵令、泰山太守等职,博览多闻,著述丰富。《风俗通义》是应劭研究民间风俗的专门撰述,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和全面地专  相似文献   

7.
近代来华传教士用他者的眼光打量中国社会,在其作品里勾勒出一幅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图景。禄是遒的《中国民间崇拜》是一部较全面描述中国区域民间信仰风俗的巨著,为后世学者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间信仰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其中《婚丧习俗》《岁时习俗》两卷通过文字和图片详细记载了中国民间社会的婚丧习俗与岁时节日,不少表述已经触及中国民间社会观念的核心特征,并从"异域"的视角出发进行了简单却不失水准的分析,为研究近代中国婚丧岁时文化保留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资料;同时,这些记载中折射出的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矛盾与冲突,为理解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想象与建构提供了参考文本。  相似文献   

8.
民间风俗是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古今志书均有采撷民风民俗的传统。旧志风俗是社会环境的缩影,第二轮志书应继承这一传统,保持志书记载民风民俗的连续性。第二轮志书应重视记述民风民俗,要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岁时民俗、礼仪民俗和方言民谚等方面弥补缺漏,增记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变化的新的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9.
历代史书与地方志都十分重视对风俗的记述,风俗是方志记述的重要内容,风俗篇撰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志书的整体质量。但首轮新方志在记述风俗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部分志书未设风俗篇;二是部分志书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及迷信作为风俗记入志书;三是将风俗篇的内容基本局限于生活习俗中的衣食住行、婚丧、节会与禁忌等内容,没有涉及社会习俗中精神风貌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因此,第二轮修志要做到:一是充分认识风俗篇在志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缺漏风俗部分的内容;二是专设传统风尚章节;三是专设新风尚章节;四是设置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并列章节;五是纠正首轮记述中有关风俗的错误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一、风俗姓"地":基本的地情元素首轮修志完成之际,关于风俗篇属于静态内容,在首轮下限后变化不大的提法得到普遍的认可,因此造成这样的局面:据《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文件及志书篇目汇编》,46部志书篇目中,单独设置民俗篇目的只有9篇。对此,笔者认为,风俗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基本地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察国情、省情的重要窗口之一。我们必须认识风俗的意义和价值,重新认识它在此轮修志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陈宇赫 《民俗研究》2002,(4):188-191
端午节是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在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浴兰汤、采百草、饮雄黄、插蒲艾、走骠骑、赛龙舟等民俗。而这其中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习俗,便是捕蛤蟆。捕蛤蟆风俗的起源时间,已不可考。然据晋葛洪《抱朴子》所记:“肉芝者,谓万岁蟾蜍,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再重。”  相似文献   

12.
对民间风俗入志之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本届修志中,民间风俗入志受到普遍的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旧志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新志抛弃了唯心史观,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借鉴了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因此有了旧志不可企及的理论深度。同时,民间风俗记述的广度也有较大扩展。例如,不少新志增加了生产、交换等经济民俗,而这类内容正是大多数旧志所欠缺的。但从笔者所见来看,在反映时代特点及内容的客观性、记述的科学性方面,民间风俗入志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有待于今后解决和弥补。现将管见略陈于下。一新志要反映时代特点,这是它与旧志的重要区…  相似文献   

13.
我国汉族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民间风俗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又融合了不同民族的良风美俗,使其风俗更加丰富多采、独特迷人。然而,过去对汉族风俗的介绍零碎分散,缺乏整体感。这与汉民族所处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最近,由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汉族民间风俗》称补了这个缺陷。它将汉民族斑斓多姿的民间风俗搜罗备致,巧加编排,娓娓道来,读来获益良多。它有如下几方面特色:  相似文献   

14.
汉代江南民间流行产妇离家迁居庐舍的习俗,待生子满月后再返回故居。这种风俗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对行经、分娩妇女的迷信禁忌。当时北方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达,文明程度较高,孕妇大多居家生育,但仍有排斥"寄产",入居"乳舍"、官舍及行宫分娩等产育风俗,是原始禁忌的残存或流变。  相似文献   

15.
段德新 《文博》2012,(1):45-49
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祭祀风俗是华夏民族传统的重要内容。《尚书》《周礼》《礼记》《仪礼》以及《尔雅》《诗经》等文献和宝鸡地区出土的著名青铜器铭文,都有关于裸礼、陻礼、復祭礼的记载和描述,这对于我们探索至今仍然普遍存在的民间祭祀风俗的渊源,认识它们的古今社会功用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转型与契合——解读秦汉风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同化历史领域中的许多概念,“风俗”或“民俗”一词充满着歧义。20年前出版的第15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概述近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时指出:“或许没有任何一个研究领域比民俗学更能引起误解”。一部西方出版的民俗学词典收入的民俗定义达21个。  相似文献   

17.
<正> 风俗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具有传统性的一个层面,千百年来,“相沿成风,相习成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民间的节令、婚姻、丧葬、祭祀、饮食、产育、医药、乡规民约、礼节、风尚、习惯等社会现象或行为,内涵非常广泛。风俗与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地理环境和人们心态意识有很密切关系。司马迁说:“礼从宜、事从俗”,东汉应劭则更明确指  相似文献   

18.
风俗,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长期沿习而形成的风尚和习惯。风俗的形成和沿习与地区、种族、信仰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人类的很多疾病亦与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是礼仪之邦,民俗十分丰富。南通襟江负海,早期是偏僻拓荒之地,民风淳朴,礼仪简单,这在《舆地纪胜》、[万历]《通州志》等文献中均有体现。随着时代发展,大约在明朝中后期,南通的风俗已变得日渐复杂。早至冬至,晚至清明,南通民俗中均已有“迎新”特征。本文从现存南通的地方志以及竹枝词中寻找相关记载,力图描绘一幅旧时南通的新春民俗图景。  相似文献   

20.
张明乐 《民俗研究》2002,(1):187-187
臧继骅先生撰著的《中国淮河流域民间工匠习俗》一书,于2001年1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该书系专门介绍和简评淮河流域(涉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民间匠人习俗与禁忌的通俗而健康的民俗读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